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8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亏,名亏”。

    洪的这个理由显然不能让吴三桂信服,倘洪承畴心亏名亏,他吴三桂岂不是处处都亏。最后,洪承畴坦言他已年老,此生不复其他追求,但求能为长伯之萧何,死亦无憾。(作者注:长伯,吴三桂字)

    吴三桂领军入川入陕后,洪承畴一边治理云贵,一边殚精竭虑为吴军筹措粮草。云贵本就贫瘠之地,当年孙可望治云贵,年年大熟,遂有力支撑了大西军出滇抗清,但经清军南下一路屠戮摧残,不仅民众十不存二三,田地也荒废得厉害。

    吴军本为清军,南下之初军粮乃是清廷集举国之力从东南调运而来,太平军攻入湖广,一下切断了西南清军粮草,再加上南都沦陷,遂使吴三桂有动摇心理。尔今吴三桂举起反清复明旗号,麾下近二十万众,单靠原先军粮积储和云贵不多的粮草收入,自是难以支撑大军作战。这也是为何吴三桂迟迟不愿反正的原因,他担心一旦举兵,粮草无法支撑他打入汉中,夺取陕西。

    洪承畴知这学生性犹豫,毅然相劝其举兵,直言多尼入川尽失人心,吴军一旦入川攻陕,沿途清军必不敢相抗。蜀道固难,但今时今日,于吴军却是平坦大道。

    洪承畴劝,方于琛(字献廷,原明朝礼部尚书方一藻之子)胡于宣(字守亮,吴三桂最早谋士)都来相劝,在他们的苦劝之下,吴三桂才难得果断,遂派兵北上夺占贵阳,继而又以夏国相和马宝领军入川。结果正如洪承畴所言,吴军入川,四川巡抚高民瞻便率部来投,吴军不费一兵一卒便取重庆、成都,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保宁,夺汉中,进西安。

    吴三桂还在进军西安的路上时,洪承畴就病倒了。病倒前,洪承畴正在给滇南宣抚使王绪写信,信中要王绪要严密注视李定国部去向,关卡要地兵马不能轻撤,来往人员也要严加盘查,断不能使李国定部复逼云南边境,更不能使李定国的人潜入云贵。

    这封信写好发出去后,下人们往房中给总督大人添水时,就发现总督大人昏迷趴在桌子上。

    得知老师昏迷后,云南巡抚林天擎急忙请来郎中为洪承畴诊治。郎中却都摇头说洪老大人得的是急病,已然病入膏黄,药石无救矣。

    病后不到三天,洪承畴就撒人人寰。死前曾回光返照有过短暂的意识,他对林天卿留了遗言,称辽王若下西安,切不可顿兵不前,但亲率主力直奔潼关,尔后挥师东向夺取北京。至于陕甘经略,遣一偏师便可,断不能在陕甘多作耽搁。

    林天擎哭着记下老师的遗言后,洪承畴又挣扎的唤张大元。这张大元和已投太平军的王。辅臣都是顺治派给洪承畴的侍卫。吴三桂举兵反清后,张大元也绞了辫子,现为昆明总兵官。

    张大元到后,洪承畴示意其贴近自己,在其耳边交待几句后,便断了气。

    林天擎等官吏嚎哭之后便一边着手安排洪承畴的丧事,一边派人向贵阳的永历帝和陕西的吴三桂报丧。

    林天擎曾私下问张大元洪承畴对他说了什么,张大元却说老经略当时已经没有意志,断断续续的说了什么,他也没有听清。林天擎心下狐疑,但不好追问。

    贵阳的永历得知洪承畴病逝后,在宫中愣了许久,最后当着看管他的贵州巡抚张国柱的面,为洪老学士的死落下了几滴眼泪。

    吴三桂也是痛不欲生,他与洪承畴虽有师生之名,但无有师生之实,然这么多年来,洪承畴对其却是助益极大,他能安心领军入陕,也全赖洪承畴在后方为他主持政务和筹办粮草,论起来,说是他吴三桂的萧何再合适不过。然洪承畴却就这么去了,这让他伤心无比,也一下对前途感到茫然许多。

    吴三桂上了奏疏,永历帝亲赐祭奠如制、谥洪承畴为“文襄”公。

    洪承畴的病逝是在二十多天后传到南都的,正在养伤的周士相听了这个消息后,也是愣了许久,然后当着公主的面吩咐瞎子李:“洪老儿既然死了,你就去把洪士铭杀了吧。”

    “杀了?”

    瞎子李怔在那里,公主也一惊,据她所知,洪士铭现在是礼部侍郎,这是三品官员,周士相怎能说杀就杀。

    “倒也不能这样杀了,去叫汪士荣安排一下,洪士铭通虏。”(未完待续。)

第九百一十八章 江淮经略使

    周士相没有回南都,而是在镇江养伤。之前他为了安定军心强撑上马,导致腿伤加重,腿骨也有些移位,故渡江之后,在郎中们的劝阻下,周士相只得暂在镇江休养,免得因颠簸导致右腿落下终生残疾。他没有住在镇江城中,而是选择在镇江北固山上的甘露寺休养。

    离开扬州前,周士相颁令委任葛义为江淮经略使,同时组建江北军。

    江北军是太平军自讨安南远征军之后的又一个固定军团编制,军团下辖三步兵镇、一骑兵镇。步兵镇于原有三旅编制再新设一炮兵营,每镇有兵10020人。三镇由原第一镇、第三镇丙旅、第十三镇改编扩充而成。其中第一镇军官老卒3500人,补降兵6000余;第三镇丙旅军官老卒900余人,又从第二镇抽调千余官兵,新补降兵六千余人;第十三镇则补4000余降兵。三镇总计补入降兵一万七千人。

    补充兵源都是渡江以来在历次战斗中被俘及投降的清军,以绿营和汉军为主。对于降军处置,周士相依如从前要求,严令将不领兵,兵不归将,即原先的清军各级军官(把总以上)全部押到南京及镇江,不能直领本兵于太平军中任职。士兵则分散补入各镇,先由各镇安军使组织进行思想改造,并进行为期十五天的入营训练,之后再由各镇统一分发至卫、队。

    押到南京和镇江的清军中高级将领,则进入军事改造班学习,视其能及表现斟酌使用。对于犯下过屠城罪刑的清将(千总以上),且不是反正而是被迫投降的,周士相给下面的意见是一律明正典刑,不得纵容宽大。对于主动反正的清将,周士相给出的意见是愿卸甲者,给予钱财补助,许其归乡。仍愿于军中效命的,则按原官降级使用。降级标准以其反正所立功劳大小定。

    如淮安参将陆如龙因反正有功,现安排为江北军第三镇千户,兀儿特、功间色、岳得济等反正两白旗将领则给予北地总兵以下官职(代领),伺将来大军北上收复这些地方后,则予以实领。只因受于形势不得不反正,反正之后寸功未立者,如扬州城中一干汉军绿营将校,则斟酌使用。

    补充完毕的第一镇改称江北军第一镇,驻地扬州,镇将由原第十五镇镇将齐豪接任;第三镇丙旅改称江北军第二镇,镇将由原第一镇副将朱庆来升任;第十三镇原先是由从广西招募的狼兵子弟组成,现改称为江北军第三镇,镇将尚可远是清平南藩下旧将;骑兵镇是由反正的两白旗满兵加被俘投降的蒙军、太平军老骑兵数百人组成,共计四千余人,称骑兵第二镇,镇将由新三镇的邵成国接任。

    江北军组建补充完毕后,即向北面的高邮、宝应进军,兵锋直进淮安府,然后驻兵徐州一带,若有可能,江北军将夺取徐州这座五省通衢之地,同时用兵江南左(安徽),在淮扬之地建立稳固防线和前进支点,此谓守江必守淮矣。

    降兵补入各镇后,也新定了降兵等级制。即以其投降时间为准,将每批降兵定级,然后结合战场表现、战功多少晋升提拔。对于补充降兵过多的镇,除安军使这一块外,大抵遵循的是“先降兵管后降兵”的原则,通过这种“先降管后降”的手段,使降兵之间形成等级制,从而削弱降兵有可能存的抱团抵触,也方便对于降兵的管治训练。

    有人戏称这种手段和满州人的八旗制度很相似,只不过满州压蒙古,蒙古压汉军变成了太平军官兵压先降兵,先降兵再压后降兵。本质上一样,名目不同,换汤不换药,理糙但效果却佳。

    事实证明,大量早期就被俘及投降的清军降兵一旦获得了太平军给他们的管治权,立时就变得对太平军无比忠诚,他们乐意在那些刚被押入营中的俘虏面前“展示”自己的存在,对于违反了太平军条例命令的“后降兵”们,这些“先降兵”恨不得群起攻之。而一旦有“后降兵”表现出了对太平军或“先降兵”们的某种敌意,往往不用军官和安军使们出面,这些“后降兵”就会遭到“先降兵”的教训,轻则体罚,重则打死。

    因为安军使的制度只在草创,并未成熟,且缺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