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5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药子?”

    邵九公吃了一惊。

    太平军夺取广西时并没有缴获多少火药,原因是广西清军的火药大半都被线国安部下汉军带走了。留守广西的清军除了极少数汉军外,余者多是骑兵和营兵,根本不用火器,如此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火药供太平军缴获。因此现在广西和湖南的太平军所用药子除了一小部分是缴获所得,余下都是靠前期从广东带来的,连番征战之下,药子的消耗自然是个天文数字。

    广东那边虽新建了专门生产火药的军工厂,可这厂是新建,所产药子数量有限。为了供给前线所用药子,在宋襄公的主持下,广东布政使司衙门和澳门的佛郎人重金采购了一批,另外也向金厦的郑氏采购了一批,这才保证了前线药子供给。但因为太平军进展太快,战线拉的过长,导致后方往前线物资输送出现了一定困难。柳州这边,最快的一批药子输送过来也得六天后。

    邵九公有些头疼,小北山防线之所以能够大量杀伤清军,靠的就是依山而筑的环形工事,但工事是死的,最终杀伤敌兵靠的还是小北山上太平军强大的火器优势。现在小北山药子消耗怠尽,藩库却没有药子送去补充,这让山上的将士如何杀敌。

    副将王有喜建议马上从第四镇的另外两旅调一些药子紧急送去,另外再调一支援军赶去,失去火器优势后,山上的甲旅只能和清军肉搏,那样伤亡定然会极大。

    邵九公立即采纳了这一建议,命调第十镇的一旅兵赶到小北山增援第四镇,另外让水师那边想办法凑一些药子送到小北山。

    柳州这边正为药子短缺想办法补充时,小北山上,第四镇甲旅和炮镇将士已经和冲上来的清军厮杀在一起。

    冲在最前头便是那些喝了血酒,身披铁甲的敢死之士。他们要么就是汉军精锐,要么就是降军将领的亲卫,人人事先得了大赏,更是许了战后厚赏。在重赏剌激下,以及明军阵地被突破大半的鼓舞下,清军人人奋勇当先,踏着男人女人的尸体,踩着自家同袍的躯干,一队队的攀上坡顶。

    。。。。。。。。。

    回答书评区书友针对驱炮灰一事的质疑,有关炮灰情节,骨头可能在一些细节上有违背真实性的书写,略微夸大,但大体是写实的,是建立在千年以来无数蛮族具体战例引用上的。

    千年以来,从未听说过炮灰会反抗。或者说,千年以来,从未在史书有我们汉人被蛮族驱赶冲击自家军队时会奋起,会掉头和那些逼他们送死的蛮族拼命的事迹描述。

    若有,请书友在书评指出,骨头也很想想看看所谓炮灰反水冲乱己方的战例。在查找史料过程中,骨头看到的只是成千上万的汉人百姓为了活命拼死冲击自家兵马,一次两次后,如果这些百姓还有人能活下来,那么他们便心甘情愿成了蛮族的帮凶。

    所谓汉军旗中就有很多人原本都是被清军俘虏的明军士兵,掳去的百姓。初期,他们存在的价值就是炮灰。最后,他们成了凶悍的大清兵,成了助纣为虐的帮凶。在辽东战场,很多城池是被内应的奸细打开,也有很多城池是被炮灰硬生生拿命砸开。

    诸君不要忘记,在扬州,几十万的百姓被屠戮,没有人反抗。在江阴,在广州、在很多城池,发生过同样没有反抗的屠杀。到了近代,南京城,三十余万百姓(内中还有放下武器的士兵),他们也没有反抗过。或者,敢于反抗的只有很少很少人。

    当屠杀成为无形的恐惧,人群就会为了保命而顺从,哪怕前进亦死。但总归有活下来的可能,哪怕一点点可能,都值得。这就是历史,就是真实。(未完待续。)

第五百七十三章 酷令 北线 时间(四更)

    小北山上,吴麻子有些顶不住了,最外围的防线被清军驱使百姓填平,内圈紧邻山顶的几处防线也被清兵的“人海”战术冲破,因为药子消耗怠尽,火炮火铳都成了摆设,第四镇又没有弓箭手,导致无法远程拦截清兵。现在,只能靠大刀、长矛和清军以命换命了。

    那些披着双层甲的清兵敢死之士已经从几处突上山顶,设在山顶上的炮兵阵地因为清兵的突入已乱了一锅粥,处处告急,吴麻子没有兵力可调,只得将手头的旅直属兵投上去顶住清兵,从而保证那些炮兵能够从山后撤下去。

    牛根生想毁掉山上的火炮,但是清军推进太快,他不得不命令士兵们放弃毁炮,抓紧时间往后山退。至于那些火炮要是被清兵得去,会对接下来的柳州攻防战起到什么后果,他已是顾不上了。这会,把好不容易训练出来的炮手们安全撤下去,才是他这个炮兵指挥佥事最应该做的事。

    炮没了,以后还可以再缴获;人没了,可就什么都没了。汉军旗出身的牛根生太清楚培养一个熟练的炮手需要多大的代价。再说现在这种单纯的以命换命的战斗,炮兵留在这里也发挥不了太大作用,于其让这些花了大价钱和心血培养出来的炮手无谓的死去,不如将他们撤到安全的柳州城。哪怕为之付出的代价是小北山阵地的丢失,牛根生自认也是划算的。

    在清兵的一波接一波次的攻击下,驻防小北山的第四镇甲旅伤亡已经过半,若不是尚有工事和地形可以依托,只怕甲旅已然崩溃。士兵们坚持不退的另一层原因则是因为太平军老四镇实施了连坐法,战场之上一人退则一伍斩,所以若有士兵因为害怕后退,第一个要他性命的不是清兵,而是他朝夕相处的战友。

    更要命的是除了军中连坐法,还有一柄利剑悬在士兵头上,那就是若他们不战而逃或未奉命令擅自撤下,那么他们的家人将会因为他们的懦弱胆怯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个代价有轻有重,轻则剥去该户家庭所享有的一切军属待遇难,充为苦役,重则全家老小都要被处死。这是条极不人道的法令,残酷到宋襄公等人屡次规劝周士相罢除这条法令,然而21世纪来人的周士相,却毫无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理念,反执着于暴力和酷刑。

    他经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个乱世,这是个人命贱如狗的乱世,这是一个人吃人的乱世,所以乱世必用重典。非重典不能大治,非重典不能力挽狂澜!对敌人如此,对自己人也应如此。执念于合理的法度,在这乱世和痴人说梦有什么区别。满州人就不**度,也不问情由,更不用什么重典,他们只以屠刀说话。事实上,他们的做法很有效,所以我们要学习。对于士兵和百姓,我们现在做的只能是一条,那就是保证战斗的胜利,保证我们治下的百姓不用挨饿。只要满足这两点,哪怕是再严酷的法令都是合理的。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

    太平军没有出台针对被俘或投降的士兵家人有什么惩处,但是小北山上的太平军士兵此刻想着的哪怕是战死也不会投降,因为在此之前,清军在独山州坑杀了降兵和民夫三千余,在南丹又集体屠杀了俘虏和民夫四千余,可以说,清军往柳州推进的一路,没有降兵和俘虏及民夫能够生还。

    清兵杀俘,残忍的杀俘,且大多是坑杀,这便断绝了太平军士兵投降的念头。

    死,人人都害怕,但如果非死不可,那就选一个好一点的死法,能够给家人带来荣誉和好处的死法。

    小北山上尚在苦战的太平军士兵不是手无寸铁的百姓,他们手中有刀。所以,他们宁愿战死也不愿投降。

    吴麻子已派人向柳州搬援兵,只要他能坚持小半个时辰,援兵就能赶到。

    。。。。。。。。

    “禀提督大人,柳州方向有明军出城,似是奔小北山来的!”

    山下清军大营,时刻探察柳州方向明军动静的清军探马第一时间将城中太平军出城援救小北山的情报禀报给了线国安。

    “出城的明兵有多少人?”

    “三千左右!”

    “三千?”

    全节听了这个数字,失声笑了起来,“派这么点兵来救小北山,明将得失心疯了不成?”

    “明将不是得了失心疯,他只是不知道本督这次进攻下了多大的本钱。”

    线国安笑着摇了摇头,命令汉军都统王胜统领马队前往拦截出城的明军援兵,不使他们靠近小北山一步。王胜的马队有两千多骑兵,对付只有三千人的明军援兵是绰绰有余了。

    在先前的数次进攻中,柳州的明军也曾出城增援过小北山,但线国安从来没有派兵拦截过,因为只要小北山在,他就无法将柳州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