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10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让天下人知道蒙元和满清并非中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简单明了。那些继续替满清效命的汉族士绅,要么回到中国怀抱,要么顶着汉奸的名声死去。

    至于前世所谓否定元清,就等于是将蒙古、东北、新疆、西藏等地分离出去,在周士相看来完全是个笑话。这些地方,在历史上从来不属于哪个民族,更不是哪个政权的私产。元、清固然统治过这些地方,可中国的汉、唐、明同样也统治过这些地方。凭什么认为元清非中国,就等于承认这些地方不是中国的呢?

    蒙元也好,满清也好,都是汉人的亡国史。历史已经发生,事实不容改变,那我们就当勇敢承认,而不是不敢面对,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

    失败不可怕,被征服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文明被中断,我们的传承被打断。可怕的是面对征服者的屠刀,我们的读书人却在那高声赞颂。

    失去的,我们要自己夺回。

    周士相一时难忍心中情绪,提笔回复廖瑞祥,让他即日进京,主持重修《元史》。随后,他以大都督的名义,命扬州、江阴、福州、广州、赣州、南昌、太仓等曾经被清军屠城地方,调查死于清军屠杀的遇难者姓名,统一成册,立碑立馆纪念。

    南都,亲军也接到命令,“组织”六部大小九卿衙门官员前往各地参观清军暴行。《扬州十日记》等记载清军暴行的书籍、小册也被大量从民间收集,由官方统一加印出版,成为各级学堂学子必读书籍。

    ??

    ?

    ??

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等着南京大乱吗?

    书评区就不要再争吵了。

    元清非中国正统王朝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不是就不是。看待一个王朝是否是中国正统王朝,主要是看这个王朝的主体民族是否受到压迫,受到奴役,如果是,那这个王朝显然不是正统王朝。

    无论一些人是否认同,一个事实不可反驳,中国历史的正统王朝是由汉族建立,中国的文明也是由汉族建立并传承。

    我们现在所说的正统王朝本身就是汉族思维,所以让汉族去承认被压迫、被奴役的时期是他们的正统王朝,这显然强人所难了。或许有些人可以做到,自豪的引以为荣,我反正是做不到的。

    我的观点是,我们不需要往脸上贴金,我们承认元清是汉族被异族征服的半殖民地时期。就如教科书所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就是列强的半殖民地一样。因为那就是事实,既然事实如此,为什么不能大方承认,反而要去窃取人家祖宗的“光辉”,这种做法,徒留笑话而矣。

    明确历史,我们才能没有包袱向前。

    否认元清非中国,和中国现有领土没有一毛钱关系,因为中国现有领土都是人民军队打下来的,而非继承谁的。要说继承,我们也是继承汉唐,而非伪元伪清。

    不多说了,有关这些我也不写了,好好写我的小说。毕竟,这是本小说,小说还是以故事为主线。那些东西写多了,大家看着头疼,影响阅读。我写着也不顺手,编故事给读者看,和讲道理给读者听,是两码事。至少,前者,我可以随手胡写。后者,却绝不能胡写。

    《元史》,是要重修的,不是篡改什么,而是从正统王朝史中剔除出去,正本清源。

    本书300万字了,我为我的坚持赞一个,大家要是觉得骨头的精神值得表扬,那也赞一个吧。

    咳咳,我已将破碗端出,并且一脸笑容的看着各位。

    我也不会别的,莲花落多年不唱了,有些生疏,各位要喜欢听,我就唱一个:“手里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

    。。。。。。。

    南都。

    首辅郭之奇尚未回京,眼下朝堂形势不明,黄宗羲有意出城去牛首山拜访顾炎武,但想来想去还是没去。

    南都这几日倒是安静了许多,局势不再是先前那般剑拔弩张,亲军不再大举抓人,但却是将原先各衙门的卫兵都给换了。

    黄宗羲琢磨着这或许是镇江那边的意思,想来那位齐王殿下也有缓和的意思。但这事,终究还是要等郭之奇回来才能确定,眼下,也只能按下心思等待。

    万斯同奉师命去翰林院找了冒襄,希望后者能够将他老师所作的《原君》转交给钱谦益,以换得这位江南文坛领袖能够支持他老师所提出的公仆说。

    如果能够得到钱谦益的支持,黄宗羲有很大的把握鼓动起士林,使士子们都能接受他的新观点。这样,一来能够彻底压过顾炎武的虚君说,二来也能获得周士相的好感,三来则是能为越来越被冷落的江南士绅换取一块进门砖,从而保住士绅传承。

    冒襄刚从宫里给长公主讲课回来,夫人董小宛正在给他沏茶。听了万斯同所说,冒襄答应明天亲自去一趟苏州。万斯同自是高兴,和他多聊了几句,冒襄无意中说起今日王太后来找过长公主。

    王太后就是原先永历帝的王皇后,如今永历帝身死,她被定武帝接入宫中,尊为太后。但按实际辈份算的话,这位王皇后却是定武帝的侄媳,所以尊为太后并不符礼制伦法。不过因为当初尊奉永历为太上皇是定武帝和齐王周士相一致同意的,故而现在也只能将错就错。

    甲申以来,宗室礼法这一块,早已是荡然无存。

    王太后找长公主是为了她松江的娘家。虽然离家二十年,王太后的父母也早已去世,但不管怎么说,王太后总归是松江王家出来的,因此得知娘家因为卷入暴乱而被满门抓入大牢,她心中自是难安。

    焦虑之下,王太后也不便去找定武帝,便想请长公主出面帮他和齐王说情,毕竟,长公主当初是由她丈夫下旨许配给周士相的。

    长公主安慰了王太后,答应这件事她会修书一封给周士相。

    松江王家的事,万斯同也听说过了,不过并不认为长公主出面就能保全王家,毕竟王家犯的是叛国罪。

    冒襄也是这个看法,倒是他的夫人董小宛却说松江王家能逃过此劫。

    冒襄不解,询问夫人为何有此看法。

    董小宛笑了笑,言道:“不看佛面看僧面,齐王殿下再如何无情,总不能连未过门的妻子面子都不给吧。”

    冒襄不这么看,他告诉董小宛和万斯同,陛下好像有悔婚之意。万斯同叹了口气,说这件事他也听说了,那位齐王殿下这两年的做所做为有些过份了,也难怪陛下会生出这般想法。结合最近局面,三人都有些默然,没有再就这个事说下去。

    万斯同起身告辞,回到府上,老师黄宗羲却让他陪着到城中走一走。

    万斯同知道恩师这几天心事重重,所以很是高兴的陪同恩师在城中游走。二人皆是穿的便衣,两个万斯同府上的家人陪着他们。

    南京城和二十年前比,肯定是大大不如的,但毕竟是留都,现在更是天子驻跸所在,因此城中人口这两年陆续增加不少,市井买卖也恢复了不少。

    只是秦淮河两岸的花酒生意却有些萧条,不知内情的只道那些**都从了良,知道内情的则是明白,那是因为齐王殿下对青楼收重税并且严打的缘故。

    据说齐王殿下对青楼收重税,严打逼良为娼,是因为有家不开眼的青楼得罪了齐王手下的大将,所以才惹来这大祸。但这消息是否属实,也没人敢探究到底。有一点却很明确,那就是从前被各家青楼养着的大批打手,如今都被抓去做了修路的苦力。

    在城中游走了一个时辰后,黄宗羲和万斯同来到了江南贡院外面,此地和文庙、孔庙相连,从前是一处很是热闹所在。只不过,现在贡院这一带却是冷清,孔庙和文庙那也没什么士子进出。

    之所以如此,却是现在风闻朝廷要罢经史,增五学六科,导致原先那些熟悉八股的读书人措手不及,现在都不知如何是好。

    再加上江南清欠和镇反,被抓被杀的九cd是士绅,这就更加让读书人心慌。这般境地了,文庙和孔庙哪还有人有心思去拜,弄得不好,别又跟苏州一样,出个“哭庙案”。贡院这里也只乡试时人山人海,现在不是考试季节,自然也没什么人。

    看着这般冷清所在,黄宗羲心生感慨,摇了摇头,示意万斯同随他到东城逛逛。

    东城那里住的都是平民百姓,商业很是繁荣。街上人来人往,比之贡院那里要热闹得多。黄宗羲在集市上看到不少新鲜物,都是从前没有看过的,甚至还看到从岭南各地运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