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帝国日不落-第5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保命才能够保得住官位,如何才能做到?唯有拥有强军。眼前就有闻名天下的“战神”家丁在此,他当然不能失之交臂。

    金知县提出会以军功请求朝廷委任郭三喜担任伊阳县守备,并且表态一定会想方设法募集钱粮来养兵,他甚至拿出自己的私产五千两银子作为募兵的前期军饷请求郭三喜留下。

    看来这位文官老爷看开了不少,知道了舍财保命才是上上策。金知县信心满满,认为只要伊阳县愿意出钱粮,朝廷一定批准设立守备团练。

    朝廷由于流民四起因势利导,提倡各州府编练乡勇,金知县所请符合大势所趋。

    后来在崇祯十年、十二年朝廷除了加派辽饷又多增收了剿饷、练饷。为此老百姓的负担加重了不少,更加导致自耕农破产。

    李中正虽然决定去京师,可是伊阳城中有太多不愿意离乡背井的父老,他也竭力挽留郭三喜,并且表态去京师一定竭尽全力保举郭三喜成为从四品守备武官。

    这一次在伊阳城斩杀流寇三千余,明正典刑有名有姓的大匪首之一冲天柱,李中正和金知县联名保举已经是从五品的武官郭三喜连升两级成为一个地方守备不成问题。

    朝廷会乐见其成,这些地方军完全是当地供给粮饷,朝廷不用出银子,缺少兵马时还可以命令地方军协助营兵剿寇。

    许四九和郭三喜、祝国兵等等十几位军官商议后决定留下百十人在伊阳训练乡勇。

    他们分析,差一点遭受灭顶之灾的伊阳老百姓一定懂得了有武力才能够自保的道理,训练他们战斗技能肯定不会遭遇抵触情绪,况且黄家会再次运粮食、装备来这里。

    人人不怕苦心甘情愿接受训练,假以时日成为守备武官的郭三喜训练出一两千敢战的人马应该没问题。

    以伊阳为据点有可以广收附近几十里方圆的流民,因为这片地区几乎被流寇打烂了,应该还会有太多得到消息的老百姓来伊阳县投奔,家主布置的大量救出老百姓的任务会较好地完成。

第六百一十九章:乱世用重典

    郭三喜、祝国兵等等十八位军官留在伊阳县,他们从七百多乡勇中选了一百在这一次战斗中立下战功的乡勇提拔为辅兵。

    给予他们每月八斗米、一两五钱银子的待遇一同留下。

    这些乡勇都高高兴兴选择成为辅兵,根本不怕驻守伊阳县城,因为他们参加了伊阳解围战,发现面对的流寇简直不堪一击。

    据说马上他们就会得到犀利的滑膛枪装备,人人都认为再次对阵流寇更加会打得他们落花流水。

    主动要求留在伊阳的乡勇们无后顾之忧,他们家眷已经南下去了交趾省,家里都有一个以上男丁。

    他们当兵挣的钱粮可以让家人领取,能够替一贫如洗的家庭挣到可观的粮饷,让家人能够早日住上砖瓦房,乡勇们当然不遗余力。

    这是大多数汉人的美德,为了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太多汉子乐意无怨无悔的付出,为了父母妻儿过上好日子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也敢于冒风险。

    许四九带着迁徙的队伍东归,浩浩荡荡绵延十几里,一路上来投奔的难民不计其数。

    如此庞大的队伍可不是哪一股山贼可以觊觎,大多数剪径的强盗都放弃山寨逃得远远地,有许多老百姓得以聚集到队伍里。

    兵荒马乱的乱世,一家一户逃难都需要好运气才能够走得远。

    因为密林山岗往往都会有三五一群的强盗,逃难的老百姓变成路边的尸体已经算幸运,成为强盗们锅里的肉汤也屡见不鲜。

    黄家人马带着乡勇分头清理有可能阻碍难民到达官道的盗匪盘踞地,出击准确,得手容易。

    因为有太多在路上吃了亏,被匪类杀了亲人抢了救命粮食的难民主动带着人马去剿寇。

    啸聚山林的土匪属于乌合之众,战斗力不值一提,装备差劲,匪首根本没有对抗正规军的经验。

    黄家军官以燧发枪精准射击进行斩首行动,每一次只要在一百步距离把匪首一枪毙命,从众立刻星鸟兽散。

    太多流民来到官道汇集起来,人数众多之时小规模盗匪可不敢觊觎。

    但是流民根本没有纪律性,偷盗、互相抢夺食物,甚至合伙杀别人家的女人、孩子下锅这样灭绝人性的恶事都会发生。

    所有的人间丑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原因就是没有粮食。

    黄胜的提前布局就是为了大量获取粮食,面对嗷嗷待哺的饥民之时只有粮食才有说服力,说得天花乱坠又不能当饭吃,哪个流民会饿着肚子听你说教?

    黄胜不压价购买广南国的大米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种植水稻的附加值,增加广南国出口粮食的积极性。

    被流寇祸害的中原,官兵大规模来剿寇又增加了粮食供应的压力,由于没有足够的粮食朝廷根本失了章法。

    朝廷面对流民根本无法取舍,这些人刚刚出来逃难时是良民,但是眼睁睁瞧着家中亲人不断饿死,甚至是被他人袭击后吃了。

    诸多不平和愤怒积压在胸口,略微被居心叵测的贼子一蛊惑,良民渐渐地就转换成了暴民。

    由于粮食太少,人太多,最后连官兵都开始饿肚子,有组织有武力的集团怎么可能让自己饿死,人性被泯灭,屠杀开始蔓延,善良的老百姓只剩下死路一条。

    综上所述,粮食才是解开这个死结的唯一要素。

    跟着黄家走的中原老百姓无疑是幸运儿,黄胜保证能够保证他们的温饱。

    喧闹的官道上,胳膊上别着袖标的乡勇拿着木杆长枪维持秩序,三千独轮车和一些牛车、马车上都是老幼妇孺。

    集体的感染力无与伦比,这些刚刚吃了几天饱饭的老百姓已经不再彷徨,他们敬畏权力服从安排,移民大军井然有序。

    乱世用重典,难民队伍里也曾经出现过几个青皮、混混之流依旧欺男霸女。

    黄家私兵最讨厌这些人渣,经过鼓励群众举报,几个流氓团伙被搜捕,晚上宿营时召开宣判大会,十几颗青皮的头颅被挑在长长木杆上示众。

    所有的良民拍手称快,所有宵小都被震慑,大家都终于知道“战神”不仅仅有菩萨心肠,他还有霹雳手段。

    王老实带着家人也在一望无际的移民队伍里,他家的人口少了一个,那是二小主动要求留在伊阳当乡勇。

    这个王二小从小就不认王老实省心,好勇斗狠喜欢惹事,王老实认为让这个儿子跟着“战神”家丁学一些本事,守一些规矩是个大好事。

    王老实气色好了许多,每天能够吃三顿还有一顿干的,这可比他在老家时的太平年景也差不离,他实在想不到逃难时还有这样的好事。

    本庄人李壮家的大儿子李大小也留在伊阳当乡勇,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了琼崖郡王的人,一家子也是越走越轻快。

    “李家兄弟,老哥我要谢谢你啊,如果不是你老是讲南国公诸般的好处,我还不敢带着一家子逃出来呢。如今这样的荒年景每天居然能吃三顿,以前想都不敢想。”

    “老哥,那是琼崖郡王,是王爷,前几天我就说过了,朝廷知道南国公乐善好施已经封王了。”

    “瞧我这记性,‘战神’老人家是王爷,是个人世间最好的王爷。”

    正好一个宣传队叫做秦淮的辅兵听见了两人的对话,笑道:“咱们的王爷可不是老人家,他威猛着呢,一招就打死建奴的一个叫做阿敏王爷。”

    这个二十四岁的读书人是海州人,没有功名是个童生,黄家在海州大量招募劳工也给了优厚的条件吸纳读书人。

    文文弱弱的秦淮经过三个月培训成为了拿一两五钱银子八斗米一个月的宣传队辅兵。他一直跟随着许四九在中原大地进行宣传,老百姓水深火热的日子他看在眼里了。

    由于亲眼看见成千上万的饥民被救出来,本来秦淮只不过是为了挣粮饷而工作,现如今他的态度每天都在转变,他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工作,早就放下读书人的臭架子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

第六百二十章:“战神”不好惹

    黄家工作人员中如秦淮这样的读书人很多,大部分都由迫于生计被动工作转换成了积极主动工作。

    因为他们自认为现在的工作是神圣的,是活民无数万家生佛的善举。

    李姓汉子马上陪着笑脸道:“王爷是‘战神’、是天下第一条好汉,咱们都知道,看看你们这些当兵的兄弟就知道王爷该是多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