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建设盛唐-第6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不走,那就只有作战了。

    牛角号吹响,部族军开始冲锋,马匹越跑越快,有如山洪倾泻般地冲下来。

    马蹄动地,唐军心中反而大定!

第八二六节 自相箭甲

    部族人不会用箭!

    就算有,也射得不多、不准!

    他们的弓箭稀稀拉拉地射过来,甚至没有到达距离就乱射一气,在唐军面前老远处落下,显示出他们的很不专业。

    弓箭的使用绝非容易,不同地域的民族对弓箭的使用有不同的态度,草原地区开阔,作为远程兵器的弓箭最受青睐,游牧民族骑着马,拿上一张弓,就那么远远地放风筝,则可杀死野兽和吊打农耕农族。

    天高任鸟飞,飞鸟需要硬弓,游牧民族常出射雕手。

    山民用弓则不然,它不能太长,山路崎岖难行,太长的弓不易携带;它也不能太硬,太硬难拉开,尤其需要迅速拉开时办不到那真要命。。。山路上,很可能转过一个岩石,迎面就是一头熊向你扑来!

    不同于草原上策马飞奔,狼在前面,它没地方可以隐蔽,一箭不中可以来第二箭,好整以暇,而山民却讲究首发命中,第一箭射不中,猎物会消失在山岩里。

    更有一个麻烦,山**湿,弓箭保存不易。

    所以这批部族人冲锋时没有伴随箭雨,让唐军是兴高彩烈。

    感觉到大地颤抖,部族军飞快而来,他们亮出了雪亮的马刀。

    唐军基本上都是步兵,除了一百多骑矮脚马的(基本上都是军官或者侦察兵),他们列阵以待,排成密集队伍,弓箭在弦上,傲然而立。

    唐军则是部分步兵前出约三十步,伏在地上不知道忙乎着什么。

    当部族骑兵迫近时,他们不慌不忙地退回阵前,拿起了长矛。

    他们的长矛木制,钢矛头,中间套有螺栓,可以分开携带,合拢来使用,是山地步兵特有装备。

    前三排统统蹲伏,三层长矛对准前方,象刺猬张开了刺一般。

    部族人义无反顾地冲来,距离五十步!

    唐军军官举高军刀,大家拉弦!

    看到部族人激动的脸孔,张大了嘴巴呐喊着,高吼着冲锋。

    但是前军的旗号没动,军号没响,军官高举的指挥刀没有下落,大家只是预备着。

    距离三十步!

    只听得冲在最前面的马匹惨嘶一声,猛烈地向右倾覆,马身轰然倒地,溅起的泥砾甚至弹到了唐军阵上!

    真棒!

    部族人的马匹冲得急,摔得重,人仰马翻一大片,蔚为大观!

    抵挡马队的急就章!

    对付马匹冲锋有许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铁蒺藜,这玩意儿外型简略,主要特型就是四根均匀分布的铁刺,用的时候往地上一扔,总有一个刺头朝上。

    急冲的马匹马蹄子一踩上去,就有得骑兵乐呵乐呵,基本上马匹的那条腿就不要了!

    它的历史远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大家用这小玩意儿来对付马匹和进行警戒,将它撒在路上、城墙的周围,安营扎寨的时候,扔一些在路上。效果非常明显,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敌人想来杀人,跑来劫营时,踩到了这东西。。。所以说,古代劫营不是那么容易的!

    话说回来,韦出关外攻打西方,铁蒺藜比较少用,基本上没用到。

    他要不用骑兵去对付敌人,他的骑兵强大之极,根本没必要用那小玩意儿去害人。

    他的步兵出动时,营外垒长围、挖深沟,对付马匹可以使用拒马枪,就是将短枪放在横木上,枪头朝外,移动便利(就是一扎枪加上一条横木,用的时候组装起来,可以方便地抬着走,到处放),成本低廉,所以也不用铁蒺藜。

    根本的原因,他以马队打天下,怕的是用上铁蒺藜后,敌人有样学样!

    可以这么说,铁蒺藜就是古代版的“地雷”,穷人的武器!

    地雷看似不起眼,其实战争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抗战时中**民用它来对付倭倭,在二战时苏德的“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苏联人建起一条纵深三里的地雷阵,德**队再精锐的坦克,也望而生畏,敢冲就是死,白死。

    同样地,铁蒺藜这么简单,拿些劣铁铸造,除了当场戮伤马蹄,还奉送“破伤风”,在那个没有疫苗的时期,再多的马也怕呵。

    就算韦舍得下本钱,马蹄钉的马掌落足料,合金钢制!铁蒺藜扎不穿,可马踩上去易失平衡,想不摔倒除了极高明的骑手,否则踩上铁蒺藜照倒。

    唐军基本上不用铁蒺藜,但装备有,现在这场战斗就拿来阴部族人。

    它们是打制比较短的铁蒺藜,刨些土盖一盖,难以看不出来。

    果然中招,冲前面的马匹都倒也倒也,后面的马匹也收不住脚,继续冲,与前面的马匹撞在一起,不断地倒下。

    马匹长嘶,痛苦地在地上翻滚。

    马上骑兵惨不忍睹,直摔下地,有的人当场将脖子给折断了,有的则给马压着爬不起来。

    再远一些的马匹冲来,他们竭尽全力,猛勒马缰,将马头都给扯起来,总算在乱成一片的前军面前停住马蹄。

    一犹豫就不行,“就是现在!”

    唐军军官的军刀落下,“胡胡胡胡胡……”弓弦声大作,弓箭齐射!

    前面的弓手平射,后面的抛射。

    箭矢从空中飞到了部族军队列里,只听得叮叮当当的金属撞击声,有的沉闷,那是破甲成功,即时带来部族人的惨叫,也有的清脆,仿佛冰雹落在瓦上的声音,那是没有破甲。(

    但在三十步到六十步之间的距离,基本上都破甲成功!

    而七八十步的抛射,则未能击穿装甲。

    唐人的箭vs唐人的甲!

    成语中有自相矛盾,拿自己的矛去刺自己的盾,孰强孰弱?

    现在是自相箭甲,拿自己的箭去刺自己的甲,孰强孰弱?

    基本上在唐军内部,军官们和军工系统曾经发生过争执,是制作更利的箭还是更坚固的甲呢?

    官司打到韦那儿,他的决定是攻要强于守!

    所以唐军装备有破甲箭,箭头特别锐利,能够把自家的装甲都给射穿了!(部族人通过扒火车得到唐军马甲)

    锋利的箭头扎进装甲里,洞穿甲胄,杀伤部族人。

    惨叫声大作,继前面被铁蒺藜放倒的骑兵,又有大量的骑兵给唐军射倒。

    军号响、军旗动,军官军刀前指,唐军向前推进!

第八二七节 破敌易

    部队大队稳步前进,有部分步兵跑得更快,他们一手拿着短刀,任务是给倒地的部族人补刀,另外就是回报没用上的铁蒺藜,搬开倒地的马匹,给大军开道。

    那些铁蒺藜,都有粗长的铁丝绑着,方便回收。

    军队越过了倒地的马匹和人,不停地放箭。

    这时部族人的马匹也冲了过来,然后军官发现不好指挥放箭,因为部族人的马匹太矮,骑在马上的高度与直立的唐人差不多!

    这问题好解决,持矛步兵蹲伏,弓箭射敌!

    马匹一头撞进了长矛阵里,然后被弓箭乱射!

    部族人非常英勇,不停地发动冲锋,先被长矛阻截,再被弓箭射杀。

    因为攀登山路困难,史万超没有动用陌刀兵,求稳用了目前的模式,且战果不差。

    即使是山地兵,弓箭使用也是玩得非常好,毕竟是专职的兵种,有空就去摸弓,射得有力射得稳定。

    为后勤方便,他们使用骑兵用的反曲弓,弓力并不弱,可以破甲。

    行军时往往装在密闭的油筒里,用时拆开来使用。

    这次史万超一改他冲冲杀杀的本性,指挥部队整齐地成队列向前逼近,走得慢,但气势很稳,仿佛任何东西都不能让他们停下来。

    他们尽用弓箭,近着就射马,见不到就抛射,射得不亦乐乎。

    箭如飞蝗,部族人在箭下死伤惨重!

    箭到处,部族人纷纷落马,有如下饺子一般扑通扑通地掉地。

    死马遍地,不可计数,落地的部族人,要不给补刀,要不给射死,唐军不留俘虏!

    沿途推进,哪怕是部族人骑兵直插入我军阵中,唐军也不慌乱,没有一个后退的,上弦手稳,射得准确,分分钟射得来犯的部族人跪低!

    从来都是弓箭利者有优势,汉代大将李陵帅五千步兵力敌匈奴八万骑兵,边行军边射箭,十六倍于汉军的匈奴人竟然无计可施,反倒损失达到汉军二倍,要不是李陵军的箭尽,汉军完全可以长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