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穿越时代-第4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的命途坎坷,一样让敌人闻风丧胆,一样曾被破格保举和提拔(黄石是被天启皇帝和魏忠贤赏识,李舜臣是被幼年好友,朝鲜重臣柳成龙保举),一样在次要战场上高奏凯歌,却被主战场的猪队友给抵消了战果,一样被自己人坑害得憋屈至极,最后却还要他出来收拾烂摊子——正如《窃明》之中黄石的感叹:“我只是一个武官,我可以尽我最大的努力去东征西讨,我可以挖掉帝国肌体上一块又一块的毒疮,但我也就力尽于此了。无数的贪官就像蛀虫一样,他们盗窃着国家的根基。把祖国弄得千疮百孔。”

    在《窃明》的文中,曾经写道:“大明病了,病得很重”。而在壬辰战争之中,李舜臣所在的朝鲜王国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样的重文轻武,一样的**无能,一样的遍地内奸,一样是党争到了疯狂的程度。

    李舜臣的背后是一个腐朽衰颓的朝廷,身边是一群嫉贤妒能帮倒忙的猪队友,面前却是空前彪悍的强大倭寇,虽然一次又一次取得海战的辉煌胜利,却终究无法拯救被日寇蹂躏的国土和人民——由于对马海峡的特殊性,从日本到朝鲜是顺风顺流,从朝鲜到日本却是逆风逆流,在那个航海技术落后的年代,朝鲜水师即使掌握了制海权,面对釜山—对马岛航线上的日本运输船,也经常是追不上又堵不住。如果要攻克对马岛,截断日军交通枢纽,又超出了李舜臣的能力:即使在他实力最强的时候,战舰数量也不如日军,一旦出兵对马岛,背后的全罗道就海防空虚了。而且他麾下的陆战部队实在太少,未必攻得下日本的城堡。

    即使是这样,为了毕其功于一役,李舜臣还是曾经发动釜山之战,企图通过夺回这座关键性港口,在朝鲜本土切断日军补给线,将二十万倭寇置之于死地,但最终却未能成功,充分验证了日后纳尔逊那句“战舰不能跟炮台对射”的名言——所以,他的胜利永远只是战术性胜利,改变不了被动的整体战局。正如《窃明》里的黄石虽然取得许多奇迹般的胜利,但终究距离收复辽东,歼灭建奴的终极目标还很遥远一样。

    更要命的是,尽管在海洋上从不畏惧任何强敌,打得对面的日军恐惧到了骨子里,但不管取得再多的战术胜利,李舜臣也无法改变这个腐朽到了骨子里的国家,甚至连自己都躲不开背后的暗箭:党争之中,他被自己的政治靠山抛弃——当时李舜臣跟提拔他的柳成龙发生了冲突,因为对方改不了“文视武如仆役”的坏习惯——被倭寇和政敌合谋构陷下狱,拷打得遍体鳞伤,倭寇没有做到的事情,朝廷的狱卒却做到了。

    接下来,他苦心经营的强大舰队被人一朝断送,最后却又要他用剩下十几条船跟三百倭船拼命。更可怕的是,上面还朝令夕改,突然又要他弃船登陆,不给他提供海战必须的物资和兵员补给,而明朝援军还要过很久才能到——就像黄石浴血奋战、苦心扭转的辽东战局,被袁崇焕轻而易举地再次推进深渊一样。

    电影《鸣梁海战》之中,李舜臣面临的各种绝境,与史实相比,基本没有夸张——藤堂高虎、九鬼嘉隆、来岛通总、胁板安治、加藤嘉明、岛津义弘、宗义智这些老对手,已经在他的正面摆开浩浩荡荡的舰队准备一举上京擒王,而那位胆小无能的朝鲜国王宁愿再度蒙尘出逃也不同意李舜臣出击,在陆地与加藤清正展开激战的都元帅权栗,又规劝李舜臣率领水军余部编入陆军一同抵御陆上之敌,即使在他的部下当中,恐惧也早已弥漫,每天都有士卒脱逃的报告,更有甚者,身为全罗道水军指挥使的裴楔临战脱逃……

    电影《鸣梁海战》中的裴楔,在脱逃之前还放火烧毁了刚刚建造好的一艘龟船——这可是最后一艘龟船啊!那些原先准备与日军拼死一战的水军将士,就是亏得在这艘龟船身上勉强能看到一丝胜利的曙光,但现在连这一缕微弱的曙光也没了。朝鲜的全军上下,全国上下,似乎都在劝李舜臣弃船避战……

    这时的李舜臣就好像跟全世界为敌一般,在最孤独的绝境之中,展开一次最狠男人的誓死挣扎!

    他几乎是连哄带骗加恐吓,靠着个人威望才勉强没让队伍散掉。交战之时其余各船躲在后面,他自己被迫率领旗舰一骑当千、客串兰博的事情也都是真的,全都写在他的《乱中日记》里,赢得实在悬之又悬。

    历史上,鸣梁海战之后,李舜臣也是靠着乡绅募捐和大明皇帝的赏赐在维持水师(万历皇帝直接送给了他几条龟船),汉城方面几乎没给他什么资助,倒是有一堆人给他使绊子,就像《窃明》里的黄石为朝廷打仗,却要自己办“平蛮大借款”和“靖海大借款”,还得挨弹劾一样。如果是陆军,或许还有想要趁乱割据一方当军阀的可能。但作为海军,李舜臣在这样悲催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估计只能是出于爱国情怀了。

    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之中,李舜臣失去了老母亲和一个儿子,另外的一个儿子,就是《鸣梁海战》电影里出场过的那个,则在数十年后的清军入侵之时战死(在《最强兵器:弓》里面貌似有出场),可以称得上是满门忠烈——纵然国家和朝廷辜负了他的牺牲,他也绝不会背叛自己的祖国和民族:这就是真英雄!

    最近有一本关于李舜臣的传记上市,名为《孤将》,以第一人称描写了李舜臣在鸣梁海战到露梁海战之间,这段李舜臣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心中不断徘徊的各种孤独、绝望、悲伤、无奈、挣扎的纷乱思想。

    而《窃明》的黄石,又何尝不是如此的孤独?他看到了鞑虏破关、神州陆沉的黑暗未来,想要改变这个噩梦,但却总是那么的力不从心。从皇帝到同僚,仿佛都在不停地帮倒忙。没有人理解他的忧虑,即使是最忠实的追随者,也不明白他的内心压力,但他最终还是踏上了战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壮烈的篇章。

    最后,当露梁海战爆发的时候,当时丰臣秀吉已经病死,日军其实是在准备撤退,甚至还愿意向李舜臣献上一大笔买路钱。就像《窃明》里黄石的最后一战,即使不打,抢够了的八旗兵也会撤军回师一样。但李舜臣拒绝妥协让路,也劝说明军将领不要妥协,无论如何也一定要给这些侵略者一个最惨痛的教训,让他们不敢再踏上侵略异邦之路,否则一旦让他们食髓知味,谁知道现在走了,过几年会不会再卷土重来?

    ——在《窃明》一书的末尾,黄石大概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情,决然挥师冲向遵化城下的后金大军的吧。

    于是,轰轰烈烈的露梁海战爆发了,两万精锐日军葬身大海。作为胜利的祭品,李舜臣也中弹壮烈战死,留下了那句“战方急,慎勿言我死,毋令惊军”的著名遗言,迄今每个韩国小学生都会背诵他的这句话。而他的灵魂则从此成了这片海域乃至于朝鲜半岛的守护神。在三百多年之后,日俄战争的最后一场大战役——对马海战前夕,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还祭奠过李舜臣这位抗日英雄,祈求他保佑自己赢得海战的胜利:按照当时日本人的宣传,日俄战争是黄种人对抗白种人的种族之战,任何黄种人都应该站在日本这一边,朝鲜人自然也不例外……不知李舜臣若是泉下有知,该会对此露出怎样一副囧囧有神的表情。

    巴顿将军曾经说过,对一名战士而言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对李舜臣来说,能够在最后的露梁海战时战死,未必不是一种幸运。否则的话,以他的耿直个性和朝鲜李朝的党争劣根性,假如活到了战争结束后,很难说最终下场如何。但随着他的战死,“李舜臣”这个名字却从此晋升神座,再也不容任何屑小之辈随意玷污了——所以说,一个天才,既要生而逢时,也要死而逢时。

    同样的道理,一本好书不仅要在合适的地方开场,也应当在合适的时候结束,才能避免画蛇添足——《窃明》之所以在最壮烈的遵化战役戛然而止,结束在最璀璨的一幕,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吧。

310。第310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一)

    第一章,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一)(羊年第一更,新年不断更,求票票鼓励!)

    第一个瞬间:崇祯皇帝的忧郁

    崇祯四年十一月,北京,紫禁城,深夜

    十一月份的北京城,已是到了一年中极寒冷的的时节了,本来已是极冷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