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求生在西晋末-第5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域,作为丝绸之路上极为重要的地段,西域各国依托丝绸之路大赚特赚,积累了巨额财富。却因此损害了燕国利益,毕竟各国从中抽取巨额税赋,极大地阻碍了燕国跟葱岭以西国家间的贸易往来。

    因此西征对燕国而言,不但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其中还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目前西征恰逢其时,首先,横贯西北的东西大动脉已完工,这条水泥马路起自敦煌西北的玉门关,向东一直延伸至凉州姑臧,而后又与秦州上邽相连,最终越过陇山,直达雍州长安。有了这条大动脉,燕国就能往西北调集足够多的兵力与物资,以保证西征顺利进行。”

    “另外,据苻洪来报,车师前王举国内附,让燕国不战而得高昌这个战略要地。有了楼兰、高昌两处据点,燕国在西域的形势一片大好。”

    “最后,伐蜀之战顺利结束,让燕国腾出手来可以专心对付西域各国。而且,由于李雄投降,燕军缴获了囤积成都内的大量粮草、钱财,几乎填补了伐蜀之战中燕国付出。”

    “啧啧,不得不说李雄治理蜀地还是很用心的,燕国打了那么多仗,哪一次不是要替对方填补窟窿?唯有此次不但没有赔本,反而还赚了不少,由此可见成汉之富裕。”

    提到燕军在成都缴获的物资,裴嶷、莫含等人脸上露出些许笑容。成汉十几年和平并非虚度,由于李雄用心治理,成汉物资储备十分丰富,最后都便宜了燕国。

    “大王,李雄虽说直到最后一刻才投降,但看在封存府库的面上,也不要过于苛责对方,不说像凉州张家那样赏对方一个国公之位,起码也得封个侯爵。”

    “这……好吧,原本寡人还想着饶他一命就不错了,如今看来也不能太亏待李雄。这样吧,待其来到洛阳后,就封其为归义侯吧。”

    原本卫朔十分不满李雄顽抗,根本就没想着诏封对方爵位,可刚刚听了内阁劝谏,让他意识到不好太薄待李雄,权衡之下,决定将历史上成汉末代皇帝李势归降东晋时获封的爵位赏给对方。(未完待续。)

第644章 燕晋第二次争锋

    太宁元年十二月初,燕王收下成汉降表,诏命李雄携李氏诸子入洛阳定居。

    同时卫朔任命谢艾为益州都督,嘱其与益州刺史乙逸共同负责益州军政。

    燕国灭成汉之战,收复益梁两州十六郡之地,得户约四十万,人口一百九十余万。

    虽还远不如汉巅峰时数百万之多,但与当年蜀汉灭亡时只有九十余万相比,人口数量至少增加一倍。

    能有这么多人口既是李雄十多年来轻徭薄赋、励精图治之功劳,又与晋末战乱致使雍秦百姓为求生而大举入蜀有关。

    说起来李雄一家便是当年入蜀流民,后来在官逼民反之下,李家借势一飞冲天,割据蜀地,建立成汉政权。

    蜀地捷报传至洛阳时,正值春节临近,洛阳内外顿时一片欢腾。

    这是古都洛阳自太康盛世以来,首次变得热闹起来。无数商家为了庆祝蜀地大捷,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活动,而多灾多难的中原百姓终于能够喘口气了。

    又恰逢今年是燕国首个春节,内阁有意借此次大捷好好庆祝一番,遂奏请燕王批准。

    卫朔接到内阁奏请,稍一思索便同意了。

    今年是燕国称藩建国的第一年,虽说中间波折不断,比如中原出现大规模旱灾、蝗灾以及漠北、成汉相继爆发冲突。

    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有惊无险,燕国化解了立国之初时面临的危险,扎牢了燕国根基,的确值得燕国上下庆祝。

    而且灭掉了成汉之后,让卫朔把悬着的心一大半放回了肚子里,再也不用担心燕国重蹈前秦、曹魏之覆辙。日后等益、梁稳定下来后,燕国就能腾出手来收拾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大晋。

    与此同时,徐州都督曹宏、豫州都督毛宝在接到燕王指令后,立即指挥大军沿着淮河一线举行大演习。一时间淮北大地铁骑纵横、尘烟弥漫,同时淮河上水师战船来回巡视。

    眼见燕军摆出一副即将大举南下的态势,吓得郭默、苏峻、祖约三人一边积极整顿兵马;一边向匆忙后方告急,要求朝廷出兵支援淮南。

    此时,与燕国上下欢欣鼓舞不同,东晋得知成汉覆亡的消息后,世家们各个如丧考妣。

    说起来江左世家也算有些本事,当年他们凭借江东一隅之地挫败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野望。

    后来更是与北地世家合作,在中原大乱时,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

    然而这一次似乎不同以往,北地燕国蒸蒸日上,而今更是一举灭掉了成汉割据势力。面对燕国犹如泰山压顶一般之优势,江东世家彻底慌了了,再不复之前优哉游哉的样子。

    当燕国水师、徐州驻军、豫州驻军沿着淮河一线频频调动时,东晋上下更是坐卧不宁。

    十二月初五,大朝会上,此时东晋君臣是一片愁云惨淡,殿内气氛极其压抑。

    天子司马绍左看看、右瞅瞅,发现众位朝臣哭丧着脸,显然都在为目前局势担忧。

    “众卿家,燕军已经平灭成汉,如今又将兵锋指向江东,值此生死存亡之际,各位可有计策教朕?”

    见天子开口问计,大多数人把目光均投向站在最前面的王导身上,然而王导恍若未觉仍旧似塑像一般立在原处一动不动。自从王敦覆灭后,王导就很少在朝廷主动上发表意见。

    而司马绍出于对琅琊王氏的忌惮,除非众人皆仿徨无计,不然他同样很少再向王导求教,打破了其父司马睿坚持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面对天子刻意冷落,王导自然十分不满,但他也清楚之前琅琊王氏太嚣张了,嚣张到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从而招致皇族嫉恨,以至于差点儿埋下灭族之祸。

    因此,面对司马绍掌权后削弱王氏的举措,王导只能暂时以沉默表达不满。

    看到朝堂上大多数人以王导唯马首是瞻,司马绍脸上隐隐闪过一丝不满,他对琅琊王氏把持朝堂大权早有不满,不然也不会刚一灭掉王敦后,就立即拿下了琅琊王氏把持的荆江两州刺史之位。

    “咳咳,尔等倒是说话呀?都哑巴了?平时不是自诩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今到了尔等效力之际,为何闭口不言?”

    面对天子逼问,大多数官员依旧缩着脖子沉默不语,最终还是郗鉴不忍看天子为难,遂主动站出来道:“淮南一线军报过于简略,只是极言燕军势大,但到底燕军有多少兵力?调动方向?却是言语不详!”

    说到这儿郗鉴环顾四周朗声道:“因此,臣以为当务之急应当让祖、苏、郭三人将淮北燕军详细情况调查清楚,看看燕军此举是真的要攻打淮南,还是为了恫吓朝廷!”

    “恫吓朝廷?”不少朝臣不解其意。

    “没错!当今天下虽说是燕强而晋弱,但我大晋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臣以为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燕王当不会贸然南下。而今其之所以在淮北大军调动频频,多半还是为西南变局之故!”

    “陛下,您忘了吗?月前您曾暗中诏示宁州刺史王逊,要求其在燕军攻蜀时,趁机北上试探一二。若臣所料不错,应该是王刺史所为激怒了燕国,而燕王又不想在此刻与大晋开战,只能摆出一副大打出手的样子,逼迫我大晋退让。”

    “以道徽之意,此次当有惊无险?”司马绍颇为激动道。

    “十有**是如此,纵观十多年来燕王行事风格,其讲究的是谋定而后动,绝不会在刚刚结束一场大战的情况,立即投入到另一场大战中。臣敢断言,只要陛下下旨让王逊退出所占之朱提郡,声势浩大的淮北会立即安静下来。”

    这时有个官员问了个愚蠢的问题,“既然郗大人判断燕军不是要南下江东,那为何还要归还朱提郡?”

    看到这样的蠢货,司马绍再次对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感到失望,同时亦坚定了在江东推行科举制的决心。不可否认九品中正制能够选拔一些如庾亮、郗鉴、王导、庾冰、应詹等大才,但更多选拔出来的却是不通俗物的废物名士。

    你让这些名士吟诗作赋、寄情山水还行,真要让他们处理政务,只能依靠寒门幕僚。

    郗鉴看了一眼那个满脸涨红的世家官员,好心解释道:“大晋不退出所占之朱提郡,燕王就不会善罢甘休。虽说燕国暂时不会南下江东,但谁又能保证其不会夺取淮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