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9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冲锋的第一阶段,这些骑兵用整齐的阵型和骑枪,冲散敌人的阵型。撕碎敌人的防御。

    然后,他们就会利用自身的阵型优势和无比强大的防御,用那些马刀。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将那些狼狈溃散和哭泣的敌人。一个个的砍成肉泥。

    简单粗暴直接,但非常有效。

    然而。这仅仅是展露在众人眼前的表像。

    义纵非常清楚,羽林卫和虎贲卫,花费重金,集中了最优秀最好的军人,打造而出的这两千胸甲骑兵。

    他们,可不仅仅只是人高马大,装备精良,这么简单。

    纪律性和宛如一人的协调性,才是他们真正强大的地方和致命所在。

    这两千人之中的每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都有着非常深的默契。

    他们就仿佛是一台精密无比的机械。

    每一个个体都是这台机械里的零件。

    这使得他们,能在任何环境和任何条件下作战。

    哪怕战至最后一骑,只要中军收兵的命令没有下达,就依然会继续作战。

    同样的道理,哪怕敌人已经崩溃,狼奔豚突,收兵命令一下,立刻就会转向撤退。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纪律和协调,胸甲骑兵,才是无敌的骑兵。

    没有了纪律和协调、团结。

    义纵觉得,所谓的胸甲骑兵,很可能会在战场上被人玩死。

    所以……

    “全天下大抵只有我汉家能养得起这样的强兵!”义纵在心中感慨着。

    除了汉室外,整个已知世界都不存在,第二个能培养和训练胸甲骑兵的国家了。

    想要让胸甲骑兵,形成战斗力。

    那么,就需要一个随时可以调集数以万万计资源的少府,更需要一个幅员数万里,拥有数千万人口,能从中挑选出足够合格的士兵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军事体系,一个系统的文明民族。

    有个墨家,在发明创造,根据军队反馈,调整和改进装备,有个法家,制定律法,动员民众,有个兵家,建立军法,教育士卒,甚至还需要有个儒家,普及知识,启蒙民众。

    没有这些,就算把胸甲骑兵的装备丢给他们,他们会保养吗?会使用吗?养得起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

    只有文明的先进程度和国家的强大程度,能达到汉室这样的程度。

    才有使用和装备胸甲的可能。

    所以,这胸甲骑兵的强大与无敌,不在于骑兵们身上的装备和他们的技战术。

    而在于汉室国家民族在整体上已经远远的甩开了周边一切竞争对手。

    千余年前,周人骄傲的宣告世界: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是为夏。

    如今,作为继承了三代先王遗训和制度的汉室。已然可以再次骄傲的宣告世界:有文明之美谓之华,有制度之大是为夏。

    再现宗周让八荒**万国来朝四夷威伏的伟业!

    让中国再次成为那个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上国!

    这样想着。义纵就有些心潮澎湃。

    他明白,今天,他领军出战匈奴,是踏出复兴中国,让诸夏再次主宰世界的第一步。

    “轩辕黄帝在上,小子义纵必执虏首,以献陛下灵前!”

    义纵在心中发誓着。

    然后,他就下达命令:“全军宿营,明日一早。拔营北上,潜行武州!”

    他统帅的这支接近万骑的军队的使命,就是要潜伏到武州塞附近的深谷,择机而动,将入侵的匈奴关在马邑城下,让他们全部灭亡在汉军的怒火之中!

    …………………………………………………………

    与此同时,在距离高奴数百里外的武州塞。

    气氛开始有些不太对劲。

    屯驻于此的是汉军句注军的一个司马。

    按照制度,本来,汉军应当在此屯驻一个完整的曲。

    但是。随着汉匈近年来关系转好,尤其是直面的河套匈奴诸部族,开始减少对汉室边境和长城的侵扰。

    所以,很多边境上的临时哨所和烽燧台都被裁撤。

    许多突出地区的边塞的兵力。也大大减少。

    汉军选择将兵力回收。

    一来,减少消耗。

    毕竟,在远离长城的地方。屯驻军队,单单是补给。就非常困难,而且还有危险。

    二则。士卒们也不愿意,孤悬塞外,被风吹日晒。

    相比长城外的艰苦屯驻生活,长城内的繁华世界和和平气氛,无疑更受欢迎。

    所以,在这武州塞里的屯驻兵力,也从五年前匈奴入侵后的五百人巅峰,一路跌落到如今的不过一个屯,两百来人。

    这两百人里,还有几十人是跟着大军来此屯垦的罪犯和刑徒。

    种田,这是诸夏民族与生俱来的天赋。

    自古以来,哪怕是在最危险的时候。

    诸夏民族也没有停止过种田的脚步。

    在屯区种田,不仅仅能减少后勤压力,也能让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变得对屯驻当地的士卒,更加有利。

    但现在,武州塞的驻军,明显闻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危险信号。

    “三日前出塞的一支商队,至今未归……”武州塞的塞尉衙门中,武州尉田奋凝视着摆在他身前的地图以及各方汇总的情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两天前,我派出去巡逻的一个伍,也没有消息传回来……”

    “昨日,我亲自带人,出武州山,前行二十里,连一只牛羊也未见到!”

    这些信息,在他脑海中,被一个个串联起来。

    商队逾期不归还可以理解成临时有事,外出巡逻警戒的士卒失踪,却足以让他警醒。

    而亲自出塞,连牛羊都看不到一头。

    就只能说明一件事情——匈奴人,就在附近。

    而且,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一百两百。

    至少,是一个成建制的主力匈奴部族,就潜伏在武州塞外,虎视眈眈。

    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军人,他在昨天就已经开始疏散武州塞里的民众了。

    除了军人和囚徒以及罪犯外,原本在武州塞内生活的上百民众,已经被他下令,撤退到更安全的马邑城去了。

    与他们一起走的还有塞中的十几个士卒。

    这些士卒,都是兄弟两人俱在他的麾下,或者,家中只有这么一根独苗的人。

    这也是汉军的传统。

    这样能避免造成一旦匈奴入侵,某些家庭瞬间绝后或者崩盘的可能。

    送走那些人后,田奋手下,连刑徒罪犯和士卒,加起来,就只有一百五十人左右了。

    从现在开始,田奋很清楚,他要考虑两件事情。

    第一,忠于职守,完成天子和上官交给他的任务——看守武州塞,为马邑、雁门预警。

    他必须在此坚守到发现匈奴,点燃烽火。预警的那一刻。

    然后,就是他的第二个任务了。

    作为这武州塞的最高军事长官。他要考虑,自己麾下士卒的性命。

    假如匈奴真的大举入侵。

    那么。以武州塞的力量,是不可能阻挡也阻挡不了匈奴的铁骑洪流。

    怎么最大限度的保住自己麾下同袍手足的性命,让他们活下去,活到战后,活到娶妻生子,传宗接代。

    “大人!”

    田奋正思考的时候,门外传来一个稚嫩的少年士卒的声音,然后,一个孱弱的少年。就扑进了他的怀中。

    “建儿,你怎么来了?”田奋一看,立刻就紧张了起来:“为父不是叮嘱你,要在马邑城里认真听先生的话,好好读书,未来去长安考考举,光宗耀祖,为我田氏光耀门楣吗?”

    值此危机之刻,田奋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儿子的到来。

    田奋的出生于关中。

    他的家族,甚至在关中赫赫有名。

    他家,就是有着关中第一豪强之称的长安田氏。

    田氏家族,虽然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

    但。却是靠着给少府做事起家,跪舔太宗而兴盛起来。

    有着刘氏皇族撑腰,田氏的势力很快扩大起来。影响力也遍及关中。

    但田奋却早已经被田氏逐出门墙。

    原因是,他娶了一个不该娶的女子。

    他的妻子是当年田氏的靠山。邓通的侄女。

    本来,这桩亲事。田氏上下都是喜闻乐见的,认为赚到了。

    但,天意弄人,太宗驾崩,先帝登基,邓通迅速垮台,甚至被打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