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9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常清在周士相暴怒之时,将这几份文书拿出来,显是提醒周士相江南教寺和教民并非都参与了作乱,内中还有不少忠义教民。

    周士相粗略翻了这几份文书,眉头微皱。照这几份文书上所禀,他要尽诛教民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教寺之祸非动霹雳手段不足以解决,今日容了一部,将来说不定又酿大患。

    思来想去,周士相让董常清记录几件安排,一是以朝廷名义表彰清觉寺,册立其寺为天下第一弥勒正教大寺,寺内经师俱由朝廷颁给“执照”,凡持“执照”者衣食住行皆由朝廷供奉,享受九品待遇,见官不拜。

    二、除清觉寺以外,江南各地所有教寺一律拆除。经师一律往清觉寺,由朝廷出面组织经师统一考试,考中者入清觉寺,发给授经“执照”。不中者于寺中集中学习,待考中后方可为经师。

    三、经师者,须在寺内修行。不得娶妻,不得还俗。违者,处斩。

    四、组织朝廷认可的经师及儒生修订解释经书内容,经师授业一律以朝廷编撰经文为准。

    五、鼓励教民修习经书入寺修行,凡入寺修行者除享受朝廷供给外,其家可免三成赋税。

    六、严禁在寺外授业传教,违者处斩。

    这六条安排董常清一一记录,若按此实施,则朝廷需给清觉寺和经师巨额财政补贴,凭空增添国库负担。故董常清对这六条并不认可。郭雄低头在那想了想,却道:“这六条若施行,初期我朝负担极大,但长久以后,这教民人数却会越来越少,由此相应负担也会越来越少。大帅这办法,末将觉得倒是像减丁。”

    周士相赞赏的看了眼郭雄,这位军部官说的不错,他鼓励教民进寺修行,抬高经师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为入寺修行教民减免其家赋税的根本目的就是变相的减少教民数量。

    信仰这个东西,除非将人杀绝了,否则永远不会缺少。任何宗教,也永远不会缺少信徒。既然不能杀绝,便要将他们控制住。和单纯的禁令杀头不同,利诱所起到的作用和效果会更大。

    给了经师地位,经了他们好处,自然就会让教民纷纷往寺中修行。进寺修行人数越多,在世人数便越少,这意味着教民的新生人口便会降低。没了人口,这宗教自然也就不是宗教了,至少,不会在世俗酿成大祸。

    册立清觉寺为第一正寺,其寺中经师为保住正寺地位,保住影响力,也会自动的排斥一切非法授经,换言之,得到官方承认的清觉寺将会是弥勒教传教的最大阻挠者。以儒释教这一点,早在国初就在做,现在重新提出来,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加强而矣。

    可以想见,未来,朝廷颁给的“执照”将是所有教民趋之若骛的目标,就像是读书人拼命考科举一样。有了“执照”,就有了好处。清觉寺也将成为教民心目中的圣地,教中的经师也将成为圣人。为了保住圣地和圣人的地位,经师们不可避免的就会成为朝廷的合作者。因为,他们的一切是朝廷给予。

    周士相格外强调,这六条,第三条才是教改的核心内容。一定要鼓励教民入寺修行,非入寺者不为经师,为经师者不得生子。违反了这一条,那就不是虔诚的信徒,是要下火狱的。

    “既然决意侍奉教宗,那就要全身心的投入,世俗的事断不能沾染一点。我们要尊重教民的信仰,所以我们要为他们创造最好的条件,让他们可以衣食无忧的在寺中修行。这,是本帅给教民的最大善政,也是本帅对弥勒教的最大善意。但如果有人不愿意侍奉教宗,不虔诚,那我们就要替教宗清理这些假信徒。。。。。。当然,如果教民不入寺,也不修行,不与教寺沾染,那就不为教民,提请教寺将他们除名,各地官府为其造册,视同汉人。”

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太后的娘家

    北。京,仍处于国丧期间。

    三阿哥玄烨在太和殿登基称帝,年号由太皇太后和辅政大臣们共同议定,是为“康熙”。

    虽然中原战事如火,可北。京大行皇帝出殡却按典制一点也未减少。这是满州入主汉人江山以来第一个在紫禁城死去的皇帝,为了安定人心,也为了向天下宣示大清的正统,太皇太后没有采纳辅臣大臣们简办丧事的提议,而是要求一定要隆重。

    哀诏发往全国,官员必须在本衙门守制在丧二十平日,不许回归私第,早晚哭临九天。百日国丧中,禁挂红、禁宴乐、禁喜庆,违者治罪。在京辅臣大臣和王公们都反对大办,因为大清的国库已经空虚到极点,如果大办,前线将士的温饱都不能保证了。可是太后执意而为,且有消息说太后的娘家科尔沁人有可能再次入关帮助大清,急需蒙古人帮助的满州王公大臣们便集体沉默了。

    大行皇帝的殡宫是在二月初移往景山寿皇殿的。头一天,就开始从东华门到景山陈设大驾卤簿。一般百姓凡有可能在这条路边寻到相识人家的,都想借地饱览一番。但内城居民尽是八旗人家,汉人能够攀识他们的极少,想要亲眼一睹这空前盛况,几乎没有可能。

    殡宫移往景山的第二天,中断了近两个月的朝会方重启。在太皇太后的牵拉下,康熙皇帝再次上宝座接受百官的朝拜。朝会的气氛很肃穆,也很沉重。这不单单是因为大行皇帝的离世,更多的是因为南边传来的一连串噩耗。

    浙江、福建沦陷的消息已经传到北。京,福州满城和杭州满州几无一人幸免的消息并没有在八旗当中引发半点波澜,似乎这是理所当然,也是注定会发生的事。

    当初,广州满城发生的一切让满州上下为之震动,人人咬牙切齿要为殉国的八旗将士复仇,没有人害怕,有的只是不敢相信。等到南都满城消息传来时,咬牙切齿的人没了,想要报仇的人也没了,不敢相信变成了不甘心,害怕也从心底油然而生。江北大战后,满州上下对再次渡过长江,已无一人抱有指望,甚至大行皇帝在时,反复考虑的也不是当年听到尼堪战死噩耗时想到的划江而治,而是在考虑是不是着手做退出关内的准备。

    江南一丢,浙江和福建二省便已如“飞地”一般,没有人认为达素和闽浙总督赵国祚能守住二省,二省的丢失只是迟早的问题。大行皇帝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不过他还是派员专门联络了荷兰红夷,以满足对方所有条件为代价,换取红夷能够帮助福建八旗稳定闽省,至少,也要能够将福建的八旗从海路撤出来。只是,红夷人还未有所动作,大行皇帝便被天花夺去了性命,达素也和福州满城的八旗将士、妇孺们一起化成了白骨。

    太皇太后念叨了几句达素,传下了懿旨要厚恤达素家人,也要厚恤杭州和福州满州将士的家眷。可北。京城哪还有这二省满城八旗将士的家眷在。当初,他们可是举家南迁的。

    浙江、福建,注定会丢失的地盘,人人都知道的结局,消息传来是会让人难过,但却不会让人紧张。真正让满州王公大臣们寝食难安的是中原的战事。

    开封传来的消息很坏,河南巡抚贾汉复奏称明军忠贞营十数万人在大寇李来亨的率领下突然从归德北上,严重威胁了熬拜大军的侧翼,导致鳌拜不得不将部署在开郑一带的清军往后方收缩,原先收复的失地顿时再次丢失。吴三桂的关宁叛军也趁机向开封挺进,数路大军有合围开封之势。

    前有叛军,后有明军,鳌拜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他急需朝廷援军,可朝廷现在除了屯拜手里控卫京城安危的两万兵马,哪还有什么兵马。因为大行皇帝驾崩,新君即位,负责汉军和绿营抬旗整编的康亲王杰书也不得不放下了手头的事项,这导致原本计划两个月内重新补充完毕的满州两白旗现在才补了四个牛录,而原计划则是要补充58个牛录。

    鳌拜若败,北。京必丢,大清必亡。

    大清若亡,满州必被灭族。

    不管是辅臣王公大臣,还是之前曾经联合起来想逼大行皇帝退位的太宗诸子们,在这一刻不约而同的团结了起来。他们渴望援军,而现在唯一有可能的援军无疑就是太皇太后的娘家科尔沁,这让太皇太后在朝中的份量大增。

    朝会并没有讨论出什么,因为太皇太后对于科尔沁诸王何时能入关并没有确切答复。或许,太皇太后也意识到,在扬州时,自己儿子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伤透了蒙古人的心。哪怕科尔沁是她的娘家,对入关和重新崛起的明朝为敌,也是抱有疑虑的。江北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