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16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这里荀嘿嘿的一笑:“用义浩你的话说,孙权可不是得了块肉骨头就能拴住的乖狗狗,而是一头一有机会就噬人的恶狼。对于这样的恶狼,咱们光给肉骨头肯定不够,还得想办法寻一条恶犬来看住他。所以说桂阳反正已经舍弃了,那就不如用这块肉骨头把刘备也给拉下水。”

    陆仁这时也已经彻底的恍然了。而在听了荀的这些之后,陆仁心中那份因为碰上了要“割地求和”这种事情的郁闷之气也随之散去了不少。再看看荀那明显已经是在想些什么的神态,陆仁就点点头道:“荀公,这些事情就交给你了。我相信以荀公你的才智,在这件事上应该可以让刘备和孙权闹得不可开交。”

    荀点头:“好说,好说。另外义浩,还有几件事我要得到你的应允……”

    建安二十九年冬,曹丕对陆仁发出的谴责檄文与陆仁方面的道歉信正在华夏大陆的各处都闹得沸沸扬扬,而献帝刘协连续发出的劝解诏书也在给这个事件火上浇油。

    在社会舆论上,人们分成了三个派系,一个派系认为曹丕小题大作了,一个派系是从华夏的传统角度出发,认为陆仁对曹丕来了个“杀妻害子”,这种仇不共戴天……好吧,这个派系的有不少是曹丕授意炒作;第三个派系就是标准的观望派,这是任何的争端之中都会有的派系。

    而在这些口水仗、笔杆子仗之下,曹丕则在加紧进行军事布署。曹丕心里清楚,现在由于陆仁带兵在外等等的原因是个好机会,但陆仁的地盘也不是那么好动的,要打就必须得一战功成,达成一个既成事实,使陆仁无力回天。

    为此曹丕除了加紧军事布署、制造社会舆论之外,在外交层面上也正如陆仁所担忧的那样给孙权送去了秘密的书信,怂恿孙权也抓住这个机会向陆仁的地盘下手。

    孙权在收到曹丕的书信之后忧豫了。对此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孙权不是那么笨的人,虽然说在对陆仁的实力认知方面,孙权不像周瑜那样认知得那么深,但孙权很清楚陆仁不是那么好惹的。

    可是话又说回来,现在的陆仁出征在外,夷广泉这些地区的守备相对减弱,而且孙权一但与曹丕一起出兵的话,陆仁就变成了中亚、辽州、夷广泉的三线作战,这对孙权来说真的是个绝佳的机会。如果能够趁此机会拿下陆仁的几个根基地盘,陆仁或许就无法再咸鱼翻身了呢?

    带着这样的忧豫,孙权召开了秘密会议,与一众幕僚商议这个问题,但结果却是幕僚们又分成了三派,主张战的一派,主张不战的一派,然后是观望的一派。

    主战派的理由很明确,这么好的扩张机会,不应该放弃;不战派则认为这次虽然是个机会,但陆仁并不好惹,一但失败就可能会召来陆仁的全面抱复,太过危险;观望派……不说。

    其实主和派本来是占了些上风的,但孙权却没有马上采纳。一则是孙权确实是有点放不下这么个大好机会的心思,二则……说出来就有点尴尬了,原因是陆仁的经济战略对江东方面的影响确实是有点大,而不战一派的成员大多都是江东本土的士家豪族,他们的宗族利益与陆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很不希望去冒一些风险而使得宗族利益受损。

    简单点说,孙权的这一仗打成功了,陆仁的那些产业链就真能交到他们的手上?多半还是会被孙权给控制起来吧?虽然说他们也还能摊上些,但以前是吃肉,以后却是只能喝点汤,换了谁又乐意如此?至于打输了的话……这个就更不用说了,陆仁直接来个断绝关系就够了。

    孙权就是因为明白这些,所以对于不战一派那占了些优势的呼声来了个装傻充愣。要知道到了这个时期,孙权地盘政治蓝图里的“江东化”成份已经越来越重,这对孙权来说可是件不太妙的事情,所以真要有机会,孙权还想整一整这些江东士族。而这也就反过来影响到了孙权对事态的一些判断。

    顶峰忧豫不决,下面在争论不休,这就是孙权这里的现状。不过在这个时候,周瑜的加急书信也及时的送到了孙权的手上,而这也是眼下的孙权最需要的……

卷三 第三百四十一回 逐一应对(四)

    周瑜写给孙权的这封信曾经给陆仁看过,不过陆仁看到的其实只有一半的内容。而对于这个事情,陆仁心知肚明却没有做出什么干涉,因为陆仁知道在现在这个时候必须得要表现出自己这里的诚意,所以周瑜的这封完整的信件是以完全没有开过封的状态送到了孙权的手上。

    而这个时候的孙权正处在一个到底是出兵还是不出兵的相当犹豫不决的状态之下,最需要的就是周瑜这样的人物所给出的建议,因此孙权在收到信之后马上就拆信检看,但是在看完之后脸色就变得有些不太好看了。再想了想,孙权就让人去把鲁肃给请来商议。

    原本的历史上,孙权的江东四英将到这个时候死得只剩下了陆逊一个,而现在的情况是吕蒙十几年前就死了,陆逊则是被陆仁给挖走,到是周瑜和鲁肃这俩本来该病死的家伙,却因为陆仁的缘故治好了病并且一直活到了现在。所以说现在的孙权比起原有的历史上只剩下一个四英将的情况反而还多出了一个。

    不过周瑜为了孙权而跟着陆仁去了中亚参战,江东的上游统帅一职是落在了鲁肃的身上。这回的事情因为闹得很大,周瑜又不在孙权的身边,所以鲁肃的建议对孙权来说就极为重要,因此之前就已经把鲁肃给叫去了建业。

    但是鲁肃这回却没有发表过什么明确的建议,要在三派中划分类别的话,鲁肃都可以被划入观望一派之中了。不过孙权并没有责备鲁肃,因为孙权知道鲁肃在这个时候和自己一样都陷入了那种犹豫不决的状态,毕竟这次的机会真的是太难得了。

    闲话少说几句,只说鲁肃听说孙权召见就急匆匆的赶了来,与孙权见面之后也没什么客套话,孙权就挥退了侍从,然后把周瑜的信递给了鲁肃去过目。等到鲁肃看完,孙权就问道:“子敬,公瑾信上所言之事,你是如何看待的?”

    鲁肃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又很仔细的看起了周瑜的信。

    周瑜的信分成了两个部份,前半部份那是给陆仁看过的,上面无非就是一些官场上的套词,所以不用去细说。但是后半部份,也就是陆仁没有看到过的那些,则是周瑜向孙权一一的细说了一下他所考查到的陆仁所具有的潜在实力,比如说某地某县,拥有多少的住户,每年能产粮多少,到必要的时候能征集到多少的兵员,还有工业方面的产值能有多少……

    信中周瑜还很明确的写道:“瑾虽随陆仁征战于中亚,身有为质之实,但瑜绝非惜命而以图自保之人。今主公若应曹丕之邀而起兵,虽或可得一时之近利,然陆仁根基深厚,以当前之局断然无法毁其根基,而主公亦无力进而灭之。似如此,陆仁虽或败退,但定可重整旗鼓再报复江东,介时江东便难有宁日,望主公细加思量,慎之、慎之!”

    这些一一列举出来的数据看得鲁肃也是心惊肉跳。等到再次的看完,鲁肃实在是忍不住擦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然后长长的吐出了一口气再向孙权道:“好险!若非公瑾及时的送来此信,而使主公向陆仁用兵的话,只怕日后我们江东将会不得安宁,甚至有悬卵之危局!”

    孙权的脸色有点泛黑,沉声道:“这陆仁真的有这么深厚的实力?”

    鲁肃道:“公瑾的为人,主公难道还信不过吗?而且公瑾这两年一直都呆在陆仁的地盘里,对陆仁地盘的考量与认知远在江东诸君之上,所以在下敢断言公瑾信中所述者皆为实情。”

    孙权依旧黑着脸,人也是既没有点头却也没有摇头。话说孙权就真的那么信任周瑜?十几年前的赤壁之战时期或许是,但现在已经是十几年之后了,孙权这个上位者的心态多多少少的已经有了些改变。虽然说还没有那原有的历史上那种“晚节不保”的地步,但是……唉,这种问题说多了真没什么意义。而事实上周瑜在几年前会选择交出兵权,然后自己征召江东子弟跑去陆仁那里参战,其实就有那么一层避免功高震主的意思在里面。这既是在自保,也是在维护着孙权的面子和里子。

    总之,孙权对周瑜是还信任,但不是完全的信任。所以在这个时候,孙权也难免的会生出一些别样的想法,对鲁肃刚才说出来的话,也才会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