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居一品-第16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自己,他并不担心,无论是与宰辅之间的深情厚谊,还是短短六年里的丰功伟绩,都足以让他哀荣备至,笑对列祖列宗了。

    他唯一担心的,就是东宫尚幼,宰辅彪悍,难免主少国疑、甚至太阿倒持……佛家说,昨日种因、今日得果,此话一点不假,他平素懈怠懒惰,将国事全权交付给几位大学士。而几位才干卓绝的大学士”也以优异的政绩回报了他。只是这个过程,不可避免的伴随着权柄的转移。自己在时”国有长君,大臣们尚且百无禁忌,随心所yù”要是十岁的友子继了位,恐怕会被老臣们欺负死……

    隆庆最担心的”就是他最敬爱的老师高拱,虽然从来不说,但他很清楚”自己的老师现在已是权柄滔天、飞扬跋扈,将来到了太子继位,他又有了顾命老臣的身份,如果不加制衡的话,恐怕既非大明之福”也不是太子之福,更会给高师傅自己,带来无边的祸事。

    在宫外制衡高拱的人选,就是沈默。隆庆曾担心沈默的军功,和他在军队的影响力,但是前几日的案子让他彻底放下心来……这个大明朝,没有任何文臣有能力造反”曾经煊赫的军功,非但无法成为其稳固权柄的助力,反而会对他造成诸多困扰,必须保持小心谨慎,才能不给那些带着有sè眼镜的批评者以机会。

    在沈默之外,还有杨博,这位老大人才望俱隆,但跟沈默的问题一样,为军功所困扰,而且因为其晋党首领的身份,这种困扰甚至远超沈默。不过这位从严世蕃时代就叱咤风云的老怪物,修炼到现在”不管风多高浪多急,都能稳坐钓鱼台。

    正走出于这种考虑,他准备让杨博来当吏部尚书,减轻一下高师傅的权柄”使高沈杨三人形成一个互相牵制的铁三角,再加上有个深不可测的张居正在一旁”足以保证朝中不会出现一言堂了。为了压制对方,所有人都得巴结皇帝,这样,皇帝在外廷的权威就有了保证。

    而在宫内,他同样需要做好安排……,在皇帝成年之前,太后作为其监护人”代行天子的权力,其重要xìng不言而喻。@。

第八七三章 隆庆皇帝(下)

    太子才十笋,再伶俐懂事,也只是个孩子。隆庆对宫内的凶险刻骨铭心,知道没有了有力的呵护.十岁的孩子会面临各种死法,总之,只要有人想让他死.他就一定活不了

    隆庆能安心托付的,只有太子的两个母亲,明日母陈皇后和生母李贵妃。而在这两人之中,他更安心的其实还是李贵妃明日母虽然大过生母,但那究竟�结果不是陈皇后身上失落下来的肉,尽管陈氏膝下无子.只能把太子当作亲子,但隆庆担忧的是,真到了紧要关头,她有没有拼命护犊子的决心?究竟�结果对陈皇后、日后的陈太后来,归正不是自己的儿子,换一个宗室之子来做皇帝,又不会影响她得地位,也不是不成接受的虽然这样的可能微乎其微.但皇家本就是世上最匪夷所思之处,什么事都有可能产生,为了儿子着想、为了祖宗的江山,他不克不及冒这个险。

    只有李贵妃,这个自己所有儿子的母亲,她才会不吝一切价格,呵护自己儿子的平安、维护自己儿子的地位,因为母凭子贵、一损俱损。其实隆庆很欣赏这个富有心计的女人,他认为自己有些弱了,正需要这样一个女子来弥补一下,震慑后宫。所以对李贵妃的所作所为,他一直都视若无睹.直到这女人变本加厉来挑战自己的底线,从乾清宫把自己辛爱的女子弄出去杀失落。才让隆庆皇帝感到震怒,知道一味纵容只能害了她,必须要给她一个深刻的教刮了。

    是的.隆庆至今也没想着把李贵妃怎么样.他究竟�结果是他最爱过的女人,是他两个儿子的�...隆庆自幼饱尝有父等于无父、有母仿若无母的悲惨生活,他又怎会忍心,让自己的儿子再重蹈覆辙呢?

    至于李贵妃的狠毒,他倒不担忧,虎毒还不食子呢,何况这女人的地位,全靠她的儿子支撑,所以隆庆只是想冷落她一段时间,让她知道自己是谁.日后行事能收敛一点;仅此罢了。

    可惜人总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心理龌龊的人.想他人也一样龌龊,所以在李贵妃看来,隆庆的缄默,只是爆发的前奏,她压根没想过,皇帝会重重提起、轻轻放下,才听了冯保的鼓动,就决定孤注一掷了

    至于冯保,隆庆起先是筹算收拾失落的,这根本没有任何难度.只要皇帝一句话,只手遮天的大太监.就能连渣都不剩了。然而健康状况的恶化,让隆庆没有这么做,因为他身边的太监大都愚不成及,只有这个冯保,能镇得住排场,使司礼监与外廷抗衡

    昔时宣德皇帝为什么要设内书堂教太监书?因为他需要辅佐来对大臣。在民间戏曲和老苍生的印象中,只要一提到太监,就会和无恶不作、带坏皇帝的坏蛋联系起来,而和太监作斗争大臣们,却个个正义凛然,为了国家朝廷、黎民苍生抛头颅、洒热血,百世流芳,人人敬仰。

    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的,固然,太监大多不太正常,心理阴暗、贪婪无但根来源根基因,还是笔杆子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文人是掌握话语权的,而大臣们则是文人中的杰出代表,所以在舆论的引导下,大臣们流芳千古,太监们遗臭万年,这没什么好稀奇的。

    然而在皇帝看来,大臣们是可怕的,远远不如太监来的可爱。因为;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决定了皇帝必须接受文官集团的分权制衡,这对皇帝来,实在不是什么令人开心的事�....在老苍生的印象中,皇帝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没有人能够管得了。

    可事实上,本朝的皇帝其实不容易当,那些文官们就像一群苍蝇,不单要向提意见,甚至有时候还会挖苦,讽刺,还欠好把他怎么样。不可是国家大事,他们甚至还管皇帝的私事,皇帝想修个房子,他们花钱,想出去玩,他们劳民,甚至有些过分的家伙,连皇帝做得事都管,还振振有词道.天子无私事,为了江山社稷巴拉巴拉巴�..”十分的欠揍。

    并且皇帝还不克不及发脾气,那些士大夫们都看着呢,必须接受他们的意见,态度还要好。如果忍不住骂了他们;甚至进行惩罚。那麻烦就来了,事理总是在大臣一边.史书上会记载他们勇于进谏,能够流芳百世;而皇帝则很不幸的背上了不纳谏的恶名,这种事儿干多了,就被归到昏君的步队里去了,

    那些大臣们心里清楚着呢,所以干这些事的时候往往是前升后继,恨不得发火、治罪,打屁股呢!

    唉,到底谁是老板,谁是打工仔?但没有体例,国家这么大,就算是朱元璋那种每天只睡三个时的精力超人,也不成能一个人管起来,他必须要将一部分权力交出去,而一旦将权力分给他人,自己就有被制约的危险,这就是所谓的.分权制衡,。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斗殴,参赛双方是皇帝和大臣。对太祖、成祖那种猛人,一个人就能单挑群臣,还打得他们生活不克不及自理,自然没人敢无事生非.故意找事儿,能得个耳根清净。但到了仁宗宣宗时期,几十年的天下承平,使文官集团茁壮成长,强大无比,而作为富三代、富四代的仁宗、宣宗皇帝,则不成避免的呈现了战斗力退化,经常被大臣群殴得鼻青脸肿仁宗皇帝心地善良,却因为事被骂得气急废弛,宣宗行为规矩,更是史上有数的模范皇帝,却只因为斗蛐蛐,就被大臣们刻薄的骂为.蟋蟀天子”寻常老苍生还能有点个人快乐喜爱呢.堂堂皇帝玩个蛐蛐却要被批判,这还有天理吗?

    大臣们为什么要没事儿找事儿驳诘皇帝?难道真得只是为了沽取直名?其实不是,大臣们要把皇帝压住了.这样才

    能随心所欲的干自只想干的事灿治国也好.谋私也罢.总之是不要让皇帝拆台就是

    事实上,朝政早就控制在那些,看起来无比正直的大臣的手中,他们有学识,有谋略,有处事能力.并且通过同门、同年、同事勾结成了同党.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尤其是在内阁获得了票拟权之后,皇帝那所谓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文官集团的眼中也算不得什么。到了宣宗时候,皇帝一个人就要支撑不住了。这样下去,他将被大臣们任意左右

    宣宗皇帝感觉快要支撑不住,必须要找辅佐了,很自然的他便想到了太监。虽然在大臣们眼里,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