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建设盛唐-第3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百吐蕃人由论赞婆率领,到达承天门楼前,一声令下:“跪拜大唐天可汗!天可敦!”(可敦是可汗的妻子)

    所有的吐蕃人温训地跪下,重重叩头,用新学来的汉语高呼天可汗万岁!

    他们投降了!

    带头投降的是论钦赞,他改名为论赞婆,与过往一刀二断,投靠了大唐。

    他是遵循乃父禄东赞的教导,一旦论家兵败,即时投奔大唐!

    论家的血脉存留胜过了家族的荣辱!

    因为他不知道还在吐蕃的论钦陵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如果吐蕃论家败了,而留在大唐的赞婆又不识相给砍了,那论家就彻底没了。

    有他带头,事情就好办,这批被俘的吐蕃人几乎投降了大唐。

    见到吐蕃人的臣服,大唐子民们爆发了响彻云霄的“天皇万岁,大唐万胜!”

    其他各族人民则心情各不相同,唐粉为大唐而欢呼,而心怀不轨者则严重bs吐蕃人的不争气。

    刚才那位声大的礼部官员王本立又站出来,代帝宣谕,封了论赞婆为丰县男,食禄百户,即时和冯小宝的爵位一样。

    其余吐蕃人也各有封赏,他们又在论赞婆的率领下谢恩,气氛达到了最**。

    ……

    中午的吐蕃献俘仪式结束,天皇天后趁热打铁,召集重臣到大明宫商议吐谷浑复国之事。

    随着唐军战胜吐蕃,进驻大非川,周边的吐蕃人望风而遁,大步后撤,青海湖已成为了大唐的内湖,吐谷浑旧地俨然回复。

    被迁移银州的吐谷浑王廷精神大振,派出王弟达古特为首的一批使节,四下活动,求见天皇天后陈情,找朝廷当政者和有影响力的大臣们送礼,施加影响,力求复国!

    冯小宝闭关期间,也曾得到了一份重礼,为白壁三对,用的是上等的和阗玉制成,价值超乎人们想象,再有明珠一斗,黄金百两,白银千两,吐蕃人下了大本钱了。

    其余大臣们各有好处,但话说回来,大唐的大臣可不是轻易给钱收买的,他们是天朝大臣!哪怕是给吐谷浑说话,自有他们的考量。

    中书舍人郭正一、刘祎之、给事中刘齐贤、皇甫文亮等主张给吐谷浑复国,他们认为吐蕃强横,道路险阻,雪峰林产,虽然冯小宝说出了高原反应,也针对性地进行了山地步兵训练,但成效如何,实在难说。

    不如给吐谷浑复国,驱使吐谷浑与吐蕃相争,之前吐谷浑打不过吐蕃,现在吐蕃实力大损,正好让他们打个痛快。

    如此朝廷顶多出点小钱,不损大唐子民人命,不流大唐子民的血,多好!

    更有甚者,刘祎之时为中书舍人,对曰:“臣观自古明王圣主,皆患夷狄。吐蕃时扰边隅,有同禽兽,得其土地,不可攸居,受之无益!”

    这位老兄的主张居然得到了相当一部分朝臣的支持,均认为“中国”土地尚有大量没有开垦,蛮夷之地哪有这么多人口去开发,要来有个鸟用。

    他们的意见得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李义琰的有力支持。

    而原兵部尚书郭待举则坚决反对给吐谷浑复国,因为他参与筹边,给予洮河道军队支持,辛苦有加,视打下土地为难得的战利品,岂有把战利品送给他人之理。

    再到户部,发现军费耗用巨大,岂能白费铜钱,做亏本生意,不干!不干!

    他的主张得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薛元超的极力赞同。

    两边意见针锋相对,大家唇枪舌剑,演绎出一起“两相国论河套”的精彩对峙。

    问到尚书左仆射刘仁轨对此的意见,老军头闭着眼睛说道:“朝中衮衮诸公说得都是很好,可惜近乎睁着眼睛说瞎话。”

    得,他连两边都给骂了,而且他闭眼说话意思说大伙儿都不如他,郭正一冷笑道:“愿闻高见!”

    刘仁轨淡然道:“你们有没有问过打下大非川将士们?”

    其实他的道理和所有人不赞成给吐谷浑复国的道理都是一个样,可是给冯小宝来讲,那就不同。

    “这片土地留下了我大唐二十万将士的生命(二次大非川战斗),现在正在修建纪念碑,十万英魂在上面,如果谁想让我大唐将士的纪念碑在国外的,请迁他家祖坟去国外!”

    冯小宝说得有点戏谑,却让庙堂所有人等都默然。

    吐谷浑复国此议遂罢!(未完待续。)

第三八八节 韦一笑还是韦小宝?

    且说冯小宝一句话就绝了吐谷浑复国之事,不仅如此,朝廷还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于春节后、清明前赶前往大非川,代帝祭祀为国捐躯的英勇将士!

    攻陷吐蕃得来的土地,大唐悉数吞下!

    吐谷浑人不服,但朝廷态度异常坚决:“不能让我大唐阵亡的忠勇将士成为孤魂野鬼!”

    二十万英魂为了这片土地而丧,留下了太多子民的性命,只要是聪明的统治者,哪怕有再多的理由,不可能因此而失去军心的!

    ……

    冯小宝去见太平公主,公主在宫里见他,而且是诸多寺人和宫女,至少也是大门打开,让人见到。

    再也不肯陪冯小宝外出了。

    说起来冯小宝对长安游玩得不多,长安的东市西市,还有曲江池,科举圣地等等,要是有李六娘陪着一起玩多爽哪。

    他的幕僚崔千寻恭喜冯小宝道:“大将军,您喜事将近了!”

    按制,男女好合佳期到来,就不宜多见面。

    然后崔千寻又问冯小宝道:“听说你要做我叔?”

    “是啊,这不是很好么。”冯小宝怪笑道。

    “好,确实好!”崔千寻正容叫道:“叔叔!”

    “呃!”冯小宝见到比他年龄还要大的家伙叫自己做叔叔,浑身鸡皮起,止住他道:“还没谱儿的事呢!”

    “快了!”崔千寻亮出条子来,原来是刘仁轨邀他明日过府一叙。

    ……

    刘仁轨的府第位于崇仁坊,长安中央偏西位置,是贵胄们聚居地。

    他乃宰相,朝廷自然得给他足够的体面,朱门庭院深深,豪奴挺胸凸肚,盛气凌人。

    门外车水马龙,求见他的人络绎不绝,把街道都给堵塞了。

    虽然刘仁轨并不掌握实权,可他简在帝心,说话极是有力,他说谁行谁就行,说谁不行就不行,因此上门求见者众,把门的眼睛都快高到了额顶。

    不过他们见到着一群威风凛凛的穿中山装的汉子们簇拥着冯小宝过来,把门官儿眼界高明之极,立下台阶,点头哈腰,看过冯小宝名贴,哪还不知道是什么贵人到来,恭敬有加,也不向内通报,就迎了冯小宝进门。

    别人看着冯小宝这么年轻,也没有什么衣着服饰表明他的身份,却给刘府门官客气地接进门去,纷纷打听他是谁。

    不过听说右骁骑卫大将冯小宝时,人人都是服贴。

    他可是杀了吐蕃三十五万人的新狠人,去见烧了倭倭战船四百艘,海水都映红的老狠人,当然是硬进硬出。

    ……

    刘老军头不穿官袍,衣着简单地在他的书房里接见冯小宝。

    书房十分温暖,使用了冯小宝推行的“暖气”,布置得典雅大方,与暴发户式的冯小宝的书房相差悬殊。

    见了面,落座后,冯小宝恭维刘仁轨的书房不错,刘仁轨大笑道:“老而不死谓之贼,我是一个老贼,当然偷得别人布置书房的本事,等你老了,比我更胜一筹,毕竟你可是文宗!”

    “不敢,还得多向相公学习!”冯小宝汗颜道,他自家知道自家事,向来多以谦虚,不明所以的唐人齐口称赞他,以之为美。

    “好吧!”刘仁轨是军人本色,也不拐弯抹角地道:“你不愿入薛家也就算了,想入崔家是不可能的,只有京兆韦氏可入了!”

    崔家是大唐的第一世家,对大唐政局有强大的影响力,统领兵权的冯小宝加入崔家,那是如虎添翼!

    至于京兆韦氏,刘仁轨取过摆在桌上的一本族谱,乃京兆韦氏送上的族谱!

    京兆韦氏是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在唐朝的京兆地区很有影响,民间有俗语“城南韦杜,离天尺五“。(距离天只有尺五,形容其家族权势惊人)

    “京兆堂“韦氏有祖训和族谱记载:韦姓是韩姓改来,颇有来历。

    公元前196年春天,钟室发难,吕后下令夷韩信三族。(开国皇帝刘邦与大功臣韩信有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金(铁器)不杀,吕后遂在钟室用竹剑杀了韩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