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求生在西晋末-第1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息传到各地后,不少人因胡虏而家破人亡的晋人纷纷为卫朔鼓掌叫好,大批血海深仇的豪杰纷纷前往幽州投靠卫朔。

    各地胡虏知晓后,无不吓得胆颤心惊。辽西段末波在得知卫朔有灭绝段氏的打算后,便吓得惶恐不安。他深知仅靠辽西一地是不可能打得过卫朔,而且卫朔好像也没有招降他的意思。

    段末波在阳乐思前想后,最终决心与段氏死敌——慕容部落结盟,以此共抗卫朔,他实在是被卫朔狠毒的手段吓坏啦。

    可也不是所有人欣赏卫朔的手段,比如范阳一带的世家豪族,因不满卫朔在幽州推行的政策,故借此机会向四周广为诋毁卫朔,大肆宣扬卫朔的暴虐之名。刘翰见此情景颇为忧虑,担心日后会没有世家大族投靠卫朔。

    可卫朔却对此并不在意,他指着不断出现在卫府门外跪着的百姓道:“看到没?我的根基在那里!世家大族对我而言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依然有信心带领天下庶族百姓平定叛乱、收复河山。”

    自在校场上公开处决了鲜卑人后,每日都有人到卫府前下跪磕头,一开始卫朔看到这一幕后直接傻了,后来他才知晓。这些人都是曾遭受过胡人迫害的晋人,以前王浚仰仗鲜卑人,根本不会替他们出头。

    多年积压的怨恨终于在今日得到宣泄,他们无不对替他们报仇雪恨的卫朔感恩戴德。他们都是生活在底层普通百姓,没有什么拿出手的东西,只好纷纷聚集在卫府门前冲着大门磕几个头,以此来表达内心对卫朔的感激之情。

    “武子先生,全天下的世家大族加在一起才有多少人?甚至还不到所有庶民百姓的百分之一!我有全天下庶民支持,还怕什么世家大族?!”

    “不过,请武子先生放心,在下并没有打算像对付胡人一样对付世家。我只是想剔除世家中不合时宜的东西,留下其积极向上的一面,以便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

    这番杀戮在天下却有着不同的反应,普通庶族百姓基本上一边倒的支持他,并对各地胡虏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另外还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少与胡人有着血海深仇的豪杰开始将卫朔视作偶像和投靠对象,纷纷前往蓟城。(未完待续。)

第223章 谶语显,胡虏乱

    在华夏历史上,谶语一直是个神秘而且有用的东西。

    谶,即预言。通常是用一些隐晦的游移不定的话来预测未来的事件,如果还加上图像,就叫图谶,对谶的系统性解释,则为谶纬。每到一个王朝衰败的时候,就会有谶语出现,并或多或少地发挥作用。

    历史上最早的谶纬或许就是秦始皇时,有人在石头上刻字,说“亡秦者胡也”,搞得始皇帝龙心不悦,派出大将蒙恬北击胡人,并修建了万里长城,可他却不曾想到,自己还有个叫胡亥的倒霉孩子。

    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靠的就是在鲤鱼肚子里塞布条,还有吴广装成狐狸在草丛里喊“大楚兴,陈胜王”,等等在现代看起来非常小儿科的手段,可在当时,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来说,谶语通常在“国将不国”时才会流行,这也并不奇怪,“国将亡,听于神”,凡到国破家亡,必多奇奇怪怪。

    眼下的匈奴汉国已有了几分“国将不国”的迹象,自正宫皇后刘氏去世后,刘聪便少了约束,****沉迷于酒色之中,身体每况愈下,行事则愈发无道。

    除此之外,匈奴汉国内部忧患丛生,不但有拥兵自立的藩镇大将,更为严重的是刘聪并未选儿子刘粲为皇位继承人,而是立了弟弟刘乂为东宫太子,为日后皇室争权埋下了隐患。

    俗话说:国之将亡,必出异象!

    建兴二年,七月,有流星出牵牛星,而入紫薇,后坠于平阳北!

    刘聪听说之后十分不高兴。可他又担心这是上天对他的警示,就向公卿大臣们请教。因刘聪喜怒无常,其他大臣都不敢随意开口,生怕触怒了刘聪。

    唯有元老重臣廷尉陈元达希望以此来警醒刘聪,大胆出言道:“此乃亡国之兆!”

    尽管陈元达所言让刘聪厌恶,可陈元达毕竟是匈奴元老重臣。且素来清正刚直,而且刘聪也从中听出了其讽谏之意,因此也没有重责陈元达,最终只好悻悻而退潮。

    本来刘聪以为这事到此就完了,谁知没过多久在平阳竟开始流传一条谶语。刘聪曾下令大肆逮捕散布谣言者,可效果却不理想,谶语谣言竟有愈演愈烈之势。

    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刘聪既惶恐不安又有些手足无措,这种事不太好找其他大臣商议。最后他只好将中山王刘曜召至宫中密议。刘曜是刘渊的养子,是刘聪最为倚重的大将之一,与石勒并称为匈奴汉国两大巨擘。

    自从进了皇宫之后,刘曜就发现那些宦官、宫娥们各个惶恐不安,走路小心翼翼,不由得心中一凛,暗道:看来自己这位皇兄近来心情不好,待会儿得小心应付。不可触怒刘聪!刘曜因此而打起了精神,更是倍加小心地跟着宦官向着刘聪的寝宫走去。

    “臣中山王曜。拜见陛下,恭请圣安!”

    “曜弟来了,咳咳咳,来人,给,咳咳。给中山王设座!”

    “陛下身体有恙,不如找个太医来瞧瞧?”刘曜装出一副关心刘聪身体的样子问道。

    “不用了,朕这是老毛病了,过些日子就没事啦。今日找皇弟前来,乃是有件机密事要与兄弟商量。”

    “陛下。有事尽管吩咐,微臣肝脑涂地必报陛下隆恩!”

    刘曜立即从座椅上跪倒在地,信誓旦旦向刘聪表达自己的忠心。

    刘聪看着一脸赤城的刘曜满心欢喜,兴奋地连连道:“朕有中山王何惧什么谶语流言?!”

    刘曜目光转动,不由得低声道:“陛下可是为近日平阳出现的谶语而烦恼?”

    “不错,不知从何时起,平阳城内突然兴起一条谶语,‘石生龙,天地崩;披鳞甲,破地腾;遇风云,声势宏;游燕赵,应运成。’朕听说后日夜不宁,百思不得其解,也曾暗中遣人调查,却无法查明其真正来源。”

    刘曜跟着附和道:“谶语流言本就无根无据,想要查实却不可能。”

    “谁说不是?犹记得汉末三国之乱时,一句‘代汉者,当涂高也!’惹得天下豪杰为之神魂颠倒!连曹丕篡汉也得打着这个名头,可见谶语流言害人不浅!然前日天显异象,今又有流言传出,朕怕有人趁机谋我汉国国祚!”

    “请陛下放心,若有人敢染指我汉国江山,臣弟愿领兵亲往讨之!”

    “曜弟忠心,朕已知之。只是不弄清谶语所指,朕心实难安啊!”

    “陛下心中可有……可有怀疑对象?”刘曜咬着牙问道。

    刘聪闻言并不作答,只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道:“曜弟如何看石世龙?”

    刘曜一下子额头见汗,心中紧张万分,过了好一会儿才嗫嗫嚅嚅道:“石世龙世之骁将,乃我大汉国一等一功臣。”

    尽管刘曜十分忌惮石勒,可他却不敢随意在刘聪面前诋毁石勒。且不说刘聪本就是个聪明人不宜被糊弄,另外眼下正是敏感时期。万一话听到刘聪耳朵里,起了反作用,让刘聪以为是刘曜想除去石勒进而才散布的谣言,那他岂不是要冤死?

    不料,刘聪仿佛没有听到刘曜说了什么,只见他目光闪烁,眉头紧蹙,自顾自地说:“这句谶语非常明显地指向了石世龙,不管这句谶语来自哪里,朕觉得还是有几分道理的。石世龙都督陕东诸军事,掌握了汉国大半的精锐,如果他真要起了异心,我汉国的江山可真就危险了!”

    刘曜虽明知刘聪说得是石勒,可仍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自己本身的情况与石勒仿佛无几,同样是拥兵自重的藩镇大将。今日刘聪对石勒起了疑心,谁知明日刘聪会不会对他刘曜起疑心?也就是在这一刻,刘曜决心尽快拿下关中作为立足之地。

    至于并州平阳,如无必要以后他是不打算再回来了,在平阳不但有皇帝刘聪的猜疑,连晋王刘粲对其也是不怀好意。

    “那陛下打算怎么办?今石勒羽翼已成,恐难再图也!若不顾四周仇敌而起大军讨伐之,却又自损汉国兵马,反而让晋阳刘琨得利,若其鼓动代郡拓跋鲜卑南下犯我平阳,岂不危哉?”

    刘曜并不希望刘聪出兵讨伐石勒,一则会破坏他出征关中的计划,二则石勒并不好惹,若刘聪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