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9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辄用满蒙话叫骂他们。高高在上,真是不可一世的很。

    只是,除了唐三水和他的亲信外,外人并不知道,这支满蒙骑兵的真实统领并非是蒙古人那木图,而是汉人吴重山,这人原先是太平军第三镇的一个安军中使。而这支满蒙骑兵,也并非是什么从江南和江北逃出来的满蒙散兵组成,而是清一色的太平军。除了六百多“货真价实”的满蒙鞑子,余下的都是汉人。

    吴重山自从在江北受了重伤以后,就留下了后遗症,一到阴雨天,伤口那里就会疼的厉害。今日,外面便下了小雨,所以吴重山从早上起,就一直独自呆在帐中。他不想让外面的士兵看到他这个主将满脸痛苦的神情。

    轻轻咬牙,使劲捏了捏胸口的旧伤处,吴重山端起一碗药汤准备喝下去,外面响起熟悉的声音。

    “吴安使!”

    虽然吴重山已经升任指挥使,但那木图依旧喜欢用从前的称呼。吴重山对此也不见怪,反而觉得亲近。当日,要不是那木图他们抢救及时,或许,他吴重山已经成了地底下的一具尸骨。

    “坐吧,喝碗水。”

    吴重山放下药碗,顺手将桌上那根假辫子扔到一边。

    那木图没有喝水,而是急着说道:“唐三水那边传话来,说是一个时辰后全军便向归德出发,要咱们继续走在前面。”

    吴重山“噢”了一声,轻声道:“唐提督不打算再观望下去了?我还以为他要往后面缩呢。”

    那木图嘿嘿一笑:“他不去也不行啊,大帅那里饶不过他。”

    “那就准备出发吧。”吴重山说着起身,将扔到一边的假辫子又接到脑后,突然问了那木图一件事。

    “你说,吴三桂的关宁军和清军哪个强?”

    “说不准。”那木图还真不好回答。

    吴重山笑道:“你和关宁军打过,怎么说不准了。”

    “是打过,不过那是吴军没有防备,所以也算不得正面较量。”

    吴重山点了点头,没有再问。那木图却不解道:“吴安使,你问这个干什么?”

    “大帅说过,咱们迟早要和吴三桂对上手,所以咱们得多了解对方,要不然真对上时,可是要吃亏的。”

    “消灭了满鞑,咱们肯定要和吴三桂这个狗贼干上,不过现在咱们和吴三桂的敌人都是满鞑子,倒不用担心马上就和他关宁军对上。”那木图道。

    “这倒也是。”

    吴重山轻笑一声,胸口突然剧痛,眉头不由皱起。那木图见了,忙关心道:“怎么,伤口又发了?要不要让郎中过来?”

    “我没事,老毛病了。区区疼痛算什么,比起这个,能活下来已经是老天爷开恩,对得起我了。”吴重山示意自己没事,让那木图不必紧张。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保卫开封

    江南右军继续向归德进军后,唐三水一直盼着李来亨改变主意来挡他,可直到归德城下,也没见李来亨派兵来,甚至连个探马都不曾见到。无奈之下,唐三水也只能以“救星”的形象进入归德城。

    江南右军的到来,让归德知府赵诚信欢喜的就差喜极而泣了。他亲自带着城中士绅出城迎接唐三水,喊出“提督大人”时,险些就当场落泪。

    赵诚信是真的感激唐三水,感谢江南右军,他发自肺腑的希望江南右提督大人能够长命百命,希望江南右全军将士都能升官发财。在此之前,他提心吊胆了七个多月,整个人足足瘦了一圈,原先宽大的官服都改小了两号。

    提起这七个多月,赵诚信当真是一肚子委屈。

    自打去年忠贞营进入豫东地区后,赵诚信做为归德知府,便向开封的河南巡抚贾汉复告急求援。在等待援军的同时,他严令各县驻防绿营立即退入府城,一切不能带走的物资全部焚毁,以求达到坚壁清野,迫使忠贞营退出归德的目的。只是,从豫南过来的忠贞营进入归德之后,却没有如赵诚信所愿退走,或转向他方,反而在归德境内打转,不时还向归德府城发起进攻。

    赵诚信不知道,他视为大敌的忠贞营“大寇”们不是不想离开归德,而是实在没地方可去。归德绿营虽然焚毁了各县储粮,但他们时间有限,还没法将乡下也一扫而空。归德一府,在河南各府中还算好的,虽然人口和钱粮不及开封、郑州、洛阳等大府,可比南阳、汝宁等地却是强得多。因此忠贞营在城池以外,还是勉强能够找到一些粮食。当然,这些粮食的背后自然是归德乡民的血泪史了。古往今来,这些乡民的血泪,从来不会被记入史书,无论对他们施暴的是哪一方。

    大寇们不走,赵诚信也只能盼着贾巡抚能发兵来援助归德了。他日日夜夜盼着援军,可是盼了半年,却也没等到一支兵马前来。城中的粮食倒是不缺,归德毕竟是府城,又早早有了准备,就是再守上个一年半载,城中军民也能撑住。可孤城困守的滋味实在不是人受的,盼星星盼月亮却看不到一点希望,就是再坚强的人也总会有颓丧的时候。

    赵诚信没有埋怨巡抚贾汉复遗忘了归德,也不敢怪钦差大人鳌拜抛弃了归德军民,他也是明事理的人,知道十座归德城也及不上一座开封府。大清想要守住中原,就绝不能放弃开封。围绕开封一带的大战,关系也不仅仅是中原的得失,而是北方的归属,是大清的存亡。

    归德,从一开始就是弃子。这一点,赵诚信比任何人都清楚,可是中原的得失,大清的存亡跟他有什么关系,他只想保住性命而矣。说气节,赵诚信身上没有多少,要不然当年他也不会先降闯再降清。可是再怕死,赵诚信也不敢降明了,因为他的家眷都在北。京,他若是降了,一家老小就会没命。他不能为了自己一人的性命,就害死自己的儿孙吧。

    从前,清朝有“不死于贼便死于法”的酷令,在这条酷令的震摄之下,各地守城官员都能做到视死如归,甚至于与城同殉。然而,自从太平军崛起岭南,一直挥军打到江南后,这酷令已经没有多少官员再当一回事了,甚至清廷自个也不敢再因为弃地而斩杀守城官员。反而对投降了明朝的官员们暗中许诺,只要重新归降便计往不咎,可是在清廷已经势弱,眼看着就要朝不保夕的情况下,那些投降了明朝的官员们还没有人蠢得再倒回去。如已经归降明朝的原湖广总督张长庚、江宁巡抚蒋国柱等人,都曾经得到过清廷的保证,可他们却不约而同的将清廷的秘信交了上去,并且将送信的细作抓进了大牢。

    识时务者为俊杰,从来不是一句讥讽,而是真理。大势已然在明不在清,这时候,俊杰自应要识时务。

    在当前这个形势,如果继续实施酷法,因为弃地而杀守城官员,所起的效果只能是相反。至少,这些弃地的官员没有投降明朝,比起那些明军还没到就易帜的官员好得太多。所以杀了这些弃地官员,只会让人心更加心寒,对大清更加失望。不能以酷法震摄,清廷便只能采取其它的办法来保证下面的官员不会大规模投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年腊月的时候,老臣宁完我向顺治上了个折子,提出今后凡出任知府、同知以上官员者,必须将其家眷迁至京城,以此为人质,从而能让那些守城官员们有顾虑,进而能够坚守于城。这个主意相比酷法要委婉得多,且更有效果,毕竟人有亲情,没有人愿意因为自己而害死亲人的。

    顺治果断的采纳了宁完我的主意,叫吏部具体商办。结果,赵诚信很不幸的成了这个新令的第一个受害者,原本在山西老家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连同儿媳、孙子都被迁到了京城。美其名曰是要解官员后顾之忧,但谁不知道那就是人质。

    之所以只要知府、同知以上官员留家眷在京为质,而不是连县令这一级也要留质,倒不是顺治对于那数以百计的汉人知县十分信任,而是因为北。京养活不了太多人。几百个县令背后就是几万乃至十数万以上的庞大家眷,这个数字比在京的满州人口都多,北。京连满州人的旗饷都快发不下去了,又哪里负担得起这额外多出来的十几万人。故而,县令这一级被排除在外,只以同知为界。同知以上官员毕竟人数少,他们的家眷不过一两万人,想办法总能安置得下。

    没有气节可言的赵诚信就这么因为一家老小的性命,在归德这座孤城做起了大清的忠臣。也算他命好,忠贞营缺少攻坚力量,打不下归德,这才放着这根钉子不拔。换作是更南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