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帝国日不落-第4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彩儿聪明得很,不仅接触上层建筑,还给宫女施恩。当然不能给她们打赏,那样会授人以柄。

    早在正月里就给她们提供挣零花钱的机会,大明的刺绣独步世界,这些东西卖给西洋人获利颇丰,黄家特意推出霸气十足的宫廷绣品,档次高了,价格当然不会低。

    宫廷刺绣根本不是挂羊头卖狗肉,也不是为了销售制造的噱头,而是实实在在出自紫禁城,大明宫廷出品的刺绣果然贵气十足,市场价日渐飙升。

    紫禁城里现在有两三千宫女都在忙这个活计,连许多嫔妃都乐此不疲,一个月挣二三两银子的大有人在,有些心灵手巧的女人得到五两以上一个月工钱的也屡见不鲜。

    彩儿的订单接二连三,宫女们手头宽裕了许多也活得充实了许多,让不是太监的中性宫人羡慕不已,太监都是有了品级和权势的,当然不会在意这些工钱。

    皇帝早见到宫娥、嫔妃在做女红挣零花钱,他最喜欢看见勤俭持家的女性,不仅不制止还龙颜大悦,提倡、鼓励她们搞创收,殊不知黄胜在利用这些小事渗透宫闱。

    大明紫禁城成为了黄家一个外包加工基地,是不是让人大跌眼镜?黄胜不但要大力扶持这样的外包,还多提供这样的机会给皇家。

    黄胜从来没有准备阴崇祯皇帝,而是期望他日子能够好过一些,谋取江山也不会跟崇祯皇帝的人马打得尸山血海,一步步渗透,温柔的橙色革命很适合国情。

    和平演变才是高手,勉去踏着一堆堆汉人尸体上位黄胜才能够求心所安,崇祯这个不屈的皇帝不应该众叛亲离最后吊死煤山……。

    黄胜在谋划争取改变这一切……。一步步做了许多,经济、粮食、军队、官僚集团、勋贵集团等等,连紫禁城都在被渗透,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一切水到渠成。

    崇祯皇帝怪不得脑子里对黄胜的形象总是挥之不去,因为在宫闱里哪怕用到一快洗脸的香胰子都和黄胜有关,宫女、太监口里也不时提起南安侯如何如何。

    崇祯如今已经知道黄胜太有钱,他虽然不懂经济但是不傻,他看到了一个个价值不菲的奇巧都是黄家产品,连那些戏剧的门票都贵得吓人,这位南安侯搞银子的本领他领教了。

    这个时候崇祯可没有对付黄胜的意思,相反他对黄胜很满意,最少南安侯赚了银子晓得第一时间孝敬皇家,皇宫大内由于得了孝敬,宽裕许多。

    剧组在京师演绎的几部新戏皇宫大内太多人看过,皇帝也爱看,只是有些不喜“满江红”这部戏,因为岳飞传话本完完全全把岳飞冤死硬生生栽给了秦桧。

    而这部戏隐晦的突出宋高宗忌惮岳飞,秦桧心领神会制造冤狱害死了忠良。

    崇祯用帝王心术来思考问题,当然知道事实本来就是如此,可是皇帝错了也不能大白于天下啊!

第五百三十二章: 去日本海

    黄胜有了钱粮,不仅在自己体系内投资拉动内需,还在大明的许多州府大兴土木,一个个“华夏大钱庄”拔地而起,一座座大剧院争奇斗艳。

    京师外城的大剧院主体建筑已经完成,内装修也即将完工马上将要投入使用,这个地标建筑落成带动周边地价涨了一倍都不止。

    紧靠大剧院的地皮当然被黄家预先拿下,修建的“华夏大钱庄”京师外城分号已经对外营业。

    同时修建的临街商铺还没有完成就销售一空,赚了多少没人知道,反正几十艘战船的建造银子有了着落。

    黄胜修建钱庄、剧院包括周边商铺的模式和后世的万达广场异曲同工,投资获得回报的准确率远远地高于万达广场,目前百分百,获利每一次都能够翻倍。

    这完全得益于大明政府没有从地皮费里厚颜无耻的拿去了大头,又没有后世诸多不一而足的税费。

    黄家不仅仅赚了银子,还直接带动了城市规划新理念,大明城池的卫生管理向好的趋势发展,特别是南直隶的城池,粪便成堆垃圾遍地的景象根本不可能出现。

    疫病流行源于脏乱差,改善了居住条件,搞好了环境卫生就会较好的遏制时疫蔓延。黄胜可以打包票,自己的领地大规模爆发鼠疫的可能性全无。

    黄家广纳人才,黄胜布置军情处特工在各地寻访大工匠和名医。

    由于家主无比重视工匠,给了这些在大明地位卑贱的匠户足够的尊重,还给了他们依靠劳动和发明创造获取财富的机会。

    上行下效民间广泛传播,黄家厚待工匠的名声大噪,在大明沿海简直是家喻户晓。

    太多有一技之长的工匠主动投靠,一大家子被拖累无法逃跑的工匠只要能够联络到“华夏大钱庄”的工作人员就完事大吉。

    因为牛皮哄哄的南安侯家丁指名道姓要几户工匠,地方上谁敢说半个不字。太多大明的城门口贴着南安侯黄家招募工匠、医生、水手的告示,投效黄家的人民络绎不绝。

    去年春天,负责南直隶军情处的易发才推荐了一位名医来到黄家工作。

    这位江南名医姓吴名有性,字又可,号淡斋,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他就是《温疫论》的编撰人,当然此时他还没有写出这部医学巨著。

    吴又可来到黄家湾岛已经独立出来的医科专业学校,本来只不过答应易发才来看看而已的他被这里吸引了。

    黄家医科学校如今有试验医院十几家,医生有三四百,学校在读的学生有八百多,在实习的学生有二百余。

    胡建亚已经是校长,他亲自接待吴又可,根本不敝扫自珍,大大方方带他参观学校和医院,并且展示诸多研究成果。

    根本无需多言,这位具备“医者父母心”的江南名医乐滋滋留在黄家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每天坐诊,他把未完成的几部医书拿出来跟胡建亚等等资深医务工作者共同探讨。

    像吴又可这样的大明名医黄家已经挖来了好几十,自己体系培养的中西合璧医务工作者又有几百,他们互相学习融会贯通,实力自然蒸蒸日上。

    有了团队,有了超时代的理念、有了领先世界的医务技术,最重要的是有不设上限的资金扶持,黄家对流行病的研究突飞猛进。

    黄胜懂得如何提高黄家医务工作者的整体水平,首先不能闭门造车,医术的提高是建立在成功治愈许多病人的基础上。

    因此黄家体系每一位有教学任务的优秀医生每年都要去基层医院坐诊,各地医院的医生不定期回学校深造。

    遇到疑难杂症都要进行会诊,无论是否成功救治都要把经过和得失形成文字。

    现在的黄家湾岛、“华夏岛”和舟山岛的医院已经名声大噪,许多病人根本不是黄家体系人民,而是大明商人的家眷为了求医问药特意寻来住院治疗。

    现在领地多了,人口暴增,海南岛、交趾的医院也在络绎不绝的开设之中,太多完成实习的毕业生走向治病救人的伟大工作岗位。

    崇祯四年十一月底,黄明理带着为数不多的新式战舰来到“华夏岛”。

    赵时敏去海南岛、交趾转了一圈也回来了,他知道“华夏岛”这个领地太重要,不敢外出太久。留下了一部分大师傅和设计师在海南岛的新船坞建造“驱逐舰”。

    “华夏岛”有太多战士的家眷在这里工作、生活,现在岛上所有的工厂和作坊都在盈利,商贸已经形成规模,各国商船络绎不绝。

    如此富庶且商业繁荣的地方会有不少宵小觊觎,来往的外国商船如果发现有机可乘,也不会介意来打劫一把跑路。

    这里是赵时敏姐弟的心血,姐姐刚刚生产不久,不能太操劳,他当然放心不下,总要时时刻刻看着才会安心。

    黄明理拉着赵时敏详详细细问了家主夺取交趾的战况,得知那里已经被完全拿下兴奋不已,他知道交趾大着呢,黄家得到了这个地盘已经有了一个中等国家的实力。

    赵时敏得知黄明理要去支援李国助海战倭寇,决定把新下水的战船和“华夏岛”留守的新式战船交与黄明理指挥,把今年毕业刚刚服役的海军水手炮手全部充实到各舰,兵力足够。

    赵时敏留下韩宽的骑兵把总留守,让黄明理把马五的火枪手把总全部带上,肖长贵的炮兵带去一半。

    韩宽他们驻守“华夏岛”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半,有了这些时间当然会训练出太多热兵器部队,最关键的条件是兵源素质一年好于一年,这完全得益于黄家普及教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