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穿越时代-第7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耄挂磺恐拼邮缕绞贝永疵挥凶龉拇只罾刍睿寰熘埔路⑻粼司福踔列藿ǜ谩⑼诰蚬な拢簧偃撕芸炀鸵虼吮换罨罾鬯馈

    当然,如此简单粗暴的“土改”政策,自然会在南京的乡间导致严重的反弹,乃至于武装反抗。但是依靠从江北源源不断获得的兵员,清军轻而易举地就碾碎了地方士绅的绝望挣扎。

    然而,随着清军队伍的日渐膨胀,南京城附近的田地和农奴就不够分了。不过皇太极很英明地表示:这没关系,江南又不是只有应天一个府,尚未被圈占的土地还多得很!于是,一支又一支举着大清旗号的兵痞和匪徒,很快就在太平府,宁国府和镇江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行动,所过之处无不大抢大烧、尸横遍野——正如鲁迅笔下的那位阿Q同志,他要去“革命”的动力不过是“元宝,洋钱,洋纱衫”外加“秀才娘子的宁式床”,明末各路兵痞在乱世烽烟之中的思想觉悟,恐怕还不如这位阿Q同志呢!

    面对这样一副生灵涂炭、繁华覆灭的炼狱图景,纯属傀儡的弘光皇帝自然不敢乱说乱动。

    倒是周延儒这个无权无势的光杆首辅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壮着胆子找了个机会,跟皇太极提出了谏言,希望大清帝国能够约束士卒,善待士绅,给予东林党人高官厚禄,同时免除他们的钱粮负担,如此方能让天下士绅归心,重现崇祯初年“众正盈朝”的盛况,使得海清河晏、天下大治云云。

    然而,皇太极对于“众正盈朝”的盛况丝毫不感兴趣,倒是对“众正”的家产很感兴趣,早已下定决心要在江南恢复奴隶制度,于是立刻反驳说,就他所知,江南的读书人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而是一群无父无君的无耻之人,根本不配活在天地之间,没有将他们罪诛九族以谢上天,已经是大清朝廷的仁厚所致了,怎么可以妄想更多的好处呢?如今大清有困难,借他们的子女钱财犒劳一下军将,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封建王朝时代的读书人,之所以经常表现得傲气冲天,乃是因为不管这天下由谁来称帝称王,为了维持一个统一帝国的官僚机构,都必须礼遇他们这些文化人。但是,当统治者决心向中世纪的西欧学习,恢复封建领主制度,不再需要一个官僚机构的时候,那么他们这些文化人也就变得无用了。

    目瞪口呆的周延儒只得表示,如果大清坚持要这么搞的话,江南之地只怕不易平定。而皇太极则很有自信地拍了拍腰间的佩刀:“……无妨,只要朕的弓刀尚在,江南刁民不易平定又如何?杀一儆百便是了!”

    另一边,眼看着好不容易从江北请来的大清王师,居然成了要把自己这些士大夫抄家灭门的魔王修罗,后悔不迭的江南东林党人,也赶紧在私下里组织聚会,讨论应对当今危局的自救之策……源源不断获得的兵员,清军轻而易举地就碾碎了地方士绅的绝望挣扎。

    然而,随着清军队伍的日渐膨胀,南京城附近的田地和农奴就不够分了。不过皇太极很英明地表示:这没关系,江南又不是只有应天一个府,尚未被圈占的土地还多得很!于是,一支又一支举着大清旗号的兵痞和匪徒,很快就在太平府,宁国府和镇江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行动,所过之处无不大抢大烧、尸横遍野——正如鲁迅笔下的那位阿Q同志,他要去“革命”的动力不过是“元宝,洋钱,洋纱衫”外加“秀才娘子的宁式床”,明末各路兵痞在乱世烽烟之中的思想觉悟,恐怕还不如这位阿Q同志呢!

    面对这样一副生灵涂炭、繁华覆灭的炼狱图景,纯属傀儡的弘光皇帝自然不敢乱说乱动。

    倒是周延儒这个无权无势的光杆首辅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壮着胆子找了个机会,跟皇太极提出了谏言,希望大清帝国能够约束士卒,善待士绅,给予东林党人高官厚禄,同时免除他们的钱粮负担,如此方能让天下士绅归心,重现崇祯初年“众正盈朝”的盛况,使得海清河晏、天下大治云云。

    然而,皇太极对于“众正盈朝”的盛况丝毫不感兴趣,倒是对“众正”的家产很感兴趣,早已下定决心要在江南恢复奴隶制度,于是立刻反驳说,就他所知,江南的读书人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而是一群无父无君的无耻之人,根本不配活在天地之间,没有将他们罪诛九族以谢上天,已经是大清朝廷的仁厚所致了,怎么可以妄想更多的好处呢?如今大清有困难,借他们的子女钱财犒劳一下军将,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封建王朝时代的读书人,之所以经常表现得傲气冲天,乃是因为不管这天下由谁来称帝称王,为了维持一个统一帝国的官僚机构,都必须礼遇他们这些文化人。但是,当统治者决心向中世纪的西欧学习,恢复封建领主制度,不再需要一个官僚机构的时候,那么他们这些文化人也就变得无用了。

    目瞪口呆的周延儒只得表示,如果大清坚持要这么搞的话,江南之地只怕不易平定。而皇太极则很有自信地拍了拍腰间的佩刀:“……无妨,只要朕的弓刀尚在,江南刁民不易平定又如何?杀一儆百便是了!”

    另一边,眼看着好不容易从江北请来的大清王师,居然成了要把自己这些士大夫抄家灭门的魔王修罗,后悔不迭的江南东林党人,也赶紧在私下里组织聚会,讨论应对当今危局的自救之策……

第473章 、虎丘大会

    第一百六十四章、虎丘大会

    崇祯七年正月十五,苏州,虎丘

    苏州城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至春秋时代,早在吴越争霸之时,便已是吴国都城。唐人李太白有诗曰:“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故而苏州的历史胜迹极多:虎丘、盘门、石湖、灵岩、天平、虞山……更有历代修造的精美园林——譬如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处,都是天下文人墨客流连向往之地。

    而苏州城外的虎丘,更是吴中第一名胜,春秋时的吴王阖闾死后,即下葬在虎丘。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四海之后,曾登临虎丘览胜。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凿山引水,于虎丘修七里堤,以后历朝也对此地多有营建,使得虎丘景致更为秀美,以致后世文人皆认为到苏州而不游虎丘,实属憾事。

    明末之时,以张溥为首的复社士子,曾经多次在虎丘举办文坛盛会,议论天下时政,犹如后世的竞选演说大会一般,使得虎丘大会的名声一时间享誉天下。而东林党的前辈名宿见状,也不愿让复社的小字辈们专美于前,纷纷在虎丘举办各色文会、诗会、酒会、茶会,一起吟诗作赋、评点朝政。

    于是,明末的苏州虎丘,就好像后世许多国家的首都广场一样,成了著名的政治象征地之一。

    此时此刻,在东林魁首钱谦益钱牧斋先生的召集之下,又一次虎丘大会于元宵佳节召开。由苏州闾门出城前往虎丘的官道上,儒服葛袍的书生文士络绎不绝。然而,此时这些与会者的神态之中,早已没有了那种从容不迫的士人风度,更没有了赏雪观梅的闲情雅致,而是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焦虑和恐惧。

    而在距离虎丘不过七里路程的山塘街上,这处苏州最繁华的商埠之地,本來鳞次栉比的店铺饭庄,也是家家闭门歇业。街头上全然没有了昔日攒动的行人商贩,更看不见任何一盏元宵佳节必不可少的花灯。

    ——虽然“大清王师”的铁蹄暂时还没有踏到此处,但从南京、镇江等地相继逃来的难民们,却早就已经通过他们的嘴巴,将清廷准备尽贬江南百姓为奴的恐怖政策,传播到了苏州人的耳朵里。

    苏州地方的缙绅大户们,不无惊恐地看到时局变化如天翻地覆,纷纷苦思自保之策,却又一时无计可施。最后在本地名士、东林魁首钱谦益的牵头组织下,再次召开虎丘文会,商讨应对危机的办法。

    于是,苏州城外冷清了许久的虎丘,再一次冠盖云集,一顶顶暖轿络绎不绝。在绝大多数的轿子后面,都还跟着一群家奴,有的拿炭炉,有的打雨伞,有的提食盒,有的捧茶具,有的甚至携着朱漆马桶……

    跟以往江南士人召开的历次虎丘文会一样,本次大会依然在虎丘的千人石召开。这千人石乃是一整块天然形成的暗紫色大盘石,约莫二亩见方,由南向北倾斜,平坦如砥,气势雄伟,中有两岩石凸起,顶面平坦,四壁如削,可坐千人,实为罕见。相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