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8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年下来的规矩,谁也破不得。要是那府里的官不识趣,叶老爷有一万个法子叫对方服软。有些不上路的官刚刚上任没多久,就被吏部一道文书调走的事,叶老爷当年瞧得可多了。

    还好,那大清虽要叶老爷交税,可叶老爷到官府里花了些钱财后,日子依如从前,只每年象征性的交一些,大头仍是在自个手中。县官不如现管,大清的朝廷雷声再大,落到下面,也得要有人执行才行。而地方上执行的官吏,又哪一个和江南士绅没有关系,又哪一个敢冒着得罪江南士绅的危险做那“人神共愤”之事。

    士绅就是士绅,甭管皇帝是谁,免税,那是天经地义的!真要交的话,意思一下便行。没瞅见去年海匪大举入寇时,有好多人私底下偷偷联络,想响应的么?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这些人连那象征性的赋税都不愿交么!和那些人比起来,叶老爷觉得自己还是对得起大清的,至少他可没私通海匪。

    回去的路上,叶老爷看到庄子周围的百姓正在自家地里忙活着,不禁有些感慨起来。

    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你说这老百姓昨就这么苦呢?你说这天灾**的几十年了,这朝廷昨还收这么多税呢,这可要百姓们怎么活噢…

    不过…不苦这帮百姓,难道还苦老爷我不成!他们不交田税,这税就得老爷我来交,你数数,咱老叶家这肥田瘦田得多少亩,再加上挂在名下那些没有丈量的,这要真挨个交税,你说我这一家老小百十口子可怎么活…

    寺庙的和尚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话说的可不在理,要照我说,谁爱下地狱谁爱去,反正老爷我是不愿和阎王打交道的!这帮百姓既然已经穷得叮当响,也不差再穷上那么一会,所以啊,不管是大清朝,还是大明朝,税还得他们百姓出,至于咱们这些有家有业,还有功名在身的老爷们,那得为自个,为儿孙活着,要不然,你说这人活着还有啥意思?

    老爷我辛辛苦苦攒下家当,供养出一个探花郎,要是落得和百姓们一样交粮交税,这又何苦来哉?

    说一千道一万,朝廷的事,爱昨弄昨弄去,只要不打咱士绅的主意就行!

    我叶某人本本分分的,也没啥别的盼头,就盼佃户老老实实把自家的租子交上来就行,其他的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回到府前,望着那排得长长的交租队伍,叶老爷的两道眉毛就差拢到一处去了,满脸笑容的看着帐房在那替佃户们过秤,不时还撅了撅屁股朝那秤上瞅两眼,唯恐帐房那使坏,得了佃户们好处,暗中做手脚把自家粮食给少收了。

    小斗出大斗进,那是土包子干得事,我叶天成好歹也是举人出身,能跟那帮黑心眼的土包子一样干吗!这得招来多少骂啊!按规矩来,该几成就几成,咱叶家收租那是绝不多收一粒,也绝不少收一粒!

    人心是啥知道不?

    自古道“得人心者得天下”,原来天下是朱家的,后来叫爱新觉罗给占了,现如今朱家又打回来了,不管你是姓爱还是姓朱,咱没什么想法,好好的当咱的顺民,你说要剃发易服,咱就剃发易发;你说要恢复汉家衣冠,咱就恢复汉家衣冠,这都不打紧,左右国家大事我叶天成管不着,也没那个能力管。

    我叶天成只图个人心,图个名!要不然,县太爷请客时,我叶天成能坐首位?若不是有这体恤百姓、童叟无欺的名声,县太爷他能高看我一眼?不过话说回来,要没有我那探花郎的大儿子,县太爷也不定对我多客气。

    一想到自家的探花郎,叶老爷不禁就寻思起来儿子叫人捎来的话,要家里给他送五千两银子,说是刚刚反正投明,在齐王那里还没得到重用,须得上下打点一番,托人为自己活动一番,然后在南都的朝堂里谋个好位置,如此也不枉他寒窗十年得中的探花郎。

    做官得先做人,这官都是人,只要把人做妥了,这官自然也就妥了。怎么把人做妥了?银子呗!老话就说了,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银子到位,啥事也都跟着到位了!

    儿子要上进,是好事,叶天成支持,他也不是不明事理的,知道儿子毕竟是考的清朝的科举,中的清朝的探花郎,这明朝刚刚恢复过来,从前双方又打得那么惨,儿子这个探花郎夹在中间不好做,就是给齐王殿下牵了马又怎样?朝中没人替他说话,干什么都难。

    问题是这回得要五千两啊!一想到这数,叶老爷下意识的就肉疼,腮帮子都酸得很:我的乖乖,五千两啊,这可不是小数,我得收多少年租子才能收到这数啊。

    寻思半天,把心一横,牙一咬,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反正自己苦了一辈子,算计了一辈子,为的也是儿孙,如果这五千两当真能让蔼儿谋个肥差,也值!

    叶老爷心里其实明白得紧,他知道那银子再多,可没个用处那也不好,难不成都堆在家里没事的时候拿出来数吗!这银子啊,得用,得拿出去用,得拿银子去换银子!现在儿子要用这钱去活动,去请托,这银子就得毫不犹豫的捧出来,为啥?因为这银子使得值,用在刀刃上了!这要是把肥差谋下来,五千两立马就能赚回五万两,你说这生意划不划算?当然划算了!

    正想着,派谁到京里送银子,却见自家的管事一脸不安的跑了过来,未及跟前,就老远大唿小叫起来,一脸的急相。

    “老爷,老爷!不好了,清欠的到咱庄上了,清欠的到咱庄上了!…”(未完待续。。)

第九百五十五章 从崇祯元年开始补

    什么?清欠的!

    叶老爷一愣,没弄明白怎么回事。

    大管事见老爷还煳涂着,赶紧提醒老爷,说是半月前县里崔主薄不是专程到庄子来说过清欠的事么。

    经此提醒,叶老爷总算是明白过来,当下一张脸就黑了下来,怒道:“崔友九莫不是吃错了药,收了我叶家那么多钱,怎的还派人到我叶家来清欠!”

    二管事宋三见老爷气得厉害,忙劝道:“老爷莫怒,且去看看,若是县里的人,说不定是崔主薄打发来走个过场的,到时打发些银子叫他们回去便是。”

    闻言,叶老爷倒是息了火气,他抬脚往大门那走,边走边问大管事:“来了多少人,三班六房谁带着的?”

    叶老爷口中这“三班六房”说的是县里的皂、壮、快三班,都是衙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书吏房。一县之事,捕盗缉匪、征民修工、收粮完税等,都是由这三班六房的人来做。通常三班六房都是本地人,只县令、县丞、主薄才是外地调来。也正因此,这三班六房几乎成了当地士绅大户们的自留地。

    就这昆山县的大户,哪家没有子侄在三班六房干差?都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可官换了一茬又一茬,三班六房那些人却是从未有过变动,哪怕死了也是由子侄辈顶上。可以说三班六房完全成了世袭地,外人轻易根本进不得。遇到士绅宗族势力强硬的县,那知县带来的人都不定能安插得进去。

    叶老爷问三班六房谁个带队来,自是要心中有数,知道对方的底细,那等会把人打发便容易得多。

    大管事却摇头道:“来的十几号人都不是本县的,三班六房一个没来。”

    “不是本县的?。。。县里怎么不派人来的?”

    叶老爷停下脚步,对此事大为疑惑,他眉头皱了皱,吩咐宋三:“你到帐房那支三十两银子来。不管是哪里来的,既到了我叶家庄,总要打发些才行。哼,老话说的发,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帮小鬼指不定是借着清欠名号来我叶家庄打秋风来的,要不然怎的县里没人来的。”

    “哎,小的这就去。”

    宋三应了一声,掉头就要去找帐房支银子,没跑两步,又听老爷叫住了自己,犹豫一番才道:“不成,三十两有点少了,对方怎么也来了十多号人,咱们不能轻慢了,我看…还是五十两好了,你这就去,快点!”

    宋三忙又点头应了,撒腿便往回跑,这边叶老爷朝前院那瞄了一眼,深吸一口气,仔细看了一眼自个的穿戴,掸了掸裤脚上的灰尘后,这才往前院走去。

    一到门口,便见门外停了十几匹高头大马,马前立着的都是执刀的红衣军汉。

    叶老爷“咯噔”一下,下意识朝大管事看去,眼神中满是指责之意,显是怪大管事刚才没把话说清楚,他只以为来的是差役,不以为是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