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9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三桂与诸将正在笑谈,忽的扭头问李国英:“国英以为本王麾下如何?”

    “王爷所部,当世强军。”

    李国英嘴里如此说道,心下却很苦涩。谋士胡于宣笑道:“总督大人以为如此强军可取中原否?可恢复北京否?可逐满鞑否?”

    “可!”

    李国英并没有违心,吴军势大,清廷势弱,随着潼关失守,吴军兵进中原,战局已是立判高下。只要吴三桂不犯致命性的错误,即便是小挫几场,最终仍会夺取北京,因为清廷现在实在太虚弱了,一场失败就能导致全局尽没,而吴三桂却兵强马壮,根本不虞小小失利。这局面就如当年的李自成一般,大清朝已经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等待它的注定是灭亡。

    李国英的回答虽只一个字,却让吴三桂开怀大笑,心中无比舒坦。李国英在那思虑片刻,终是放下了心中的纠结,开口对吴三桂道:“王爷,下官以为眼下当务之急是经营河南,作为王爷立脚之地。”

    “噢?经营河南?”

    吴三桂有些诧异,不知李国英何以劝他经营河南。胡于宣和方献亭等人也好奇的看着李国英,因为在他们看来,大军长驱北上进逼北京,一举解决清廷才是上策,经营河南实为下策。

    李国英见众人都看着他,便道:“古语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在手,王爷大军进可攻,退可守。以目前情况言,清朝确实如大厦将倾,无力可支。然而战争之事,变化万端,不能不思及意外变故,预立于不败之地。兵法上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国英以为北上固然是王爷首要之事,但王爷却必须经营河南。”

    自李国英归降以来,还是第一次在吴三桂面前进言战局,且所进之言乃是事先他所认为的下策,不由大是不解,但心中却是欢喜。李国英能主动献策,便表明他已经彻底归心。此人,实是人才。

    “国英且细说于本王听。”吴三桂收起笑容,定睛看着李国英。

    胡于宣则道:“经营中原为立足之地,从前我与方兄也曾议过,但均觉不可行。因为河南不像陕西,大部分都是平原,无险可守,四面受敌。从前说是‘四战之地’,所以河南这块地方,利于作战,不利于固守。倘要经营,势必甚难,不如长驱北上,一战平灭清廷来得好。”

    方献亭在边上点了点头,如今大军如箭在弦上,一旦拿下开封,最好的选择就是马上渡过黄河北上,而不是经营河南,那样不但会给清廷喘息之机,也会使大军失了锐气。经营固好,难在负担甚大,收获不及尽夺北地来得大。不过方献亭知道李国英不会无的放矢,便想听听他的看法,毕竟李国英曾为清廷的川陕总督,一些见识要比他和胡于宣要多。

    李国英缓缓开口道:“河南古称四战之地,就地理形势而论,险固不如陕西。但是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自古作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吴起对魏文侯论山川形势,反复说‘在德不在险’,实是千古名言。今日王爷大军东进,清廷国力疲敝,满蒙兵马战力虚弱,倘不乘此大好时机,经营河南,更待何时?

    《兵法》云:‘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衙地。’孙子所说的行地就是地广人众,四通八达之地。河南对全国来说,就是衢地,所以自古为兵家所必争。今以河南全省而论,豫东豫中尚不十分残破,人口众多,土地肥沃,宜于农桑,这正是天以河南资王爷。只要布德施仁,百姓拥戴,兵强粮足,处处制敌,便不怕河南是‘四战之地’。正是因为河南居全国腹心,四通八达,控扼南北,所以立足河南就可以制清朝的死命。况河南转输便利,他省莫及。北宋建国,削平群雄,统一江南、楚、蜀,远及岭表,何尝不是以河南为根本?地理是死的,古今不变;人事是活的,时有不同。攻守胜败,重在人事。”

    一气说了这么多,李国英也有些口燥,天气又热,额头满是汗水,他便取出白帕擦拭了一下。因为前些日子才绞断辫子,这位大明朝的陕甘总督赫然还是个光头。

    众人只以为李国英已说完自己的意见,却见他擦拭了汗水后,却又说了句:“最重要的是,经营河南可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三桂和方献亭他们都是一愣:谁是螳螂,谁是黄雀?(未完待续。。)

第一千零八章 贼秀才先动手

    “王爷可曾想过,若不经营中原,江南太平军北进,王爷如何处之?如今王爷是兵强马壮,可那贼秀才同样也虎视北方,他有唐藩,王爷有燕藩,下官窃以为,如今这争天下的已无满清之事,只在王爷和那贼秀才。若王爷不经营河南,以何阻挡贼秀才,若河南落于贼秀才之手,满清如今之局面又何尝不是王爷日后之结局?。。。

    王爷大军北上,中原却空虚无比,若下官是贼秀才,必趁此举兵北进,一举拿下河南!届时有江淮可依,攻守皆可者便成了他贼秀才,而非王爷。再者若丢了河南,王爷大军和陕甘云贵亦会被切断,王爷空有北地却失根本,到头了恐怕是为那贼秀才驱虎吞狼了。”

    李国英说的明白,螳螂是谁,黄雀是谁,自是不难分辨。胡于宣和方献亭都是面色一变,一直以来他们考虑的都是比贼秀才抢先一步拿下北京,然后借助光复故都的声势和二十万精兵强将南下和贼秀才一决高下,却不曾考虑过贼秀才会不会如李国英所说,趁吴军渡过黄河大举北上之际,突然出兵河南。若真那样,天时地利就叫贼秀才占去了。

    吴三桂注意听着,但未做声。从前他听洪承畴的劝起兵反清,入川谋陕,却不以为他能很快就兵进中原,但形势变化之快,虚弱的满清和光复北京的巨大诱惑已让他再难以停止步伐。李国英献潼关后,他更多的考虑是一鼓作气拿下中原,打下北京,然后挟光复北京之势和北方的精兵南下,却不曾考虑贼秀才是不是会如他所愿,坐视他消灭满清拿下北京。

    李国英所言让吴三桂深深的认识到自己或许太乐观了,一心捕蝉的同时,却没注意身后还有一只黄雀在虎视于他。他从来没有轻视过贼秀才,他很清楚,一旦自己拿下北京,则和贼秀才的内战不可避免,毕竟皇帝只能有一个,不论他和贼秀才内心里到底有没有想过取明自代,二人之间总要决出一个胜者。也只有那个最终的胜者才能真正享受这么多年明清相争的果实。

    只是贼秀才真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满清未灭,就挑起内战,同室操戈么?!

    吴三桂不敢率先发起内战,因为他知道人心的可怕,他畏惧会担上第二个孙可望的恶名,他害怕天下人的刀诛笔伐,所以他忍住了图谋湖广的冲动,也严令不得和太平军发生冲突,只一心挥师北伐,将光复首功抢到手。只有那时,他吴三桂才能成为复明的第一功臣,他手中的朱由榔也才能真正成为法统上的皇帝第一人,而不是在南都登基的唐王。也只有到那时,他才能光明正大的讨伐窃居帝位的唐藩和不服朝廷号令的贼秀才,从而不必担心人心不在他吴三桂一边。

    但他吴三桂能忍,贼秀才也能忍吗?

    吴三桂的唿吸变得粗重起来,如果贼秀才真敢趁他和满清决生死时出兵中原,他可就腹背受敌了。只是他却从未想过,他能如此轻易的夺取潼关,挥师中原,不正是因为当了黄雀,得了贼秀才这只螳螂最大的好处么。贼秀才反过来想当回黄雀,他又凭什么不准。

    这时李国英俯身再拜道:“王爷,兵法上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最重要的还是人和二字。百姓拥戴,兵强食足,上下一心,就是人和。得此人和,虽处千里平原,可以兴邦;失此人和,虽有山河之固,可以亡国。如今王爷人马众多,开封指日可下,中原士绅又皆响应王爷,故王爷当着手经营河南以建立根本。河南局面关系今后用兵方略,经营河南,守住中原,则王爷才能不后顾之忧取北地,使贼秀才束手于江淮,此策,王爷不可不纳!”

    犹豫许久,吴三桂问李国英:“若本王欲经营河南为根本,当从何处着手?”

    李国英道:“以经营洛阳、南阳为先,以开封为中,东西合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