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6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挖少府的墙脚,那叫挖的一个理直气壮,光明正大。

    传闻,去年,馆陶大长公主生辰,直接就从少府的厨令和织室哪里把牛羊鱼盐酱和布帛丝绸往家里拉,足足拉走了十几辆大车的物资。

    甚至,连招呼都没跟少府令打一声。

    事后,少府却还得腆着脸,送上一张文书,求着馆陶签字认可:这些东西,确实为馆陶长公主所调……

    这尼玛真是让人看了都觉得,不挥一下锄头,都对不起自己啊!

    如今,大家遇到了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当然还是找少府!

    少府和大农令、内史共同执行的粮食保护价政策。在此刻,变得无比可爱起来。

    少府的粮食很多。

    仅仅在关中,就起码有着大小十几个粮食储备基地,存储着至少四百万石的储备粮。

    在关东的雒阳、睢阳、荥阳和敖仓,起码还存着两倍于此的储备。

    敖仓的粮食,除了天子,没人敢动。

    但其他的地方的嘛,就呵呵了。

    大部分的人,立刻就知道,自己接下来应该做什么了。

    当然是联合起来,先让少府将粮价降下来,然后自己等人,就可以疯狂扫货。

    而少府为了平抑粮价,就必然会调粮。

    然后,大家再拿着这低价粮,去少府哪里换盐铁。

    这一转手,就能赚个盘满钵满。

    甚至,有些觉得自己关系硬,背景大的人,连这个步骤都懒得去做了。

    他们打算,直接去找少府要粮食。

    以市价,将少府的粮食‘买下来’。

    只是,这个‘买’有些特殊,谁叫自己一时手头有些紧呢?

    但善解人意的少府和大农令肯定会充分理解自己的难处。

    最多打个欠条嘛。

    堂堂列侯(两千石巨头)难道还会欠钱不还吗?

    接下来,好戏就上演了。

    他们甚至连运去彭城这个步骤都省了。

    直接将粮食交给少府,让少府去帮他们运粮。

    反正,少府本身也要调粮去彭城的吧。

    那些敖仓的粮食,蜀郡的粮食,都要过去。

    那顺路,帮本君侯(本官)把粮食捎带过去吧。

    相信,聪明的少府同僚以及大农诸曹,都不会拒绝一位列侯(两千石)伸出的友谊之手。

    于是,这左手倒右手,一个铜板都没掏,轻轻松松就能入手上万石的盐铁。(不是不想多搞一些,只是,这吃相太难看。可能要被人扇耳光,况且。吃的太多了,会犯众怒的。万一犯了众怒,遇上个二愣子,把事情捅出来,那还玩毛?)

    许多心中这样想,嘴里说着大义凛然的话语,行动上更是迅速无比。

    很快,不过半天功夫,整个少府和大农令,全部沦陷。

    在如此多的大臣列侯们组成的游说团面前。少府和大农令的许多官僚,甚至还没弄明白对方想要的是什么膝盖就已经不由自主的软了下去,马上就跪舔。

    有几个想要矜持矜持的,也马上就被各种威胁恫吓,吓的出了一身冷汗,立刻就闭嘴。

    而剩下的,不肯同流合污的,本来就少。

    而且,位置也不关键。他们发出的反对声音和质疑声音,几乎被无视了。

    再怎么反对,也是无效!

    更何况,列侯大臣们。是带着大义来的。

    反对的人,甚至还没开口,就已经被扣上一顶‘罔顾生民之艰难。为一己之私,而害万民的贼子’的大帽子。然后无数的口水喷了过来。

    这些反对声音,于是。立刻被淹没在了‘叹生民之多艰,悯其苦难’的感慨声中。

    第二天,少府与大农令衙门就联合宣布:在经过研究后,他们觉得,孟春之月,长安粮价太高了,有必要打压。

    关中粮价应声而落,立刻就开始跳水。

    上午直接跌到了五十钱一石。

    到了下午收市之时,长安粮价的最新报价,已经变成了四十五钱。

    只是……

    奇怪的是,虽然粮价一直在跌。

    但许多兴冲冲的百姓,拿着各种粮袋和斗具,去各个粮店甚至衙门买粮,却都发现……没有粮食了。

    整个长安,所有大小粮店和官衙的粮食都已经售罄。

    但除了那些确实急着要买粮回家下锅的百姓外,大多数的民众对此都是无所谓。

    粮价一直在跌,而且不停跳水。

    这是好事!

    今天就买不到就买不到呗!

    甚至坊间开始流传起了,少府决意将粮价打压到四十钱以下,让百姓都吃上便宜放心和优质的粮食!

    于是,观望的人就更多了。

    大家都想着,等到粮价到了四十钱或者以下再买。

    就是那些缺粮的人,也不急了。

    他们回家以后,就跟街坊邻居还有亲戚借粮。

    既然粮价肯定要跌,大家也都乐意借粮。

    但是,无论大臣、列侯,还是百姓,都忘记了,现在,长安城里,还有着一双隐秘的眼睛,在盯着他们。

    绣衣卫的报告,源源不断的传递进未央宫。

    刘彻在粮价开始变化时,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事情。

    等到晚上,刘彻彻底弄明白了事情的前后经过以及前因后果。

    “这些家伙……”刘彻拿着绣衣卫传回的各种报告哭笑不得。

    在这个事情里,摩拳擦掌的列侯大臣们,根本就没提防,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那个提防的意识。

    绣衣卫,大家都知道,但是谁也不清楚,这个新生的特务机构,到底有多大威力。

    他们也从未接触过,特务们的厉害。

    在多数人心中,这个事情一不是谋反,二没有反对天子,三没有违法。

    皇帝老子根本就管不着!

    就算知道了,又能怎样呢?

    不教而诛,这可是大忌!

    法无禁止即合法,况且,大家都占着大义的名头。

    打着为民请命,造福父老,关心生民的旗号。

    他们根本就不担心,会出现什么问题。

    “只能说,你们真是太年轻了……”刘彻将那些记录了列侯们商议、瓜分粮食的各种卷宗往地上一扔。

    这个事情,刘彻明着,肯定是不能干涉的。

    甚至还不能反对。

    反对的话,就这民怨就要到他这个皇帝身上来了。

    老百姓可不管这个事情里面有没有阴谋,有没有问题,有没有弊端。

    他们只知道,在孟春之月的时节,青黄不接,所有人都要买粮度日。

    粮价自然越低越好。

    穿越前,是一个升斗小民的刘彻,太理解百姓的这种思维方式了。

    在问题没有暴露前,他们只会为了低粮价喝彩和鼓掌。

    只有等到他们发现了,这低粮价只是一个短暂的风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被人忽悠了以后,他们的愤慨和怒火才会被点燃。

    到时候,受伤的,同样是刘彻……

    没办法,谁叫他是皇帝?

    皇帝既然是最高统治者,享有无穷的权柄和至高的权威。

    那么相应的,也要承担一切好的,不好的,他的锅和别人的锅。

    事情,真要拖到民众发现自己被忽悠了的时候,刘彻最好的结果,也是民望大降,同时还得丢几个替罪羊出来。

    但那没有用!

    老百姓们从此会对政府的信任大大降低。

    国家这个东西,只要忽悠了百姓一次,那第二次再颁布什么政策的时候,大家就都会用怀疑和疑惑的眼神看待。

    公信力这个东西,只要丢掉了,再想找回来,那就难了!

    所以,刘彻看上去,唯一的选择,似乎只能是认下这个亏,合着血将牙齿吞下去,在这些家伙吃饱喝足了以后,继续大出血来维持低粮价。

    不然的话,他就只能在现在就激怒百姓,将百姓的仇恨吸引到自己身上和未来被人怀疑和不信任中做选择。

    “恐怕,这些家伙笃定了朕,会选择后者……”刘彻冷笑两声。

    统治阶级的节操一向低的令人发指。

    说过的话,就像放过的屁一样,不是偶然,而是常态。

    在不利的时候,忽悠百姓背锅接盘,有好处的时候,一口独吞,连渣渣都不剩下。

    对于官僚和贵族们来说,忽悠百姓算个毛的罪啊?

    孔夫子一句民可使使之,不可使由之,道尽其中的真髓。

    只是……

    “朕是要做大事的人,安肯如尔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