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求生在西晋末-第5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对付这些不怀好意的世家名士,卫朔通过报馆发动猛烈反击。

    原本这场争论正陷入拉锯之中,双方各举典故谁也无法占据上风。

    直到传来中原抗灾治蝗全面胜利的消息后,这场辩论终于分出了胜负。

    事实证明所谓的天灾并非什么上天降下的惩罚,不然哪有燕国上下抗灾胜利?

    通过抗灾这种直观教育,让各地百姓明白对灾害而言,你光是害怕、迷信是没用的,只有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坚信人定胜天的理念,才有希望战胜天灾。

    众多百姓这才意识到自己能够在这场旱灾、蝗灾中是侥幸躲过一劫,全托了官府上下组织有力,果然是只有对比才会让百姓意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很快在卫朔授意下,燕国境内各大报馆开始围绕此次抗灾大肆刊登当地官府如何如何组织得力、如何率领百姓取得抗旱治蝗伟大胜利。

    同时燕国自己培育的文人开始趁机宣扬新的理论,将原本传统名士的影响压缩至最低。

    最后连阐教都出动了,八月十八,掌教寇遁之对外宣布,此次灾害并非是什么上天对燕国上下的惩罚,而是因中原百姓尚未信仰大天尊,而被大天尊发出的警示。

    对此寇遁之还当众撂下一句狠话:“不信大天尊者,还将受到警示!”

    结果此言一出导致阐教在中原、河北一带得到快速扩张,在极短时间内压下其他宗教成为当地第一大教。(未完待续。)

第615章 秋闱将至

    太宁元年初秋,燕国上下刚刚取得中原抗旱治蝗的胜利,尚未来得及喘口气便又迎来了秋闱科考。

    每年六月份大批士子从各大学堂毕业,他们中绝大多数将参加当年九月份举行的科考。

    然今年这届科考极为特殊,首先,这是首届以‘燕国’名义举行的科举;其次,报名参加科考的士子中,出身世家的考生人数之多创下新记录。

    而这也符合当前形势,随着燕国蒸蒸日上,又因科考是进入燕国官场的唯一途径,世家大族为了尽快融入新兴燕国,不得不选择屈从,派出家族中最优秀的年轻子弟,参加之前曾被他们鄙视的科考。

    众多士子云集洛阳,让洛阳城仿佛一夜之间恢复到盛世年间。

    谢奕坐在马车上,打量着宏伟壮丽的洛阳城震撼不已。

    这一次他是奉父亲谢裒之名,北上参加科考,与之同行的还有堂弟谢尚、好友陈逵。

    望着身边年轻稚嫩的堂弟,谢奕又不禁想起刚刚去世的伯父谢鲲。

    自开春以来,在豫章任职的伯父谢鲲就病体缠绵,随后又撇下年幼的堂弟撒手人寰。

    伯父临走之前,再三叮嘱父亲谢裒,让他早日将家族重新迁回中原。

    而父亲谢裒在办理完伯父丧事后,便以送兄长棺桲回乡为由,吩咐自己与堂弟谢尚二人踏上返乡之路。

    外界都以为他与堂弟二人是为了护送伯父棺桲回归故里,只有谢奕自己最清楚,他这一次北上最大的目的是参加燕国举行的科考。

    而堂弟刚刚经历丧父之痛,不合适参加科考,只能暂时先到幽州大学堂进修。这还是父亲谢裒托了燕王岳丈裴盾的关系,才弄了个进入幽州大学堂进修的名额。

    在谢奕想着自家心事时,对面的陈逵同样心思乱转。

    单论家世的话,陈逵出身颍川陈氏可比谢奕家高贵多了。但是祖上的荣光,并不能掩饰如今颍川陈氏正逐渐没落的事实。自陈逵曾祖陈群之后,颍川陈氏再也没有出现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才。

    到了他这一辈,整个家族中竟只有陈逵一人拿得出手,远远不如谢家人才之丰富。

    原本作为陈群的后人,陈逵应该不会对科考有好感,至少应该不会参加。但是陈逵却力排众议,在家族会议上极力坚持北上参加科考。

    不知不觉中,马车已载着三人进入洛阳城。

    突然,正在沉思中的谢奕、陈逵突然听到外面隐隐有欢呼声从远处传来,刚开始还时断时续,后来则愈发清晰。

    原来是漠北大捷传到洛阳了,随着报捷使者一路驰来,所过之处无不引起热烈欢呼。

    “燕王真是雄才大略,以一隅之地平定四海,削平胡患,而今又再次取得漠北大捷,其功绩当远超魏武晋宣,与秦皇汉武并列。”

    “是啊,燕王雄踞北地,俯视九州,早晚会统一天下!可笑朝廷内部竟还在为争权夺利闹得不可开交。”

    陈逵与谢奕一样认为卫朔取代晋室是早晚的事,不然像他这样出身顶级豪门颍川陈氏的世家子弟,怎会巴巴从江东跑到洛阳参加什么科考,还不都是形势所迫?

    想到如今形势对世家颇为不利,谢奕、陈逵二人相互苦笑几声。

    ……

    “禀大王,吏部尚书阳协求见。”

    “哦?阳爱卿到了?快请他进来!”

    卫朔一听阳协来了,忙将手中的漠北捷报放下。

    漠北传来大捷早在他预料之中,说实话凭眼下柔然、敕勒两部胡虏的实力,根本挡不住有漠南诸胡相助的两路大军。

    因此他只看了两眼捷报,便交由内阁会同枢密院定出奖惩方案,然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即将举行的秋闱上。

    “臣吏部尚书阳协,拜见大王!”不多时,阳协神色从容的踏入大殿之中。

    “阳爱卿不必多礼,你快与寡人说说今年科考一事准备的如何了?”

    “启奏大王,截止到目前报名参加科考的士子人数创历届新高,其中不乏来自各大世家的子弟。”

    “哼!世间无耻者无有超过世家者,当年蓟城举行首届科考时,天下世家恨不得一人一口吐沫淹死我等。然而到了今天这一步,世家完全忘了当初是如何对科考口诛笔伐,毫无羞耻之心的将当初吐出的口水,再次舔了回去。”

    听着卫朔如此毫不留情的评价世家,身为世家一员的阳协脸上一阵白一阵青,即便明知燕王这火气不是冲着他发,但仍然感到脸上火辣辣的疼。

    过了好一会儿,直到卫朔情绪平复几分,阳协方开口劝道:“大王,过去的事就让过去吧,您不妨当它没发生过,再揪着不放对燕国而言没有任何好处。”

    卫朔好笑着看了一眼阳协道:“爱卿不会以为寡人会如此小肚鸡肠吧?”

    “怎么会?大王一向是心胸宽广,怎么可能揪着一点儿错误不放?”

    看着不断给自己戴高帽的阳协,卫朔失笑道:“算了,不说这些有的没的了,我只叮嘱爱卿一句,今年参加的人数创历届之最,而且其中还有不少对科考一无所知的世家子弟,为了避免出现乱子,希望你们吏部做好完全准备。”

    “这点请大王放心,臣已向内阁、枢密院申请,将在科考期间调三千府兵负责维持考场秩序,绝不会出现任何扰乱科考正常进行的情况发生。”

    “嗯,不错!眼下可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帮你解决!

    “呵呵,巧了,臣还真有几个问题请大王定夺。”

    “哦?是吗?且先说来听听。”

    “禀大王,眼下考前体检即将举行,而世家子弟又多食用五石散,身体羸弱不堪,若真按照之前标准执行,恐怕会有不少世家子弟通不过体检一关。臣担心如此一来,会让世家产生不好联想,让刚刚缓和的关系再次紧张起来。”

    “可要是放松标准的话,一旦传出去又会影响科考的公正性。”

    “到底何去何从,请大王拿主意。”

    “嗯,这事的确有些棘手。”

    当初卫朔执意将体检引入科考中,一来是担心身体羸弱之辈在考试途中猝死;二来是担心身体不好者通过了科考,却根本无法承担主政一方、处理政务之重担。

    “依我之见,当坚持原有标准,不然就是对其他参加者不公,一旦有任何风声走漏,都会影响到科考的公正性,进而影响到官府的声誉,这代价未免太大了。”

    “大王言之有理,那世家那边该如何处置?”

    “向那些世家解释清楚,体检一事并非故意针对世家,请他们不要胡思乱想。另外,再告诉世家,今天参加不了,回去好好养养身体,等到明年再参加也不迟。”

    “这……好吧!”

    阳协暗中撇撇嘴,看来自家这个主公是真的对世家没好感,这个提议明显又要牺牲世家利益。在眼下这个节骨眼上,世家无不盼着早一步通过科考,哪能轻易因‘身体’原因而放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