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求生在西晋末-第5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来,只要能得到羌人部落支持,右路军将有很大可能实现大迂回战略。如此攻蜀战役一旦打响,成汉不但会面临来自北边的威胁,南边大后方也将遭到燕军攻击,肯定会让成汉防不胜防、疲于奔命。

    枢密院的战略目的十分明确,三路大军有明有暗,有负责正面佯攻的左路军,又有负责水陆突袭的中路军,最后还有隐蔽行藏实施大迂回包抄的右路军。

    当然了,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军事行动方案是完美无缺的,枢密院制定的这个大迂回战略同样存在着巨大风险,就像一柄双刃剑一样,用不好就会伤到自己的。

    为了保证大迂回战略成功,枢密院特地调羌人出身的姚弋仲担任右路军统帅,同时所属士卒亦大多来自归化羌族,这都是为了减少当地羌人部落的抵触情绪。

    除此之外,由于沿途人迹罕至,枢密院为三万担任迂回任务的大军提供了十万匹战马负责物资运输,以保证大军的后勤补给。

    这也多亏燕国境内马场众多,又占据了阴山南麓、西北、东北等大片草场,让燕国一次能轻易调集数十万马匹用以战争。

    同时为了以防万一,根据枢密院部署,右路军携带了不少食盐与茶叶,用以沿途赠送部落首领或者交换物资所用。

    ……

    姚弋仲小心翼翼穿行在高山密林间,遇到岔路还会掏出地图对照一下方位,并再三向导确认路线十否正确,可谓是小心了又小心。

    不能怪姚弋仲如此谨慎,实在是战前他已立下军令状,赌上了身家性命,此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原来当初枢密院提出大迂回战略后,为了主将人选吵成一团,迟迟不能确立人选。

    迂回战略对主将素质要求极高,不但要深通骑兵指挥,又要擅长与胡虏打交道,最后还要有凝聚人心的本事。

    毕竟数万大军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中横穿千里,其中困难简直难以想象。因此如何凝聚人心,让全体将士团结在自己麾下,是主将最为重要的责任。

    实际上,灭蜀之役中最难打的正是迂回这一路!

    首先是时间的要求非常紧张,必须在十月下旬迂回成功,以配合中、左两路灭掉成汉。

    其次是路线本身也有难度,基本上都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高原雪域深处。

    这条路线上除了少数羌人、猎户外,几乎没有人行走,即使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普通羌人也没多少人走过。

    有时一整天也见不到太阳,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没有向导带路,迷路是一定的。

    正是考虑到大军迂回侧后不易,才让枢密院上下左右为难,犹豫难决,无奈之下,只好上报卫朔请燕王定夺。

    这么重要的迂回任务能交给谁呢?

    卫朔思来想去,发现只有出身羌族的姚弋仲合适去完成这个迂回任务。

    他左思右想觉得比姚弋仲更好的人选了,首先姚弋仲曾经羌人首领的身份,会让与当地羌人部落交流起来方便许多。

    其次姚弋仲是个擅长骑兵指挥的将领,再者他又曾担任并州都督多年,懂得安抚士兵。

    所以想来想去,卫朔发现只有姚弋仲是最合适的人选。可谁知当名字传给了枢密院后竟引起不小风波,不少人对姚弋仲担任右路军主将颇有微词。

    具体来说无非就是说姚弋仲出身羌族,而右路军将士几乎全由羌族子弟组成,迂回穿越时沿途所过之处又都是羌人地盘,很多人担心姚弋仲‘一去不返’,在羌地割据称王。

    对此卫朔是不相信的,别说姚弋仲此人深明大势,不会逆天而行。就算姚弋仲真的想趁机割据羌地,卫朔也不会放在眼里,无非多费几年功夫而已。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风言风语,自是有人眼红姚弋仲又有立功机会,抱着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好过的心态,恶意、中伤对手罢了。

    刚开始的时候高瞻、温峤等人十分愤怒,要求严惩造谣者,唯有燕王卫朔表现得云淡风轻,好像对此早有预料。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以前燕国敌人众多,众将根本少不了上阵杀敌立功的机会。可如今眼瞅着燕国即将一统天下,除了江东外就只剩下成汉与西域两个有立功机会的地方,为了在日后大封功臣时有个好待遇,自然会有人不愿放弃任何一个立功的机会。

    面对外界汹汹而起的议论,身为当事人姚弋仲自然大惊失色,他生怕燕王听了‘谗言’后将其治罪,不得不亲自到卫朔面前表明忠心。

    结果让姚弋仲没想到的是,燕王不但没有怀疑他,还当面向他表示右路军主将一职非他莫属,把姚弋仲这个热血的羌族汉子感动的热泪盈眶。

    直到现在那些话语仍在姚弋仲耳边响起,“姚将军,你是什么样的人,寡人能还不清楚吗?不要理会外界的风言风语,我相信你不会做出不忠不义之事。将军只管大胆去做,我会在洛阳城里等候你的佳音。”

    结果二话不说,姚弋仲当即立下军令状,表示不完成迂回战略,他将以死报答燕王厚恩。

    姚弋仲立下军令状后,那些风言风语虽没有完全消失,但至少没有以前那么猛烈。不过这也将姚弋仲逼向绝路,但他却对此次迂回战略充满信心。而且姚弋仲相信,只要此战胜利他将有可能跻身名将之列,与北宫纯、刘遐齐肩。(未完待续。)

第620章 太宁元年科考

    下过几场秋雨后,中原各地百姓一片欢腾,让波及大半个中原的旱情终于得到大幅度缓解,为即将到来的秋闱平添几分喜庆气氛。

    九月二十,太兴元年科考正式举行,来自各地的俊彦共四千余人,被分到四十个考场内参加考试。

    这是一届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科考,不光参考士子数量创新记录,同时亦是世家子弟参考人数最多的一次。

    燕国科考与历史上唐宋时期不一样,她录取人数既没有宋朝那么多,亦没有唐朝人数那么少。除了首届录取人数在三百人外,之后每届录取人数几乎都维持在两百人左右。

    今年由于一下子扩张了四州之地,另外成汉收复在即,为了储备后备官吏,这一次录取人数估计也会创下新的记录。

    尽管录取的士子人数较多,但卫朔并不担心会像宋朝那样形成冗官,首先燕国内没有享受荫官权贵子弟,所有人包括权贵子弟若想进入官场,唯有科考一条路。

    其次燕国上下有完善退休、劝退、罢官、病休等一系列制度,任何官员只要政绩考核不合格,轻者被劝退,重则直接以渎职名义被罢官。正是因为官员流动力度大,才会让燕国轻易就能消化掉数百名士子。

    说实话卫朔不知道历史上真正的科考是什么样子,他只是将自己印象中高考经历给挪了过来。事先在皇宫内找了几处宽敞明亮的大殿,然后在中间摆上座椅,每个学子依据自己的考号寻找自己的考场、座位。

    而考号则依据天干地支以及大写数字编排而成,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考号是甲子房第壹叄号,表示该考生将在甲子考房,第一排三列的位子上考试。

    反正众人也没见过真正的科考是什么样,卫朔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安排。每个考场会有八名负责监考的吏部官员,他们只是负责监督考试正常进行,只要考生没有违反考试规矩,就无权干涉考生答题。

    巳时正,备受瞩目的科举考试终于拉开帷幕。

    谢奕、权翼、陈逵、吕婆楼四人随着众人一同前往考场,各个考场前早已人满为患。不止考生的众多,更有许多普通民众在远处看热闹。

    吏部尚书阳协亲临现场视察,随着一声锣响考生们拿着号排队入场,并接受检查。

    巧合的是权翼与谢奕竟分到一个考场,这让吕婆楼、陈逵二人充满了羡慕嫉妒恨,毕竟有个熟悉的人在同一个考场,多少会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

    很快权翼、谢奕与其他考生顺利通过了检查,在旁边小吏的指示下,权翼与谢奕两人顺利找到了考场。尽管之前他们曾多次来考察过场地,但直到看到考场门楣上大大的‘丙寅’二字时,权、谢两人才悄悄松了一口气。

    谢奕冲着权翼微微点下头,便匆匆走向各自座位。根据考前权翼提醒,谢奕这个考场‘新丁’先仔细检查一下桌椅是否有问题,若有问题需尽早提出更换,以免耽误考试。

    检查完座椅没有问题后,谢奕又仔细检查了一下笔墨,待全部都确认没有问题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