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帝国日不落-第5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奴不追还好,派兵追赶正中下怀,因为路上有优势兵力的明军骑兵打埋伏,黑夜里出现在明军预设战场上的建奴当然讨不到便宜。

    清军一上来就碰到了硬骨头,红歹是更加认为要尽快把明军的敢战勇气打掉,如此下去,明军势必再也不惧怕八旗勇士。

    他知道明军敢战勇气是来自于黄胜那个榜样的力量,他发了狠,这一次万万不能再任由洪承畴练就强军使得明军更加难啃,一定歼灭洪承畴夺取锦州才能回师。

    前来救援的明军也没有当看客,坐镇宁远的洪承畴派出人马和清军接战几次互有胜负无关痛痒,明军没有吃大亏,只不过解围锦州恐怕遥遥无期。

    洪承畴信心满满,他认为就这样你来我往一直打下去,用不着多久建奴应该率先吃不消,毕竟满清人口太少,这么多青壮来打仗,家里的生产怎么办?

第七百一十七章:卷土重来

    洪承畴部跟清军小规模战斗频频发生,双方都属于试探性进攻,都在互相掂量对方的斤两。

    几个月下来,明军都没有吃大亏而且小有斩获,捷报送达京师,崇祯大喜下旨褒奖洪承畴和各路总兵官,许多文武获得荣勋。

    洪承畴志得意满,认为只要有足够耐心,不犯轻敌冒进的错误,接下来清军的日子应该难挨了。

    唉!实在可惜!洪承畴舒心的日子只有一年多而已。

    清军发现锦州不仅仅难攻,围城部队还不断承受何可纲部的反击,每天都会出现伤亡。

    前来救援的洪承畴步步为营,他的防线滴水不漏无机可乘,建奴来锦州城下鏖战已经貌似骑虎难下。

    红歹是表面上依旧风轻云淡不计较一时得失,夜里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嘴角都裂开了,很明显急得上了火。

    就在这关系全局的紧要关头,大明后院失火了。

    那是因为去年也就是崇祯十二年春,嫁衣王李独眼东山再起,他在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

    也是由于孙传庭在“南明”工作,现如今已经升职为一营游击将军,此时正带着麾下清缴中南半岛山区的游击队。

    李自成虽然少了张献忠的帮助,少了两地呼应的优势,但是少了天敌孙传庭同样混得风生水起不亚于历史上的再次出山,一两年时间人马就发展到了几万。

    崇祯十三年,受到了教训的李独眼卷土重来不以杀戮为主,而是开始邀买人心,不仅如此他还张榜招贤纳士,装出一副求贤若渴的谦逊样。

    很快,他身边来了一批大明落魄文人如宋献策、牛金星、李岩等等投效,有了读书人出谋划策,草莽渐渐地转变,不为明天考虑的流寇居然也懂得宣传政治主张。

    于是乎:“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这样欺骗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童谣出现了,不纳粮,他们又不种田产粮,当然全靠抢劫来维持生活需要,**裸表达了流寇的穷凶极恶。

    可是老百姓难辨真伪,再加上崇祯时期的阶级矛盾白热化,很快李独眼的大军有了七八万,归附的老百姓高达百万。

    同年,李独眼大军杀入河南,这个被流寇和兵匪反复荼毒多年的地方满目疮痍,不愿意离乡背井的老百姓刚刚恢复生产有了一季收获,期待以后日子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白日梦被无情击碎了。

    跟流寇较量的明军主将是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郑崇俭,麾下能战的将领是绰号“贺疯子”的总兵官贺人龙,蒙古籍总兵官猛如虎等等。

    可惜凭借十八骑东山再起的李自成不可同日而语,他继承了高迎祥“闯王”旗号,再也不是无足轻重的“闯将”。

    被打散的高迎祥旧部很快聚集到了新“闯王”麾下,许多都是被黑虎、鲁承祖击溃的高迎祥部骑兵。

    李“闯王”继承了高“闯王”遗产,实力暴增,那些跟明军有血仇的积年老匪又找到了组织,爆发出的战斗力惊人。

    混朝廷的各路明军哪里愿意拼命,当然屡战屡败,经常打胜仗得到大量缴获的闯贼部越战越强已是必然。

    八月,身患重病的杨嗣昌以“督师辅臣”的身份赐尚方宝剑前往山陕河南亲自布置剿寇。

    少了孙传庭换上了杨嗣昌,总算遏制了李自成的犀利攻势。

    有了思想认识的流寇凝聚力大大增强,他们太多人根本不是活不下去而造反,而是准备舍得一身剐要把皇帝拉下马的野心家。

    流寇有了政治纲领,整体面貌有了改观,最起码不乱放火烧房子,还不肯人马践踏麦田,被假象蒙蔽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主动从贼的良民、知识分子开始大量出现,归附的明军也逐渐增多。

    有了太多军人、落魄文人加入队伍,流寇组成部分已经不完全是暴民,不仅仅人数膨胀,战斗力也大大提升,剿寇明军很明显处于劣势。

    中原糜烂千里,即便杨嗣昌有才,麾下没有兵马钱粮也无济于事。

    太多饿肚子的明军开始劫掠老百姓,迫于“南王”警告,他们当然只抢东西不敢无故杀人。

    交战双方不仅仅在战场上厮杀,还在想方设法率先抢劫老百姓的粮食,无辜的百姓前后都是个死字,太多无法逃难去江边、海边投奔“南明”的百姓成为了流寇、盗贼。

    崇祯根本没有解决地方上的种种矛盾也没有加大重建投入,许多对大明失望透顶的河南老百姓在无可奈何之下纷纷加入造反大军,李自成发展势头如日中天。

    流寇如同和清军有默契般,大明军队在辽东抵抗外族入侵战事如火如荼之时,内地烽烟四起战火呈现燎原之势。

    崇祯十三年秋天,河南兵荒马乱,许多老百姓没有得到收成知道难以挨到来年,只能选择跟着造反,中原局势每况愈下。

    闯贼军队攻城略地如摧枯拉朽般,同室操戈山河变色,流的都是炎黄子孙血……。

    告急、求援、呈报城池失守的六百里加急不间断送达京师,本来还十分淡定的崇祯再也无法泰然处之。

    他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没辙,唯有早日解决锦州之战朝廷才能够腾出手。

    再次拆东墙补西墙病急乱投医的诏令送往宁远辽东经略官署。

    按部就班整整一年的洪承畴接到诏书大惊失色,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部署被打乱了。

    他麾下十几万大军的饷银和需要的粮食朝廷已经难堪重负,朝廷还期待这些强军入中原剿寇,诏令是催促他早日决战击退锦州城下清军。

    洪承畴不是草莽,他也没有把皇权看得天大,他准备冒天下之大不韪搁置皇帝的诏令,依旧按照计划耗退清军。

    可是接下来从京师发出的六百里加急一茬接一茬,朝廷催促洪承畴决战诏令的言辞一次比一次严厉。

第七百一十八章:末代皇帝不好当

    国家用人之际,成大事刚刚被提拔为辽东巡抚,他很得洪承畴倚重,在朝廷催促出兵之时,久在辽东任职的成大事冷静分析形势。

    成大事认为仓促进军乃是送死,最少要效仿南王解围锦州之战,必须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也以掘壕逐步推进的战术逼退围困锦州的清军。

    洪承畴的战略是准备以时间换空间不断蚕食耗退清军,计划中根本不是明年春天跟建奴决战,可是计划跟不上变化,朝廷催促甚急,也只能如此。

    监军太监刘应坤早就投靠了黄胜,他再次来辽东已经看淡了一切,跟“战神”系官员成大事合作愉快。他当然赞同成大事的战术,辽西三个最高领导达成一致。

    洪承畴、成大事等等文官武将都没有消灭满清军的幻想,他们相当清醒,知道那是辽西集结的明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只需给予满清军痛击,让建奴知难而退就善莫大焉。

    辽东经略和辽东巡抚、监军太监共同奏报天子,一致请求今年不能和清军决战,明年春天他们会带领人马和建奴鏖战锦州城下。

    末代皇帝不好当,李自成迅速崛起,大明中原地区每个月都会有几座城池陷落,催援军、催粮饷的奏疏在龙书案上垒了几尺高。

    皇帝等不起啊!更加严厉的催促进兵诏书送到了宁远城。

    眼睁睁辽东已经天寒地冻,此时出兵没有天时、地利,虽然明军的质量和士气好于历史但是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