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穿越时代-第6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清剿北直隶的流寇和民乱,还京师一个朗朗乾坤。

    此外,为了缓解朱大典在济南被两面夹击的压力,崇祯皇帝犹豫了半天,终究还是放下了面子,派遣老臣徐光启前往济南,设法谈判招抚登州镇,至不济也要拖住叛军的攻势,让朱大典能够腾出手来对付闻香教妖人。或者劝说陈新这个叛贼停止对天津港口的封锁,允许南方的贩粮船队走海路运粮进京。

    第三,关于从南线抵御闻香教妖人,进剿窜入中原的陕西流寇,还有黄石率领福宁军扯旗作乱之后的福建战事,由于距离遥远、消息不畅的缘故,北京这边其实已经没法遥控指挥了——此时登州叛军封锁了海路,闻香教妖人堵塞了运河,至于陆路么……朝廷本来就在前两年裁撤了天下驿站,国家的公文传送体系早已瘫痪。如今又有大股陕西流寇翻越太行山,侵袭北直隶与河南省各府县,结果害得从南方进京的信差,即使走陆路北上也很不安全。故而眼下京师这边收到的各方消息也是时断时续,常有错漏出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在北京的崇祯皇帝饶是有着再怎么强烈的掌控欲,也只能放权给下面,把希望寄托在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和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的身上,盼着他们能够办事得力,尽快传来好消息了。

    最后,还要设法平抑京师的粮价、稳定人心……想到这里,崇祯皇帝顿时又感到一阵无力:京师眼下短缺的可不是一万石、两万石粮,而是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因为朝廷要负责解决宣化、蓟北、辽东的十余万边军、京中十余万官吏、宫中上万太监宫娥和至少三四万匹军马的口俸给食问题,仅仅是供养这么多的非农业人口,一年的口粮加上抵达京师之后的陆路运途耗损,就需要三百多万石粮米。

    原本京师四周的燕冀平原,也是北方非常重要的产粮区,这也是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依仗。虽然随着岁月流转,土地兼并得厉害,京畿地区好一点的田庄都掌握在皇亲国戚和豪门权贵的手里,朝廷收不上什么赋税,但至少会有不少余粮被贩运到京师,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京中百姓的口粮问题。

    然而最近的这两年,陕北、河南固然是千里赤地,北直隶这边同样也是旱涝灾害不断,建奴流寇更是接二连三地来串门,京畿乡村不要说将余粮供给京师,甚至还有几百万嗷嗷待哺的难民等着朝廷赈济呢!

    如此一加一减,更是使得京畿的粮荒危机雪上加霜、火上添油。偏偏眼下海运漕运一齐断绝,即使江南有粮也无路北运——虽然从理论上说,还可以从湖广产粮区横跨整个河南省,再经过大名府,走陆路往京师输送粮食,但就是在漕粮运输最低潮的年份,京师也要从南方调入约三百万石粮食。以载量十石的马车计,三百万粮食需要三十万大车、六十万匹骡马、三十万名车夫来运输,这么庞大的马车排成一长列,行走在驿道上,前后将形成大约五六千里的长队……而这还没考虑骡马和车夫一路上自身消耗的口粮!

    不要说是崇祯年间的残破乱世,就是国力鼎盛的永乐年间,大明帝国也撑不起这般夸张的荒诞开销!

    所以,在海路和运河都没有被打通的情况下,变不出粮食的崇祯皇帝,眼下根本没有办法来平抑粮价,甚至连一套粮食配给制度都无法建立起来……如今,京中官员的俸粮已经只能全部折银发放(当然是按照平时的粮价),还得打个折扣。宣化、大同、蓟北、辽东诸军的口粮,更是早已停发、减发数月。京师的豪门权贵在这种时候还要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偏偏根本没办法下手惩治,弄得崇祯皇帝郁闷不已。

    总之,崇祯皇帝很快就发现,在海运和漕运被打通之前,京师的粮食危机就只能靠百姓勒紧腰带苦熬。这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让皇帝感觉很沮丧,不过近年来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倒也让他见怪不怪了。

396。第396章 、崇祯皇帝的绝望(下)

    第八十七章、崇祯皇帝的绝望(下)

    PS:解释一下本位面大凌河战役明军被歼灭十五万的依据——首先,由于本时空的异变,祖大寿在大凌河城的屯粮很充足,所以战役打了更长的时间,前前后后超过半年,朝廷可以组织更多波次的援军过去填坑,死伤自然就更惨重。其次,兵力损失有两种算法,一种是只算战兵,一种是把苦力、役夫和杂兵统统算上,再加上吃空饷的名额,在兵部账册上显示的数字就很庞大了。而报给崇祯皇帝的数字显然比较浮夸。

    ※※※※※※※※※※※※※※※※※※※※※※※※※

    最后的最后,还有一桩急需处理的小麻烦,就是宣府、大同边军为了争夺保安州银矿而爆发内讧的破事了——光靠奏折上描述的互相冲突的内容,崇祯皇帝一时半会儿实在分不清到底谁对谁错、谁是谁非、谁真谁假,而眼下的时局也容不得慢慢核查审理……于是崇祯皇帝决心快刀斩乱麻,对涉嫌此事的武夫们各打五十大板,每人申斥一番了事,同时将保安州的银矿收归内监——如今宫里也很缺银子呢!

    另外,又发了一道谕旨过去,敦促宣大边军尽快动员起一支精悍兵马南下,负责协助北直隶地方官府清剿陕西流寇、弹压地方骚乱,以此来为先前的内讧之事戴罪立功云云。

    眼看着一桩桩麻烦都被处理完毕,崇祯皇帝的心情也变得轻松了一些。这个时候,曹化淳已经指派几个小宦官把殿堂打扫完毕,便凑过来对崇祯低声道:“……皇上,要不要奴婢送些膳食……”

    因为心情好了,崇祯帝也感觉有了胃口,便微微点头,“……嗯,那就传膳吧!”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京师的情况还是老样子,除了粮价一天天飞涨,已经涨到了糙米每石十五两银子,害得城中那些家无隔宿之粮的贫苦小民纷纷饿死或自尽之外,其余倒也没有什么大事。

    至于京畿四周的战事,也是不愠不火,好坏消息掺杂各半。先是卢象升的天雄军在大名府屡战屡胜,二十天内击破流寇十余股,但却逼得他们往北窜进了京师所在的顺天府,甚至一度跑到了北京城下,害得城内如临大敌。随后,三边总督洪承畴率领五万秦军赶到京师勤王,终于暂时肃清了京畿的贼患,让朝廷上下弹冠相庆,但户部表示实在无力供给这么多秦军的口粮和马料,崇祯皇帝只得在嘉奖了一众陕西、山西将领之后,无奈地让他们南下去找卢象升搭伙吃饭,或者去山东就食,顺便帮朱大典清剿闻香教妖人。

    接下来,宣府、大同边军的情况,则让崇祯皇帝感觉有些不高兴——在得知参与争夺银矿的各部,都被朝廷打了五十大板,人人倒霉,而作为彩头的保安州银矿则被收归宫中之后,白白流血厮杀一番的宣府诸军顿时大哗,当即就有人将传旨太监暴打一顿撵了出去,连宣府总兵也弹压不住下面。至于让宣府镇出兵京畿清剿流寇的事情,自然也就没了下文,反倒是宣府诸军向户部索要历年积欠粮饷的公文如雪片般飞来……如果是在太平光景,朝廷对这种无法无天的乱事,肯定是要严加惩处和整饬的,但值此天下多事之秋,崇祯皇帝只得从现实角度出发,捏着鼻子先忍一忍,暂且权当没看见,等到日后再算总账吧!

    然后是山东战场上,在三朝老臣徐光启抱病前去招抚登州军之后,山东官军的局势也稍有好转——虽然徐阁部暂时还没能说得登州总兵陈新然醒悟、弃械归降,也没能解除登州水师对天津沿海的封锁,但登州那边的陆路攻势好歹是缓和了下来:叛军主力止步于平度州境内,没有继续西犯。

    利用这个机会,山东巡抚朱大典得以调整部署,集中兵力,在收到来自京师的援兵之后,便南下发力,一举破贼,收复了济宁这个漕运枢纽。可惜更南方的鱼台县和徐州还在妖贼手中,运河还是不通。

    至于更南方的消息,由于大批流寇乱民肆虐中原,劫掠府县,导致驿路不通的缘故,已经有好些日子不曾送进京里来了,只有京中一帮言官凭着各自的想象,在奏折上胡说八道,对南方战事指手画脚,让人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正当崇祯皇帝等得心焦的时候,终于有一队骑兵从南方冒死穿越中原战区,把南京兵部尚书的奏折送进了北京城,给了满心期待的崇祯皇帝一个晴天霹雳:中都凤阳被流寇攻陷!!!

    嗯,还有,老朱家在凤阳的祖坟,也被那个杀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