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9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土人。但无论怎么办,远征吕宋在眼下都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打赢这场战争,赶走西方人,控制东南亚海道,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赢取先机固然是好事,可这却非一年两年就能办到的,至少得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四十年才可以办到。

    太平军在东南亚占领的地方越多,需要的驻防兵力就越多。战果越大,战线也就越长,到时处处都要设堡派兵,处处都要防范经营,结局必然像一座突然拔地而起的高楼,却根基不稳,楼上也是到处开缝,四处漏风。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先解决国内恢复增加人口,从而可以在未来源源不断的向海外迁去新移民,用时间让海外真正成为中国之国土。

    种种考虑之下,周士相打消了远征吕宋的念头,这个念头听起来是不错,咬牙以自己的个人威望强行推行倒也可以一搏,但风险和代价太大。真要想做成这件事,至少也得解决了满清和吴三桂才能着手。

    周士相不知道自己还可以活多久,他今年已经32岁,这个时代的平均寿命却不到30岁。

    也许他可能几年之后和郑森一样年轻早逝,也许他会活到50岁,60岁,甚至80岁。但究竟能活多久,谁知道呢。就如在来到这个时代之前,他又何曾想过自己的将来会有这般时空奇遇。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管他去呢。

    人不能好高骛远,得脚踏实地。走一步看一步,踏踏实实的先将眼前这一步走好,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周士相选择先解决国内,再图谋海外,为此,他必须按住自己心头的怒火和冲动,可西班牙人对汉人的大屠杀却让他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不做点什么,他这心就好像空荡荡的,难受。

    但做点什么呢?

    周士相陷入沉思,郑袭和黄昭他们发现齐王突然不吭声,都有些困惑,不明白这位年轻的王爷在想什么。

    甘辉也无从猜测,郑军的一些文武甚至在想是不是藩主和黄昭的话让齐王不高兴了。

    “齐王,思明有个教士名叫李科罗,此人和吕宋的西班牙人总督有联系,若齐王欲为吕宋我国之人伸讨,可使此教士向西班牙人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我国之人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

    说话的是刘国轩。闻言,周士相心中一动,既然无法在军事层面上着手解决这件事,那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外交层面上对西班牙人施压了。但是真这样做了,事情会不会如万年间那次一样,西班牙人再次将怒火撒在华人身上,进行第四次大屠杀?

    外交是姿态,是向对方表明态度的一种宣示手段,可这手段却无法决定对方是否愿意听从。想让对方知道后果,感受到确实危胁,从而妥协,还在于军事力量的展示。展示出可以渡海而来,为死难华人伸讨的实力。

    远征吕宋不能,杀鸡儆猴却能。

    猴自然是西班牙人,鸡,当然是海峡对岸的荷兰人。

    前世的郑森在大败于南都之后都能攻下台湾,赶走荷兰人,我为何不能做到?

    就算没有杀鸡儆猴的意思,周士相也决心收复台湾,因为荷兰人实在是没能摸清楚中国内陆的实情,他们竟然愚蠢的和要快完蛋的满清签约订款。

    周士相不明白满清是怎么和荷兰人搭上线的,印象中的满清可不是这么擅于和“世界”打交道的对手。不过这样也好,满清也好,荷兰人也好,本就是他要解决的敌人。现在两个敌人勾搭在了一起,那正好收拾掉。

    周士相没有将出兵收复台湾的念头告诉郑袭等人,因为郑经还没有解决。他采纳了刘国轩的建议,派人去找那位叫李科罗的西方教士,通过他向西班牙人递交国书。同时,他命令军情司派人到吕宋去和当地的华人取得联络,侦察西班牙人的军事力量和驻地港口情况。必要时可以给吕宋等地的华人宗族首领以大明官职,并秘密输送火器给他们,以帮助东南亚各地的华人组建军事力量,使得他们在再次面临白人欺压屠杀时能有自保之力。

    除此之外,周士相则以定武帝的名义通靠东南亚的华人,大明朝廷从未将他们视为贱民,海外华人皆是大明子民,受大明朝廷保护,大明的科举同样对他们开放。这意味着,自即日起,凡海外华人都可以归国参加大明的科举,中举之后可以做大明的官。这个措施比任何一个手段都更有效,更加能让海外华人对大明生出赤子之心,也更能让他们在心中生出自己乃是大明子民,而不是海外贱民的心理。

    解决郑经,收复台湾之后,周士相虽不可能组成远征军讨伐吕宋,但却示意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方面,可以为海商提供军事护卫和武装力量。换言之,在朝廷无法向东南亚伸出手之前,大明的商人们却可以扮演先驱者的角色。

    《告郑经书》是由甘辉亲自渡海送到思明郑经手中的。

    (未完待续。。)

第一千五十九章 满纸荒唐言

    《告郑经书》不仅仅是督促郑经早日归降的宣言,更是简体字第一次出现在这个时代。它的全文都是以简体字书写,开创了中国文字的一个新史。之所以在如此重要的文书中大胆使用简体字,是周士相深思熟虑的结果,目的便是借此推行简体字。

    在广东时,周士相就在军中开展识字运动,各级安军使除了担任“政委”这个角色,同时也担任教书先生的角色。但是,“识字运动”的效果并不好,几年下来,全军也不过才培训了四五万掌握千字数量的军士。效率低下的原因一方面是太平军时刻都在征战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教习士兵;另一方面却是因为繁体字太过难学,士兵们对学习文字有相当大的抵触心理。用瞎子李的话说,宁可死后不认字,也不愿生前活受罪。

    繁体字确是难学,这一点周士相深有体会。和他前世所学的简体字相比,繁体字的笔画太多,难以熟记。如果是自蒙生起步便开始学习繁体字,随着年龄增长,倒也掌握容易。可军中开展的识字运动的主要对象都是已经成年的大字不识粗汉,让他们放下刀枪,一笔一划的去学繁体字,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笔画少的简体字无疑能让士兵们更能接受,从前需要十几二三十笔才能写完的一个字,现在不过廖廖数笔就能写出,仅就教学而言,肯定比繁体字有着很大的先进性。并且简化汉字并非周士相心血来潮首创,而是由来已久,自汉字出现之日起,朝代就不断尝试过简化字体,从甲骨文、金文变至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等。楷书到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之为“俗体字”。千年以来,汉字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很多时候简繁互补,现在的明朝文字中其实就有不少周士相熟知的简体字。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这个简化过程进一步加快,并且正式定型,从而提高识字率,普及教育。

    繁体字和简体字相比,观感肯定要强,但是不管怎么看,繁体字都好像是一个工具,一个被特定阶层掌握的工具。这个阶层周士相认为就是士绅阶层。字体越是繁琐,则就越不容易学。读书人自小开始学,肯定能够慢慢掌握,而普通人去学,则观如天书,大部分很难掌握。

    留守广东大学士、两广总督宋襄公曾按照周士相给出的简体字表办了一个学字班,挑了一百名大字不识的士兵分成两组,一组学习繁体字,一组学习简体字,最后的结果是学习繁体字的那一组能够合格的只有8人,而简体字那一组却有43人合格。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先生,同样的教学办法,结果却大大不同。

    宋襄公当时就断言周士相给的这份简体字表会让大明的千千万万人都能甩脱周所言的“文盲”身份,要是能将简体字正式推行全国,在各省各府各州县,各乡村办学普及,用不了多久,天下的百姓就通通都会成为“读书人”。

    会写字,会看书,在周士相的前世,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根本算不得一个事。那个时代,不识字才是笑话。而在这个时代,“知书达理”却是极少数人的特权,是很多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做成的事。

    朝廷的政令,官府的榜文,要让百姓们都知道,就必须让百姓都认字。要不然,大字不识的百姓仍只能被掌握“文字”的士绅玩弄于鼓掌之中。

    推行简体字,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关系大明王朝,关系汉人能不能长治久安,领先世界的大事,也是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