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8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每年多了点俸禄,能带个更好看的腰带外,没有变化。

    甚至两千石博士上市集卖个菜,还得被一个百石左右的市吏呼来喝去。

    这可真让人尴尬!

    但太学令就不一样了!

    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国家级最高学校负责人,哪怕其职能只限于太学之中,其权柄跟话语权恐怕也小不到哪里去。

    想想看,一个门下有着无数公侯贵戚子侄的人,他的地位,能不高吗?

    甚至,哪怕是太学丞的权柄,恐怕也不比如今的九卿衙门里的负责人低。

    顶着一个太学丞的名头,走到天下郡国,谁敢不给面子?

    不止博士官们动心,特进元老们也是蠢蠢欲动。

    尤其是石奋,石奋觉得,这太学令,简直是给自己量身定做的嘛。

    只是,所有人都清楚,这些职位的任命权在天子手里,甚至,很可能,现在天子已经定下了人选。

    果不其然,只听窦彭祖说道:“圣意已定,以内史田叔为太学令!”

    田叔的身体,在去年后九月,就已经有些撑不住,毕竟,年纪太大了,所以,实际上,现在内史衙门的事务,是由汲黯跟颜异在帮着处理。

    田叔要致仕,刘彻自然不能让他就这么退出政坛。

    那样就会显得他这个皇帝太小气,也太不讲人情了。

    所以,在临退休的最后,让田叔风光一把,去太学镀金,这样就能为日后田叔正式告老的时候,给他赐爵列侯做好铺垫。

    当然了,田叔年纪大了,去太学也就是挂个名而已,不大可能让他处理事务。

    所以,窦彭祖接着念道:“另外,以两千石《春秋》博士胡毋生为太学左丞,以两千石《韩非子》博士张恢为太学右丞!”

    胡毋生跟张恢,都是当今世界上一流的教育家。

    胡毋生跟其师弟董仲舒,在历史上,成为了儒家复兴和独尊的基本保障,他们在几十年时间里,教导出了数以万计的弟子。

    而法家巨头张恢也丝毫不差到哪里去。

    现在这殿中的三公九卿里,就有两个出自其门下。

    一个是晁错,位居三公,一个是宗正刘礼,未来的楚王。

    另外,地方上的两千石郡守之中,张恢也有三四个弟子。

    最有名的莫过于接了郅都的班,继任为河南郡郡守的宋孟。

    而这位宋孟是目前汉室的救火队队长,当年,刘彻把河东玩坏了,后来接盘的就是这个宋孟,宋孟在河东干的不错,把那个烂摊子基本上收拾好了,所以,这次刘彻又点了他的将,让他去河南。

    当此之时,张恢就是法家的旗帜。

    可惜,他已经垂垂老矣,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

    但没办法,法家就他这么一个能拿的出手的巨头了。

    其他不是资历不够,就是名望不够,根本不足以与身负天下盛名的胡毋生对抗。

    “此外,臣太常彭祖奉命,拟太学课程表,如今已拟定完毕,献于御前,恭请圣览!”窦彭祖又拜奏道。

    “呈上来,让朕与诸公共览之!”刘彻说道。

    “诺!”

    不多时,一张巨大的木板,就被人抬到殿中,然后竖立了起来。

    所有大臣定睛看过去,然后,无数人瞬间感觉瞎眼了。

    只见木板上,用着一条条分割线,将一门门课程详细的列在上面。

    这些课程,以五天作为一个循环,每个循环中,还给了学生们两天的休沐时间。

    这不是问题。

    问题的重点在于,太常将每天的课程分作四堂。

    称为‘晨课’‘午课’‘中课’和‘昏课’。

    大家一看木板上硕大的文字,就全都看清楚了。

    每天的四堂课,分别教授学生黄老、申韩、孔孟及管子啊什么的课程,基本上诸子百家,现在还活跃的,人人有份。

    这些也没什么,大家都有这个心理准备。

    但是,太常在这个循环里,加入了三门不属于诸子百家的课程。

    一门叫数学,一门叫地理,一门叫格物。

    整个循环之中,至少保证了有两堂是数学课,一堂是地理课,还有一堂是格物课。

    这就让文人们有些接受不能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九十一节 文治(2)

    何止是接受不能啊!

    有些博士,甚至已经是怒不可谒了!

    两千石《春秋》博士董仲舒首先就站了出来。

    他出列奏道:“臣《春秋》博士仲舒昧死以奏陛下:臣窃闻圣人制礼乐各有由,王者定制度各有因,今陛下立太学,以诸子百家授业,兴礼乐教化于天下,施大德于四海,臣谨为天下贺……只是,这数学、地理,格物诸课,臣愚以为,此三代所未有,列国所不用之课,陛下当三思之……”

    黄老、法家等诸子巨头,也纷纷跟进,奏道:“陛下,太学,国之重器也,礼乐教化之地,不可不慎啊,还请陛下三思!”

    刘彻笑眯眯的看着这些家伙。

    若没有重生一回,这会,刘彻的思路肯定要被这些带到沟里去,去考虑什么文人相轻,吐槽不重视基础教育,尤其是数理化了。

    甚至可能跟这些家伙撕破脸皮。

    但重生一回,刘彻已然知道,在政坛上,很多事情在表达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一个很隐蔽的方式。

    诚然,这些博士,不算政客。

    但,谁告诉过你,学术界,就不是政坛了?

    在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学术界比政坛还政治!

    你以为搞学问的,就全部是清心寡欲,品行高尚的贤达名士?

    但在事实上,古今中外,学术,从未远离政治,学者从来都是政治人物。甚至他们陷得比政客还要深!他们之间的斗争之残酷。比政坛上的政争,还要可怕。

    政争,只要把政敌弄下去。基本就没人追究了。

    但学术争执,却极可能连续数个世纪,直至将那个敌人彻底消灭,从**到精神,全面摧毁,他们才会善罢甘休!

    假如说,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那么,学术思想就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所有的一切法律、政策和学术思想,归根结底。最终是要给统治者服务的。

    正如同不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会变成一张废纸一样,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学术思想,最终也会消亡。

    只是。学术界或者说文人。从来都比较矫情,哪怕是要出来卖,人家也会扭扭捏捏好一阵,而且会极为纠结的努力清除一些可能太过明显表露自己**裸的功利性目的的要求,而将这些要求隐藏在一些暧昧性的词组里,让皇帝去猜——反正皇帝只要不太笨,多花点时间琢磨总能猜得到——哪怕这个皇帝实在太笨了,怎么猜也猜不出来。那也不要紧,这个时候。会有一些谋臣啊智囊啊在旁边提点。

    这样一来,士大夫学者们,就能将自己的现象,维护的非常好。

    让不明就里的人,以为他们是纯洁可爱白莲花……

    哪怕是两千年后的学术界,也依然如此。

    更何况如今?

    所以,刘彻根本就没把这些人说的话当真,而是去仔细揣摩他们的言外之意。

    董仲舒说:圣人制礼乐各有由,王者立制度更有因。

    其他人更是口口声声‘礼乐教化,国之重器,不可不慎。’

    什么时候,立场南辕北辙,理念各自矛盾的诸子百家如此齐心合力起来了?

    更何况,这数学跟地理,在如今的地位,可是非常非常高的。甚至是世人衡量一个人学术造诣的标准之一!

    即使格物,也不算太过激进。

    大学就说了格物致知,在太学安排这样一门课程,不算过分。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学霸或者说学阀们,反对在太学安排这几门课程的目的何在?

    他们总不能是因为因为对数学跟地理、格物这三门课程本身反感而反对吧?

    这样既不合理也不科学,更加幼稚无比,更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会干出来的事情。

    必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更高的动机。

    刘彻揉了揉太阳穴,一时半会,他也想不到这些家伙的真正目的何在。

    但没有关系,历来,皇帝跟学阀之间的游戏规则,就讲究有来有回。

    就像历史上武帝跟董仲舒在天人感应上的对答一样。

    一方问,一方答,一方再问,一方再答。

    最终,双方的立场迅速接近,然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