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爪团龙镇藩大旗下,平南王尚可喜由数百王府亲卫簇拥,这些王府亲卫都是辽东老卒,人人皆着镶蓝旗色甲衣,头上尖盔,身上棉甲。那绵甲是在坚厚的绵上镶着铁片,并由铜钉固定,看着如同一件棉大衣。粤省此时正值高温,这些王府亲卫裹扮如此,当真是活受罪,但仔细看去,除却额头汉水,亲卫竟无一人有不适,更无一人有不耐,当是百战精锐才有之模样。

    尚可喜归金着入镶蓝旗汉军,故军中旗色服衣皆是镶蓝,此刻镇藩大旗打出,军中赫然就是一片蓝色。零散营兵绿旗镶于四周,旌旗招展,好不威风。平南王座骑也是一匹上等的蒙古良马,一身黑,四蹄却带白,比之世子尚之信那匹白云追不逞多让。

    随同尚可喜一同前来的除了王府亲卫,另有平南王麾下大小将官十数员,都统、副都统、协统、汉军总兵官、副将各立两侧,人人手按佩刀,昂首挺胸。

    广东总督衙门也有派员前来,却是领总督衙门标兵的参将胡国立。此番平南王亲自率兵出征,李率泰难得派出手下标兵,虽只六百人,但却是广东绿营精华所在,不说以一当十,以一当五却是不在话下。

    胡国立也是悍将,其是海盗出身,前朝崇祯年间就在洋外为盗,弘光时应广东明朝政府招抚而成官军,李成栋领清军破广州后其率部请降。顺治五年李成栋反正归明后,胡国立却是没有跟随,反而率部弃官投海观望风色,等到李成栋事败,清军再入广东,他这没有“从贼”的清将自然受到重用,不过其海盗身份却是不入尚可喜和耿继茂两位王爷法眼,倒是新任总督李率泰对他青眼有加,刻意提拔之下现已是从三品的参将,直领督抚标兵,在广东绿营中已有一足之地。

    总督府都出标兵了,靖南王耿继茂没理由不出兵相助。新会乃是广州门户,其得失直接关系广东全局,要不然去年李定国也不会以数万大军久攻此地的。归根结底一句话,新会断不可失。耿继茂虽年轻,但也是自小就在军中长大,对兵事并不陌生,故当新会失守消息传来,他也坐不住了,亲自前往平南王府以晚辈之礼拜见尚可喜,最终尚可喜以平南王之尊亲征,耿继茂虽坐镇广州,但靖南王府还是精选了一队兵将供平南王调遣。

    耿继茂调得这队兵比之李率泰的标兵人数要少,只500人,不过却都是正宗的正黄旗汉军精锐,倒是不曾掺假,弄些老弱病残应付。领军的靖南王府都统耿仲德,此人是耿继茂父亲耿仲明的堂弟,和平南王尚可喜也是老相识,当年在东江时和尚可喜也曾在一口锅里捞过饭吃。

    耿继茂年轻气盛,耿仲德却是老成持重,虽说骨子里也有如今俺耿家也是藩王的傲骨,但明面上对尚可喜这个老相识还是颇为尊敬。这份尊敬于其说是对平南王的尊敬,倒不如说是对能打仗的尚可喜之尊敬,毕竟自耿仲明死后,耿家能够独当一面领军的人材基本凋零,就是这王爵,要不是紫荆城里的太后看在先帝和已逝的多尔衮份上才让皇帝开了口,要不然耿家这王位早八杆没影了。

    领军打仗不是儿戏,又是事关广东全局的大事,耿仲德自知才能有限,故自觉领着麾下五百旗兵听从平南王调遣,并无怨言。

    尚可喜在路上时就已得报世子正在遣兵猛攻新会,对此他没有过多干涉,一来是想让儿子能够亲自指挥一战,积累些经验,顺便建立起平南王世子的权威来;二来则是想看看新会城中那支叫太平军的兵马实力到底如何。

    到了军营后,人还未下马,却听营中已经响起收兵的命令,尚可喜一愣之下,拿起千里镜朝新会城看去,千里镜中攻城的绿营正在狼狈后撤,城上的太平军则正在欢呼雀跃。

    见状,尚可喜勃然大怒,心头无名火起,脸黑如炭,恨恨放下千里镜,头也不转便对一众侍卫传令:“吹号,叫本家兵压上去,今日誓破新会!”(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八章 攻守(七)

    “喳!”

    平南王发了话,顿时就有侍卫领命前去传令。

    所谓本家兵,指的是尚可喜当年降金后所领的直系兵员,洪太赐名为“天助兵”,尚可喜自称为本家兵,其实就是尚可喜的包衣奴才。这些个本家兵多是原明军东江精锐,打起仗来颇是勇敢。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后,尚可喜随清豫亲王多铎镇压李自成农民军,在此过程中尚可喜的本家兵出力甚多,立下不少功劳,多铎大为称赞,笑称智顺王手下的兵打狗厉害。(作者注:尚可喜于顺治六年得封平南王,之前为智顺王)

    顺治六年因南方数省复叛,清军八旗兵力不足,多尔衮听从洪承畴建议,以汉制汉,遂命已归返辽东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各率家口旧部再次入关南下,孔有德自湖南战场进军广西,尚可喜和耿仲明则进军广东。进军广东的过程中,清军可谓是一路破竹,这其中尚可喜及其所辖的本家兵是出了大力的,故而清廷在决定广东归属哪位藩王的永镇之地时,朝中倾向尚可喜的官员占了大半,导致耿精忠只能在暗地里做些手脚,而不是底气十足的和平南王府争夺广东。

    不过本家兵虽猛,但从崇祯五年尚可喜降金到现在也已是二十年之久,二十年间,当年年富力强的本家兵早成了老人,哪还堪上马厮杀。又连年征战,眼下尚可喜军中的本家兵已不足500人。这500人除了一些还能骑马的充为王府护卫,其余则在各处领兵,如肇庆总兵许尔显,都统班志富等人都是本家兵出身。

    不过尚可喜的老本家兵虽然凋零,但他麾下还是有一支新本家兵存在的。这支新本家兵是尚可喜在原有本家兵的基础上另行扩建而成,军中兵员全部都是老本家兵的血亲子弟,军官则全部是老本家兵出身。如此结构,让这支新本家兵完全继承了老本家兵的凶悍,也是平南藩下汉军镶蓝旗的主力之一。

    但凡用兵,如攻坚城,拔硬寨,拼得都是人命,非不得已,嫡系精锐是不会动用的,故而尚可喜传令要本家兵再攻新会的命令传下后,正和世子尚之信往营中赶的班志富顿时就是眉头一皱。尚之信也是大是奇怪,不知父亲为何要本家兵出战,还非得在今日破了新会。先前绿营攻城失利,军心士气都很低迷,而城中太平军则士气高昂,这会再派本家兵上去,只怕就是强行破了城,这本家兵损失也要惊人。

    尚之信也认为这种得不偿失,全凭拿人命去填的仗不须动用本家兵去打。在外人眼中。平南王世子是莽夫一个,但实际上尚之信却是精明得很,他很清楚尚家之所以能成为藩王,之所以能为清廷重用。靠得就是父亲的家口旧部本家兵,靠得就是父亲手下的兵能打!

    这世道,有兵才有地位,有兵才有钱粮。没了兵,什么地位都是狗屁!

    满州大兵打仗,早年就是先驱使蒙八旗和汉八旗上。后来入关得了不少明朝降军,便改驱使这些降兵去打,等降兵打不动时,满州兵再上。这种打法,满州大兵能有什么损失?那明军再厉害,经过和降兵、蒙、汉八旗的厮杀,又能剩下多少力,满州兵一上,明军不败也败了。

    满州人这样干,尚家自然也能这么干。南下以来,靠得就是本家兵在后驱使降兵、营兵先上,等仗打到关键点,本家兵再杀出去,如此一来,自然是大获全胜。这么多年下来,还从没有本家兵一开始就上去,更休提打这种攻城拔寨的消耗仗。

    父亲莫不是糊涂了,怎能派本家兵打这种呆仗?这本家兵要是损失多了,以后拿什么压制营兵,拿什么和明军对抗,又拿什么得到清廷信重?

    真要是把自家的本钱凭白耗得干净,清廷只怕就当咱父子是擦屁股纸了!不见先前耿仲明一死,耿家的王爵都险些不保嘛。这耿家如果实力跟自家一样,手下有一支能打的兵,紫荆城那个年轻天子敢如此刁难?

    心里既困惑又着急的尚之信和班志富草草说了几句后,便双双赶到营中觐见尚可喜。

    见到平南王后,在尚之信的示意下,班志富立即上前轻声问尚可喜:“王爷,绿营已然泄气,城中贼子防守有度,今日怕是拿不下新会,何必折损本家兵。不若今日收兵,明日集中力量再攻吧。”

    尚可喜看了眼自己的儿子,微一点头,将视线射向前方的新会城,沉然说道:“若城中贼子无甚章程,本王倒是可以容他们一日,不过现下看来,这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