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6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目前的情况就是,中国的耕地就这么多,而人口却日益增长。

    不想办法多弄点土地来耕种。多弄点资源来喂饱嗷嗷待哺的民众。

    那汉政权就要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所以,在犹豫了之后,刘彻还是选择放出这头怪兽。

    起码,它现在还不可能反噬汉政权自己。

    秦的耕战体系,也是到了它统一天下。无欲无求后才开始腐朽和崩溃的。

    而汉室现在能种田的地方,有很多很多。

    东北的朝鲜、新化、辽东、辽西,南方的三越,西南夷,未来二十年,都能容纳至少五百万人口。

    等到这些地方种满了田,汉室也该击败匈奴,拿到西域的霸权,到时候,中亚和南亚地区,广阔的土地,依然能满足汉人的需要。

    若是做到这一点了,汉人也就布种天下了。

    人口,起码也破亿了。

    如此大的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疆域,如此巨大的财富。

    那它就只能选择进化了,向更高级的文明——工业文明进化。

    因为,庞大的疆域,无尽的人口,除了工业化外,没有第二个选择,不能做到,就只能崩溃。

    “若是那样,还不能完成工业化,那就只能说明,子孙不肖……”刘彻心里嘀咕着。

    至于目前,军国主义化,是唯一的发展方向。

    当然了,刘彻也不是没有留下制约的手段。

    以考举为代表的文官政治,将来未必就不能跟军队掰腕子,比力量。

    而汲黯却没有停顿,继续念下去:“其七曰:屯垦团年限,预定为五年,五年后,屯垦团解散军管,复置亭里、乡县、郡国,各校尉、司马、丞令,转为文职!”

    这一条,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补丁,是为了防止那头怪兽长的太快,同时也是为了激励和鼓动军队,想要更多的好处?

    那就去抢别人的土地吧!

    不管是匈奴人,乌孙人,西域人,印度人,甚至安息人,大秦人,只要你们能抢到对方家里去,占了他们的土地,那,就可以在当地屯垦。

    同时,这一个规定,也是为了防止屯垦团最终变成类似明朝的卫所制度一样的腐朽制度。

    五年的军管期限,将使得军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将屯垦团的民众变成自己的奴隶的转变。

    刘彻可不像朱元璋,会自大的认为,自己的政策,只要制定下去,就能万世不易!

    事实上,刘彻决定,他的政策,每五年就要进行一次检讨,每十年,就必须做出针对性的改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也是汉代政治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所谓‘九变复贯,知言之选’‘通其便,使民不倦’‘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之类的言论,在汉代政坛是人所共知和认可的真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汉历史上,才会出现一朝天子一朝制,一代皇帝一代法的现象。

    几乎每一个皇帝上台,都有自己的思路和改革政策。

    这一点,历代都很少见!(未完待续……)

第五百八十五节 新世界(1)

    屯垦政策在朔望朝会上三读通过的消息,立刻就通过种种渠道,传遍整个长安城。

    一时间,此事成了无数人在街头巷尾议论的热点。

    随后,刘彻又做出了一个决定,在此事上火上浇油。

    刘彻决定,天下四百石官员,可以毛遂自荐,选择前往辽东、新化和朝鲜的屯垦团,担任丞令一职。

    五年期满卸任后,表现合格,没有作奸犯法之人。

    自动提拔为千石官员。

    可以选择回原籍出任县令、县尉、县丞,也可以选择留在当地,担任县令。

    这个政策,基本上就是抄袭的天朝援藏援疆干部的政策。

    消息传出后,整个汉室官场,立刻就是地震。

    四百石,这是汉室基层官员的中坚力量。

    他们大部分都是廧夫、游缴一类的佐吏官,在考举政策之前,这些佐吏官基本不受重视,地位也很尴尬。

    高冷的士大夫和贵族阶级,将他们称为‘刀笔吏’,社会地位,甚至还比不上商贾。

    最起码商贾有钱……

    考举之后,这个局面有所改变。

    因为,士大夫的子侄们,也纷纷成为了四百石‘刀笔吏’中的一员。

    再鄙视和蔑视这个阶级,岂非连自己也要掉坑里了?

    所以,他们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在舆论眼中,也变得正常起来了。

    最起码,在关中再也不会发生,某位列侯子侄,一路游山玩水,借宿各亭里的驿站,却对提供他们住宿和食物的佐吏官们跟奴仆一样轻贱的事情。

    万一。对方也是某位列侯子侄甚至大人物的亲戚呢?

    再说,万一,日后这位如今不起眼的四百石,成为了两千石封疆甚至九卿巨头,回头想找自己算一算今天的旧账呢?

    不是谁都是淮阴侯,受了胯下之辱。还能在发达后既往不咎。

    所以,关中四百石的处境,算是好了许多。

    可也仅仅如此。

    许多没有后台,没有背景的四百石,甚至是考举士子,都很清楚,假如不发生奇迹,自己这辈子也就是个廧夫、游缴,大概临到老了。能得到一个县尉什么的安慰职位养老。

    想要爬上去?

    基本不可能!

    而,现在,朝廷招募自愿前往边境的四百石佐吏官。

    却给了这些人一个机会。

    用五年的辛苦,博一个未来县令的地位,值不值?

    当然值!而且超值!

    尤其是对于那些蹉跎了数年甚至十数年的老吏来说,这个政策,等于天上掉馅饼。

    只是,想到辽东边疆。远离故土,人生地不熟。很多人都生了退缩之心。

    但也有不少人,觉得这是天赐良机,纷纷报名。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进取心,是非常强的。

    别说是去边疆实边了!

    价码开的足够高,譬如给个列侯的赏格。就是美洲大陆,也有冒险家敢去闯一闯。

    小猪朝张骞富贵后,外交人才立刻井喷,前往西域的冒险家们成群结队,就是明证。

    朱买臣就是冒险精神非常强烈的一个人。

    去年考举后。他被分配到了雍县,担任当地的廧夫,每日,都与农民打交道,处理的也都是些日常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这样的生活,让朱买臣充满了危机感和紧迫感。

    他已经四十多岁了,马上就要变成一个老头子了。

    因此朱买臣很清楚,他必须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向上爬,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吃什么样苦,他都一定要向上爬。

    所以,当他看到了朝廷在招募自愿前往边疆的官员后,朱买臣立刻就报名。

    用五年时间,换一个千石官职,再用五年时间,变成一个两千石。

    这是朱买臣胸中的计划,也是他现在活着的目标。

    他发过誓,一定要衣锦还乡,一定要出人头地,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鄙视他的同乡、亲戚和同族后悔!

    朱买臣报完名后,就去找自己在关中唯一的好朋友公孙弘,说出了自己已经报名的事情。

    公孙弘非常惊讶,但却也能理解朱买臣的决定。

    他与朱买臣一般,都是去岁考举士子中的大龄参考士子。

    其都是出自寒门。

    要不是老师地位崇高,且对他颇有照拂,恐怕,他此刻也要考虑,是不是前往辽东等地博一把了。

    而在老师安排下,公孙弘的仕途走的非常顺利。

    考举后随即就出任了新丰县县尉丞。

    这其实是镀金,谁不知道,新丰是关中诸县的标杆?

    前任新丰令张汤给新丰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全县境内遍布水利设施和水车等机械,大部分农民更是实现了农具铁器化。

    这等于,任何一个新丰县的官员,只要不乱来,就可以躺在功劳薄上等着升官。

    公孙弘也是如此。

    在新丰干了半年,他很快就被老师运作,调回了长安,进了内史衙门,跟在内史田叔身边学习处理政务。

    官职虽然依旧是四百石,干的也是些整理文档,抄写公文的事情。

    假如一切不出意外,那么,等到明岁,太学开学,公孙弘就要跟着老师去太学当其助手,在老师身边,慢慢积攒名望,然后,十几二十年后,接过老师胡毋生的旗帜,成为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