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建设盛唐-第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宰相对他寄予厚望,教他对付吐蕃人的方法,出动中央军帮他解围,给他牵线三部吐谷浑人增强他的实力,上疏保奏他升官!

    对他诸多恩情!

    “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

    姜恪是三国名将姜维后嗣,姜维欲复蜀国不成,姜恪则与其祖一样的命运,都是壮志未酬,中途含恨而去!

    曾记起那首诗: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河州身死日,唐将有余哀!

    一阵凉风吹来,冯小宝的眼角沁出一颗泪珠,不知是被风吹迷眼还是哭了。

    ……

    于咸亨元年七月薛仁贵大非川兵败后,姜恪临危受命,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

    他勤于王事,积极调兵遣将,筹备粮草,准备攻打吐蕃,终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他这一去,导致朝廷震惊,也严重地影响到攻打吐蕃事宜。

    本来他以左相之尊,文臣行武事,镇住阵脚,hold得住各路的骄兵悍将。

    可他一旦驾鹤西去,朝廷才发现,没有什么宿将老臣领兵了。

    大将苏定方几年前离世,前不久,硕果仅存的老军头李世绩走了,现在轮到姜恪,几年内大唐将星暗淡,其他人等,尚无资格撑起大唐的军政。

    姜恪的遗折到达洛阳,除了门面上的对朝廷的效忠之意、不能为国效力的遗憾之情,更力主对吐蕃缓和,认为薛仁贵大非川一战,吐蕃其实也是伤亡惨重,无力再战。

    同样大唐也是如此,当乘此机会,暂停对吐蕃作战,集中力量对付其它敌人,积极练兵,以图再战!

    皇帝李治皇后武则天采纳了他的建议,遣使入吐蕃,表达大唐和善之意。

    正如姜恪所料,吐蕃忙不迭地同意了,两国和平降临!

    只是谁都明白,这不是停战,而是休战,只要一有机会,两国还会掐起来。

    ……

    冯小宝在鄯州接到池州行营军令,因左相病亡,目前吐蕃动向难测,怕被其借机攻打,着各部严守防区,不得擅动,以免混乱!

    大将既去,类似的军令必须的,命令中的不得擅动,包括所有兵将,只是冯小宝才不管他三七二十一,带上毒蛇之吻部队,急驶河州!

    河州里城墙头披素,军旗低落,诸门关闭,冯小宝无法进城!

    不仅如此,城外的巡逻队见到小宝马队横冲直撞而来,立即上前查问。

    不过听说小宝前来祭祀左相,检查过他们的身份确系本国武将,也就听之任之,不仅没捉他,还好心地说一天后左相出殡,他家子弟送灵回故乡,等着吧!

    冯小宝这才发现,除了他之外,也有一些军官抗令不遵,前来河州祭祀左相。

    都是服气左相的各路军头,满带悲伤,巡逻队不敢招惹他们。

    他等了一天,也让他有机会往鄯州调了他的军乐队来。

    池州东门开启,一支车队的官兵肃容护送左相灵柩出来。

    顿时早就守候的人们哭声震天!

    冯小宝向来不喜欢跪礼,也在道旁跪下,等着左相灵柩路过时,大礼参拜,痛哭流涕,难以自制!

    随行的大叔博尔扎又看到了他的另一面,先前走吐谷浑故地被吐蕃人追杀,许许多多人战死,冯小宝没掉一颗眼泪,现在却哭成了一个泪人!

    他的军乐队吹起了“熄灯号!”以寄托哀思!

    因为封闭城门不得进城,城外道侧设祭的人很多,也有各种各样的哀乐,冯小宝军乐队最是特别,引人注意。

    从送行队伍中出来姜咨,他哭得两眼象核桃一般红肿,却安慰冯小宝道:“小宝,起来吧,相爷不喜欢人这么软弱的!”

    “怎么会这样啊!年前还是好好的!”冯小宝与姜咨抱头痛哭!

    不过,姜咨还是冷静的,对他耳语道:“吐蕃之战已经打不起来了!”

    “啊!”

    “你要建功,就往高句丽(朝鲜)去!”姜咨急速说完,拍拍他肩膀道:“保重!”

    然后他起身离开,冯小宝茫然地道:“你也保重!”

    望着车队远去,冯小宝行了一个军礼,别样的军礼,举手到太阳穴的那种,喃喃念道:“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地凋零!”

    ……

    返回鄯州军营,冯小宝即时修书数封,差亲卫队以一人三骑的规模,加速往京师而去。

    又请来杨成献和程伯喜及参谋部,通知他们准备山地战、攻城战、巷战!

    “准备去打高丽?”杨成献动问。

    “正是如此!”冯小宝道。

    “兵部的消息真是准确啊!”程伯喜感慨地道,如果都是骑兵,恐怕很难派往高丽,现在有步兵,那有机会出动。

    一个月后,兵部消息传来:调嵩阳县折冲府兵前往高句丽军前效力!

    另一个消息则是吐蕃遣其大臣仲琮入贡,两国和平!(未完待续。)

第一六七节 六千里路云与月

    后一条消息表明朝廷攻吐蕃之事应该不了了之,如此派往前线的各路大军很可能各归各家,各找各妈,如中央军则洛阳,折冲府军则回地方,并解散重新归农。

    这样情况下,前一条消息很是生猛,嵩阳县折冲府兵是攻吐蕃前线第一支接收命令前往高句丽作战的部队,实令各路好战军头羡慕不已。

    他们也有门路,但他们消息不够灵通,来不及运作,嵩阳县折冲府兵已经整装待发!

    冯小宝猛一咬牙,动用大笔资金,买进了二千匹马!

    虽说凉州、鄯州一带马匹较为便宜,还有唐家打折,也得到抛售(就是那些准备归家的部队不用马匹遂来肊卖),还是用掉了他五万贯钱,真是肉痛不已。

    这么一来,连带先前马匹,骑兵一人三马,步兵、辎重都是一人两马,奢侈到不得了,简直给人骂作败家子了。

    打马,驾!

    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离开了鄯州,赶往高句丽,此为四月间的事。

    离行前,他去凉州看了唐甜,两人依依惜别。

    那个胡女唐玉媚,冯小宝着她扮成男装,带进了二百混成兵,不止她还有二个唐甜的婢女,均能射箭作战,跟随唐玉媚。

    ……

    如此之多的骑兵出动,而且是从西到东,横穿大唐,到达东海之滨的高句丽,总路程长达六千里之多!

    这么长路极易造成麻烦,冯小宝要求部队多打军旗,打上嵩阳县折冲府兵奉调高句丽字样,穿齐大唐军人衣甲,所有军马都有大唐军队烙印,前军向导及买卖都由唐人去办,派人打前站,多与地方官府沟通说是军队过境,以免造成误会。

    “长途拉练啊!”冯小宝也无经验,好在他部队里有老军官,善用马力,既最大发挥马匹速度又尽量避免伤马。

    日行百里!

    人散步的话五公里时速,急行军八公里,但那是时速,长时间就不行了,如天/朝志愿军在朝鲜穿插三所里急行军平均时速为7。2公里,而蒙古骑兵平均一天突进几十公里。

    这是大队平均速度,非常不容易,那时期没有马路,所谓官路往往是泥路,有人走过的泥路,凹凸不平的破土路,好一点的是石子路,大城市附近的道路稍好还象个路,小城市的道路则差远了(即使天/朝改革开放前的道路都还是非常落后的),还会骑行在草原、林地、沙漠等、烂路、过河流等一切你可以想象或者想象不到的地形。

    能够日行百里,幸亏是在本国国境,后勤压力不大,只带了少量粮草,补给可以从城市里得到,尤其是马粮,甚至从城市得到马匹补充。

    所过之处,如蝗虫过境,什么都吃光光。

    马嚼人吃,把路途的东西都买光,百姓们很做了一笔大生意。

    先是欢喜,然后诅咒。。。他们离开之后,近万只马蹄将本来就不好的地面蹂躏得支离破碎,从街道的对面过到另一面都很难。(烂泥路)

    又轮到郭省三来大显身手,他负责打前站,沟通官府,从地方仓库得到补给,注意补给食水,起到了“服务站”的作用!

    荆东灵也跟他在一起,他要安排大军行进路线,虽说他是个老军官,但这么长途的拉练还真的是没试过。

    后备队则委了范无伤,他主要是用大马车来收容掉队官兵。

    道路很不好走,加上这时期的河流远远没到给人类征服的地步,江河多,无桥!

    春夏之交,河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