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凳遣懿僭谂懦煲选6饺收饧改昊煜吕矗锤芯醪懿僭谡庵智榭鱿率潜匦氲蒙毙┤死戳⑼⑼蟛拍馨研矶嗾钣行У氖凳┫氯ィ痪浠八挡懿倨涫狄灿凶约旱奈弈巍2还懿俚笔敝站炕故敲荒馨颜庑┤松钡簦沧阋灾っ髡庖皇逼诓懿倥錾弦恍┦碌氖焙蚴怯卸嗝吹奈弈巍

    而现在的陆仁可没蠢到去背这些超级大黑锅的程度。毕竟陆仁算老几?往许昌这里一放诂计没谁会在意他,真要是惹着了这么多的世家与豪族,被这些人整得名声大臭特臭的陆仁可以不理会,反正再过几年他就回去了,主要问题还是在于他的人身安全。

    天晓得动了这些世家豪族的结果会是怎样,搞不好曹操最后会在陆仁帮曹操杀了人之后,曹操却顺手来个卸磨杀驴,既可安抚一下世家豪族,自己这里又大赚便宜。陆仁又不笨,不想背这种黑锅,所以相对于曹操急于求成的杀,陆仁决定采取的是比较温和的方法,至少按陆仁的推算不会引起世家豪族们太大的反应。

    而对于现在这种发出了榜文却没人敢上前应募的情况,用陆仁的话说就有点像商秧的“立竿见影”,缺的只是那个敢去扛竿的带头人。只要有人看出扛竿的好处,敢为众人之先,那后面的人就会一起拥上来分点余羹。

    当然这个扛竿之人必须得有份量,而陆仁会急急忙忙的跑去找荀攸,为的就是请荀攸代表着荀氏一族来出个头。现在陆仁要做的,则是尽快把许昌周边的耕田、水利考较好。

    当然了,“立竿见影”的扛竿之人是得了重金的,而陆仁也很清楚现在找荀氏来“扛竿”,就必须得给荀氏一族足够的好处才行,所以在考较许昌周边的农耕环境时,荀氏所在的颍川地区则是重点中的重点……

第一百五十九回 互相照顾

    对于准备帮陆仁“扛竿”的荀氏一族,陆仁打算给予的“重金”是什么呢?

    如果说荀彧在拜托陆仁的时候,言语之间还有着诸多的顾忌与隐晦的话,陆仁在抵达颍川并见到荀攸的时候,谈及这些事的时候就比较直接了。因为陆仁和清楚荀攸可不是荀彧,荀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兼谦谦君子,很多的事就算是荀彧有想法也开不了口,但荀攸却并非如此。

    确切的说,荀攸要比荀彧现实得多。荀彧会因为对曹操的理想破灭,又因为其正人君子的作派而不愿继续成为已有不臣之意的曹操的“帮凶”,所以最后会选择了自杀。但荀攸却是在后面为了保全自身与宗族,对曹操的称魏王持以了一个至少在表面上赞同的态度。

    这样的一个人,既然是要给他好处再请他出面帮陆仁做点事,那还是尽可能的把可以说明的话说明一些的好。因为这一类的事,只有坦诚相告,才能换来对方的信任。

    再看荀攸这里,颍川荀氏因为东汉末年的政局动荡与连年战乱,其中原大世家的名望与地位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家势也败落了不少。虽说还没有伤及元气,但从荀彧、荀攸要各带一支族人分迁冀、蜀一事上来看,情况已经是不容乐观。

    要知道那个时代的古人们特别的依乡恋土,而像荀氏这种在某个地域有着大量的田庄产业,甚至是有着如颍川书院这种家族像征的世家豪族,如果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是绝对不会抛家弃产、背井离乡、举族迁移的。

    陆仁与荀彧交谈时因为双方都还有着一定的隐晦之处,所以陆仁也是在抵达颍川荀氏之后才亲眼目睹了荀氏一族明面上风光、暗中却已不支的现状,再根据手头所持有的相关史料仔细的推想,心中已经明白荀氏也迫切的需要一个让家族翻身的机会。于是陆仁便大胆的向荀攸明言,说荀氏想要重振家势,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全力支持曹操,然后借曹操之手重新树立起荀氏的家势与名望。

    按大势的发展趋势来说,荀攸投奔曹操其实是一件必然的事,而陆仁眼下所做的不过就是在这大势的走向上玩了一点小聪明,也就是在荀攸没有正式投奔曹操之前,建议荀攸先以荀氏的名义来赞同曹操决意施行的屯田制。

    这样的话既能让曹操这个也需要许、颍一带豪族支持的人相信荀氏确实完全投奔了他,又能带上点“未入营而功先立”的意味,对曹操直接重用荀攸也是很有帮助的。而陆仁给荀氏的好处就是在不触犯法纪底线的前题下,尽可能的在农桑产业的发展上多照顾荀氏一些……曹操是什么样的人陆仁心里是比较清楚的,因此这也的确是陆仁能给予荀氏的最大的帮助了。

    反过来荀攸也知道陆仁自己给出的条件的确己经到了陆仁所能承受的极限,因此对陆仁的坦言是十分满意的。可千万别以为汉时的士子阶层都只懂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是明清以后的事。实事上在那个时代谁的田地多、谁的田种得好、谁收上来的粮食多,就意味着谁的宗族会人丁兴旺,人丁兴旺则直接代表着会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家势。

    而在战乱时期,这种实实在在的家势更显得犹为重要。现在陆仁这个“精擅农事及产业”的家伙既然表示了会格外照顾荀氏农桑产业,那就意味着荀氏很快就能回复宗族产业上的元气,再加上二荀都在曹操的势力中心为官,情况就会变成荀氏成为典型的有财有势的宗族。等二荀的仕途再一顺,那昔日荀氏的辉煌再现便指日可待,因此荀攸对陆仁提出的做法是非常赞成的。

    所谓的做法,就是荀氏一定要抢在许、颍一带所有世家豪族之前率先响应曹操的募民屯田。陆仁原本的意思只是让荀攸出个面,在榜文那里感叹几句“此为利国利民之举也”之类的话也就行了,反正也就是给想应募却不敢应募的百姓们带个头。可是荀攸的想法却更大胆,表示他会直接派出一部分荀氏子弟应募屯田!而荀攸口中的一部分荀氏子弟,竟然是荀攸这一支族人中的三分之一,足有过千人之数!

    老实说,陆仁好歹也在汉末混了几年,虽然知道汉末时期宗族势力会很夸张,但一听说荀攸这支分枝都有三、四千人的时候还是吓了一大跳。当初在濮阳除掉田氏,陆仁统计过田氏名下如果包含家奴、僮客之类的人在内的话,其人丁总数大概是四千左右,这对陆仁来说已经不是个小数目了。

    可是和荀氏这种真正的世家一比起来,田氏还真是不够看的。要知道这是荀氏经过战乱破坏过与迁移之后的宗族人数,而且还没算上荀彧带去冀州的那一支。再草草的算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荀氏在全盛时期,只怕宗族人口的总数超过了两万——这才是真正的一流大世家!

    而荀攸派出宗族子弟去应募屯田的目的有二。第一是不做门面功夫,而是借这件事来表示荀氏是真正而彻底的支持曹操;第二则有那么点抢“第一桶金”的味道,其具体表现在荀氏第一个支持了曹操的屯田并派出了宗族子弟去屯田的话,那么回过头来陆仁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最先募集到的民众优先安排着借耕荀氏的土地。

    前面也说过,许、颍一带世家豪族的人丁数量因战乱而锐减,空有大把的田地却无人耕种。与其任其荒废下去,还不如借给官府耕种然后轻轻松松的赚取那两成的收入。反正荀氏田产多,真正担心的反而是没人去种。如果官府能派人来耕作,收入虽然会少上一点,但也比颗粒无收要强上几倍是不是?而这种有些近似于“无本生意”且“薄利多销”的帐,荀攸这种精明人又哪里会算不出来?总之一句话,荀攸这也是想变相的“抢夺劳动力”。

    而这样做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不会被人说成是陆仁在“以权谋私”……谁让其他的豪族反应那么慢?人家荀氏最先支持屯田制,又最先同意借田地给官府屯田,官府当然要优先照顾荀氏是不是呢?等你们这些不识相的豪族反应过来的时候嘛,嘿嘿,陆仁这里的屯田百姓诂计也募得差不多了,新田也开垦够了。再想让陆仁派人去借耕你们的田?哼哼,对不起,老子没有多余的人丁劳力去耕,你们这些豪族就自个儿想办法吧!

    再转回荀氏这里,陆仁与荀氏之间又可以借官府“怕荀氏反悔”的名义一口气多借耕个五年六年的;再由官方正式公开榜文契约,其他的豪族再眼红荀氏大把大把的赚回钱粮一样得没脾气,因为荀氏可以名正言顺的凭借这个受法律保护的“借耕”期来获取大量的钱粮以恢复宗族实力,同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