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9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这些奴隶是将要承担起从马邑城里,向草原搬运物资和押运人口,还要给主人们清理马驷,打扫卫生等任务。

    但现在,为了冲开武州塞,折兰王将这些奴隶也征调了起来。

    因为,他需要集中每一分的力量,将它投入到拳头上。

    看着这些奴隶的模样,折兰王在心里点了点头,赞道:“这些都是好奴隶啊,我若能回到草原。一定去给他们抓一些女奴,让他们生育后代……”

    在草原上,奴隶没有一切权力。

    包括生育权在内。

    只有主人准许,他们才可以与其他女奴生下后代。

    但在其他部族里,各个部族都是鼓励奴隶生育的。

    因为奴隶的后代也会是奴隶。

    但在折兰却不一样。

    折兰人剥夺了奴隶生育的权力,用皮鞭和刀剑。严格管制。

    只有那些表现好的人,才有去与女奴生育后代的权力。

    通过下半身的约束,折兰人,更进一步的加强对奴隶们的洗脑。

    使得他们为了获得生育许可,而不得不拼命巴结和顺从自己的主人。

    虽然这样做的后果是——折兰部族的奴隶,长期入不敷出,只能靠着不断的对外掠夺和单于庭的补充,才能勉强维持规模。

    但好处也非常明显。

    那就是折兰的奴隶,跟其他部族的奴隶。是两个物种。

    他们中的大部分,甚至在战场上表现比起那些部族里的骨干和中坚还要优秀。

    折兰王将视线从奴隶们身上收回,看向远方的地平线。

    “纯骑兵?”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线,神色也变得严肃了起来。

    对面的军队,虽然还看不太清楚。

    但是,从轮廓和气势以及阵型上来看,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标准的骑兵作战阵型。

    而且扬起的尘土和隐约可见的马蹄声。也证明,这确实一个不亚于他的部族的规模的骑兵集群。

    “汉朝骑兵大约在九千到一万两千人之间!”通过对烟尘规模的判断。折兰在心中得出这样一个数字。

    这样规模的骑兵,与他的部族骑兵,大约是在伯仲之间。

    “汉朝人这是要找死吗?”折兰王笑了起来。

    在他看来,汉朝人在这旷野之上,用一个与他的部族人数相等的力量出来对战,确确实实。是来找死的!

    去年,乌孙人叛乱,折兰骑兵仅仅用三千人,就冲垮了一个七千人的乌孙骑兵方阵,将他们追的满草原乱跑。

    在骑兵冲击和厮杀格斗方面。哪怕是单于庭,也承认,至少需要两个的单于庭本部万骑,才能与一个折兰万骑击败。

    在老上单于统治时期,老上单于甚至高兴的称赞折兰骑兵,说:“折兰骑兵,是匈奴的脊梁骨啊!”

    永远也打不断,压不垮的脊梁骨!

    而折兰人也从未辜负单于庭的期望。

    无论是向西方用兵,与月氏、东胡、乌孙的战争里,还是南下入侵汉朝,折兰部族,永远是匈奴的箭头和急先锋。

    是单于庭的马鞭和鸣镝所在的箭矢!

    在过去的历史上,折兰骑兵遭遇过的所有汉朝敌人,都只能躲在坚固的城市中,瑟瑟发抖的看着折兰部族的雕旗大纛。

    完全不敢出城野战。

    而在野外遭遇,没有三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汉朝军队,甚至不敢正面列阵。

    现在,面对着他和他统帅的折兰本部主力。

    汉朝人居然只用了与他人数相当甚至可能还要少的骑兵,就来野战,就来正面对决了!

    这让折兰王在心里生出一股怒意。

    “你们这是自寻死路!”折兰王抓着自己的马刀,想着。

    有史以来至今,折兰骑兵,从来没有输过任何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

    他们甚至赢得过在三倍乃至于五倍敌人的包围下依然胜利的辉煌战绩。

    自从臣服匈奴单于庭以来,折兰就是匈奴扩张的王牌。

    从未缺席过匈奴的任何一场战争。

    南征北战,为匈奴立下汗马功劳,也打下赫赫的威名。

    在草原上,折兰两个字,等于魔鬼。

    在西域,西域王国,听到折兰骑兵过来了,哪怕只有一骑,也瑟瑟发抖,予取予求。

    即使是汉朝,投奔匈奴的汉朝官吏,也说过,在汉地,尤其是边塞郡国,折兰部族。被视为匈奴的第一强军,甚至被认为是天下第一强军。

    现在,有一支汉朝军队,居然敢在人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大摇大摆的离开城墙,来到野外?

    这让折兰王感觉自己的脸火辣辣的疼。

    这毫无疑问是对他和他的部族的挑衅与无视。

    “单于都不敢只带一万骑。就与我折兰勇士争锋!”折兰王握紧了自己的拳头。

    但作为一个敏锐的猎手和经验老道的统帅。

    折兰王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在草原上,狼群从来不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偷袭牛群,豺狼和狐狸,更加不会在没有掂量清楚自己的力量前,就去挑衅一头威风凛凛的狼王。

    假如他们这么做了,那就只有一个可能——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必胜!

    同样的道理,汉朝人不傻。

    尤其是他们的高层。

    折兰王曾经听自己的父祖辈说过一些汉朝将军的故事。

    知道,这些对手的可怕和棘手以及冷静。

    某些大将。甚至让折兰部族,都感到畏惧和尊敬。

    譬如夏侯婴、灌婴、周勃还有魏尚。

    于是,他抬起手,将马刀回鞘,下令道:“勇士们,听本王号令,整军接阵,占据高地!”

    于是。所有的折兰骑兵,开始前进。

    在前进的过程中。他们用无比熟练的骑术与彼此间亲密无比的默契,在行进过程中,就完成了列阵。

    所有的骑兵,以五百人一部,结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密集阵型。

    这是草原上通用的骑兵冲锋交战阵型。

    彼此采用一个密集的类似圆锥型的阵型。

    这样,当冲锋开始时。整个骑兵方阵的气势和冲锋的威慑力,就会在敌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很少有人,能在这样的冲锋中,还能维持冷静的心态。

    胆小的敌人,甚至可能被直接吓软。瘫痪。

    当然,这还不是重点。

    重点是,这些小阵之间,紧密连接,形成了一个在战场上的椭圆形的大阵。

    外围是六个奴隶战团,中间是以折兰本部的骑兵为主的战团,而在核心地带,作为箭头的那些有甲的骑兵,则团结在折兰王的大纛左右。

    这样的阵型,在行军过程中,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敌人,也能防御来自任何方向的攻击。

    并且可以灵活调整,将中军的箭头对准自己的敌人。

    有利于大军的攻击和防御。

    这些折兰骑兵,极有纪律性和组织性的维持了这样的一个阵型。

    一声不吭的默默前进。

    然后,他们在前进了大约五里后,停了下来。

    因为,他们已经占据了一个高地。

    说是高地,但其实是一个平原上的突出山丘地区。

    山丘并不高,撑死了也就十几米。

    折兰的骑兵,却可以因此居高临下,等待对面的汉军接近。

    “呜!”苍凉的号角声,响彻天地。

    折兰人开始散开。

    他们以这些山丘为中心,将整条战线,拉成了一个东西长达五里,南北宽约两三里的军阵。

    看上去可能很稀疏。

    但,其实一点都不稀疏。

    因为骑兵的速度很快。

    敌人若要进攻,就要面对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攻击。

    而且,他们依旧是一个椭圆形的大阵。

    每一个战团之间的距离,都不远,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快速的彼此呼应和支援。

    游牧部族虽然愚昧,没有文化。

    但打仗这种事情,在冷兵器时代,更多的还是以经验和直觉为主。

    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从小就开始骑在羊背上训练了。

    长大一些就会跟随大人,外出打猎,再大一些就会开始从军出战,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他们的生活,就是一篇跟他人跟自然跟敌人搏斗的诗篇。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并不需要学习什么文化,自然而然就知道,对付自己的敌人,应该怎么做。

    也很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用什么样的应对方法。

    折兰王在一个较高的山丘上,立起自己的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