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居一品-第15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精心准备了一冬,对部下健儿进行了严酷的冬训,最后精选出了五千健儿,每一个都是弓马娴熟,兵甲精良的虎狼之士,遇上蒙古骑兵,马术马战上一对一都丝毫不落下风,结阵而战上更是大有优势。何况还都装备有骑战神器三眼统。就凭这五千铁骑,他连俺答的王庭也敢闯一闯!

    这也是李成粱第一次独当一面,得以按照自己的战术思想,单独指挥一支劲旅,终于可以尽情挥洒超人的军事才华了。但在茫茫草原上,没有任何后援,数倍于己的蒙古骑兵随时可能杀出,想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多么的困难啊!

    其实在最初,李成梁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基本是寻敌决斗,长途奔袭。打的是遭遇战、突袭战,勇则勇矣,实在是险到了极点。也许是天赐名将,战争要催生这样的一代名将,便不会让他湮灭在自己的处女作里,而是送了他一个大胜利一渡过黄河之后,一路上横冲直撞,竟让他在后套的腹地,撞上了得到明军入寇的消息、匆忙转移的蒙古人大部队……,为了掩护数万老弱妇孺撤退,蒙军不得不硬着头皮迎战,结果被李成粱一阵火钝骑射,打乱了阵脚,然后凶狠的挥军杀入,杀了个三进三出,把两倍于己的蒙军冲得落huā流水,四散逃去。

    此役斩首一千余级,极大鼓舞了明军的士气,也把蒙古人积蓄一冬,好歹攒起来的一点斗志彻底掐灭,打得蒙古人毫无招架之力,直到回土默川过冬的黄台吉和布彦台吉前来救援,才得以缓过劲儿来。

    蒙古人集结重兵,发誓要歼灭这支越境骑兵。然而这时李成粱已经彻底习惯了草原作战,并对后套草原的地形地貌也了若指掌,在随后的战斗中,他用兵灵活、随机应变、避实就虚、出其不意,在〖运〗动中屡出重拳,闪击制胜,打得蒙古人晕头转向,苦不堪言……“……

    这场春季攻势的**部分,出现在最后阶段。李成粱率领部下在六天中长驱直入,转战三百里,在避开了黄台吉和布彦台吉的正面防御后,连连攻破躲在乌拉特的五个部落。然后悄悄沿阴山东麓杀了个回马枪,直挑黄台吉的中军大营。

    虽然在得知后方被袭的消息后,蒙古人派出大半人马回援,但仍有一万五千余骑留守,以遏李成粱的归路。

    此役是双方真正的血与火的较量,生与死的拼杀。

    李成粱率领不到五千骑兵,来回奔袭近千里,与以逸待劳的黄台吉、布彦台吉主力接战,这是一场真正的正面战、攻坚战。此战李成粱部毫无取巧之机,相反以少打多、以疲打逸,战斗打得异常残酷。

    但李成粱顶住了对手的凶猛气焰,身先士卒,血战到底,带领全军前赴后继、奋勇拼杀,竟然直捣蒙古中军,杀得两个台吉不得不仓惶后撤。见到主帅撤退,蒙军乱了套,明军趁势掩杀一气,扬长而去,蒙军竟然不敢追击。

    此役,明军以四千五对一万五,杀敌三千,自损不到一千……

    三月中旬,李成粱带着疲惫且损失过大的部下回到了套内,受到最隆重的欢迎“……,从二月底过河,到三月中旬回到套内,短短不到一月的时间,明军七战七捷,斩首近六千级,捣毁蒙古人营地十七个,抢夺烧毁的物资更是不计其数…………让其他明军将领难以置信的是,李成粱的部队,竟然不需要后方辘重补给,完全因粮于敌,打到哪里就吃到哪里。攻下了蒙古人的营地,缴获的粮食就地补充,吃不了的就全销毁,消耗他们宝贵的粮食储备。

    最为可贵的是,经此一役,明军骑兵再也不怕远离后方,在草原上与蒙古人决战了,哪怕是以少打多,他们也有信心凭着手中的三眼统,杀出一条血路来。

    汉民族多年不见的血性和勇武,在这个春日的草集上,又重现天日了。!~!

第八五四章 钟金(中)

    第八五四章钟金(中)

    夜已深,位于大明东胜城南五十里处的一片营地,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火光。

    那是一丛丛篝火在熊熊燃烧着,虽然已经是三月中旬,但草原的夜晚依然寒冷浸人。在这沉沉的黑夜里,只有这篝火,和女人的身体是暖的……草原的男人靠这两样驱走身上的阴冷和黑暗,却无法驱走盘踞心里的恐惧。

    李成梁在后套连战连捷,横冲直撞的消息,总会通过驻守在烽火台中明军,第一时间传到他们耳中……今天李将军杀了多少多少人,明天李将军捣了几个营寨,后天李将军又把蒙古人赶出多远,生活中总是充斥这样糟糕的消息,也难怪蒙古男人们无法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了。

    毋庸讳言,虽然出于无奈,这些蒙古人归降了明军,但他们的心,还是向着河北岸的同胞的;哪怕是明军无比强势的今天,他们也依然相信,汉人在河套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俺答早晚会率大军前来收复失地,到时候自己还是要回归的。

    诺颜达拉的二儿子哲赫,就是这种想法最坚定的支持者,他无时无刻不梦想着对汉人反攻倒算,甚至设计了一整套方案,并暗中反复推演,随时准备拿下监视自己的明军烽火台。

    哲赫的哥哥别赫,虽然也对汉人保持着警惕,但没有弟弟那么冲动。他听说汉人有句俗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汉人和蒙人的对峙也是如此。现在的明军将星璀璨、装备精良、上下一心、士气高涨;反观蒙人,俺答之后,便再也没有英雄出现,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分裂和衰落了,至少十几几十年内,双方的实力此消彼长已成定局。

    不过他并不担心,蒙古人会因此而消灭。双方对峙几百年了,这样的此消彼长多少回,也没见谁能消灭了谁。广阔的草原和大漠,为游牧民族提供了无尽的战略纵深,使他们在最弱势的时候,也可远遁大漠,躲过明军的进剿。相信汉人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才会在武力清剿的同时,尽力的招抚蒙古各部归顺……

    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种局面下,无意义的反抗只能带来更大的损失和痛苦;暂时顺从的活下去,等待风水再一次转回草原才是正办。

    更让别赫担忧的,反而是父亲带回来的那些黄教僧人。父亲说他们是大元国师八思巴大师的传人,是封了八思巴转世传人的谕旨,前来解救薛禅汗的后人的。但是就在这些陌生的僧人,来到营地的第二天,部落的萨满博吉就发出了预言,他说这些僧人不是八思巴的后人,而是一些邪恶的魔鬼,会给整个部落带来危险。这危险就像天上的乌云,笼罩住大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再也看不到晴朗的天空,他们会盲信这个僧人,僧人带有魔咒,控制住他们的大脑,最终把他们献祭给魔王。

    听了萨满的话,鄂尔多斯部的人们确实感到了恐慌,他们一直都很听从萨满的话,这次也不例外。不少人去找诺颜达拉,希望他能驱逐这些僧人,诺颜达拉却告诉他们,是这些喇嘛用佛法感化了汉人,使他们放下了屠刀,饶过鄂尔多斯部男女的性命。又是这些喇嘛召集了驼队,给部落运来了药品物资。蒙古人有恩必报,就算不接受对方的好意,也不能在他们没有表现出邪恶本质之前,主动驱逐他们。

    诺颜达拉的话,虽然被他的兄弟们当做耳旁风。但他作为头人,曾用自己为人质,换取了本部几万老幼的性命;又在部落马尽粮绝、山穷水尽之时,带着粮食和药品回来,把族人从灭亡的边缘拉回,所以在济农本部里,他的话还是一言九鼎的。何况他也说得在理……

    于是那些红衣黄帽的僧人留了下来,他们满不在乎蒙民戒备的目光,态度和善的与蒙民们交谈聊天,为他们诊病医治……当时,因为长时间营养不良,忍饥受冻,诺颜达拉的族人们大都患了疾病,部落里的萨满一筹莫展,就认为是长生天的惩罚,动用了血祭的,甚至杀死了几个族人,以祈求天神的宽恕,却仍然无济于事。

    但在那些僧人们的医治下,每天都有很多病人痊愈。到了春天时,绝大多数人都康复了,部落里重新恢复了生机,人们对这些僧人的感激之情可想而知。而且更可贵的是,僧人们看病是不收取报酬的,他们说治病救人是为自己修来生,唯恐救得人不多,哪还能再索取钱财?这与萨满们索取高额报酬,才肯为民众医治,还经常把人治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一件事情,使僧人们彻底赢得了蒙民的爱戴。因为萨满教相信,人死后仍生活在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