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居一品-第17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收拾起来。大明朝〖言〗论空前〖自〗由,各种奇谈怪论涌现而出。这些年来,南方一些文会社团,开始大肆宣扬一种“非君思想”这些人集结成会,把皇帝说成是万恶之源将一切社会悲剧,都推到皇帝身上,并卖力鼓吹什么“虚君实臣”的政治架构。因为从正德皇帝以来,三任皇帝都没有很好的履行过自己的职责,便给了这种说法滋生的土壤。尤其是在不服王化久矣的南方这种说法甚嚣尘上,竟然很有市场。

    但在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北方,这种说法就成了大逆不道。这些年来,张四维黑暗联合了一些坚决拥护皇权的官员,这些人有二三品的部堂督抚,有新近的御史言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十分可观。他们组成了诗社,以文会的名义聚在一起强调皇权的神圣不成侵犯,声讨“非君思想,并将矛头直指当朝首辅,认为这种说法的泛滥,离不开沈默的纵容,甚至说是他为了效仿王莽所做的准备。他们商量着如何帮忙皇帝恢复权柄,拨乱归正,只是因为皇帝太小,一应奏章都是沈默批复,他们才连结隐忍,期待时机至今。

    想到这些,张四维的心变得强大无比,他迟疑满志,相信自己虽然弱小,但一定可以取胜。因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口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虽然打着一箭双雕的算盘,但张四维还是得谨慎从事,写奏章之前,他先到沈默那里,把皇帝召见的事橡交代一番。

    果然,沈默说不出阻止的话,只能让他遵命即是。

    于是第二天。邸报上便登出了张四维请求夺情起复张居正的奏疏,疏中,张四维说大明一日不成无张居正,说夺情是舍一人之si情,造福于天下的圣贤之道,请皇帝千万要留下张居正。让人鸡皮疙瘩失落了一地,若不是白纸黑字署着名,怎么也不会把这样的马屁文章,和素来声望上佳的张四维联系到一起。

    但另一方面,向来貌似粗犷,实则油滑的吏部尚书王崇古,这次却不知为何,突然坚持起原则来了。不肯依照皇帝的授意,出面挽留张居正,他回复皇帝说:,“张阁老是两代帝师,顾命老臣,回乡奔丧应给予特殊膏泽,但这是礼部的事,与吏部何干?”揣着明白装糊涂,显然是不支持夺情的。

    张居正处在舆论中心,如果连结缄默的话,就显得太lu骨了。他只好接连上疏,暗示要回乡守制。他的乞恩守制疏,在最新一期的邸报上全文刊登。这是一篇长文,虽然孝子之情哀溢于纸,但请求守制的语气其实不十分坚决。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张居正迫于否决派的压力而作出的敷衍……张居正不但没有把话说死,反倒用了大量的篇幅回忆和小皇帝的点点滴滴,并说什么:“臣闻受很是之恩者,宜有很是之报。夫很是者,很是理所能拘也。,然后又说自己哪怕粉身碎骨也不得酬报皇恩于万一,“又何暇顾旁人之非议,徇匹夫之小节,而拘拘于常理之内乎”这等于就是在暗示皇上,我可以为你做超出常规的事。可是张居正一个“奔情”的字眼都没提,观其奏章大意,还是要求父(母)丧的。

    所以他自认为舆论也不得把自己怎么样。

    这对君臣演起了三留三让的俗套戏,觉着于祖制、于舆论,都可以有了交代,下面就该顺理成章的夺情了。

    可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幻术,怎能瞒得过人?于是官员们愤怒了,不安了。他们愤怒和不安的根源,其实不是事件自己,而是中旨!昔时壬申政变时,正是六科喊出“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诏,的口号用封驳权打回了宫中的乱命。

    现在六年过去了,宫中又开始连连绕过内阁下达中旨!并且是比六年前危害更大的乱命!六年前那次,只是关系到一个首辅的去留,这次,却是关系到王朝的统治根基!

    本朝以孝治天下,不守制就是不孝,不孝子非忠臣,就是不忠不孝之人。无论是皇帝还是宰相,要求臣民做到一自己就得先做到十,才能算是以身作则,垂范天下。现在做皇帝的,要失落臂纲常强留,做臣子的,更是为了权位恋栈不去。如果这件事真成了,那天下人还有谁遵守孝道?连孝道都不遵守的人又怎么会遵守臣道?那样人城市酿成乱臣贼子,只要有点实力的,就想当皇帝,肯定要天下大乱的。

    这就是士大夫的强悍逻辑!

    位于灯市口大街的博伦楼,空间轩敝、装修典雅并且价格在高档酒楼里也不算高,因此成为年轻官员聚会的首选。

    这日下朝以后,那些个早就约好了官员们,便在各自衙门换了燕服,然后乘小轿往博伦楼汇集。这些人大都是万历后的进士,年纪也在三十岁左右正好是商业繁华、风气开化、社会变草、思想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同时,他们又亲历了东南倭乱,又经过收复河套这一壮我人心的伟大胜利因此心中匡时济世的心念,和舍我其谁的气魄是前辈的官员所不具有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批生在嘉靖三十五年以后的年青人,虽然历经三朝,却只见到一个整天躲在宫里修道的老皇帝,一个整天躲在宫里采mi的中皇帝,和一个整天躲在宫里念书的小皇帝。所以在他们心里,皇帝就该是躲在宫里享福,把天下交给大臣治理的样子。因此对皇帝这次的“越界行为”这批年轻官员显得尤为反感,更认为自己有义务纠正皇帝的毛病,一致君尧舜。他们这次聚会,正是为这个目的而举行。

    这会儿,包厢里已经坐满了官员,他们分成好几群,就近颁发着看法,但显然还没有正式开始。看正位上空着两把椅子,似乎是在等两个重要人物。

    没有让他们久等,店伙计便领着两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进来。一看到他们,屋里的人都起身,纷繁抱拳笑道:,“梦白、尔瞻,你俩可来晚了。”

    这叫梦白和尔瞻的,论年纪比在座众人都小,却似乎是众人之首。

    他俩相视一笑,那个矮一些、面容白净的“尔瞻,笑道:,“我俩可不是故意来晚的,我们从衙门出来,拐到南石斋去了。”

    “南石斋?”众人兴趣大增道:,“可是有井么大作见报?”

    身材高大的“梦白,笑道:,“正是,尔瞻兄写了篇文章,明天就要在报纸上颁发了,他拉着我去南石斋,先要了人家几份,让大家先睹为快。”说着便从袖中掏出一摞散着墨香报纸,散发给众人阅看。

    报纸这玩意儿,在南方问世十年后,终于在万历初年,传到了京城。然而南北文化的巨大不合,商业活动的繁华水平,市民识字率的不同,都使在南方红红火火的报纸,在北方却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基本上只在北京、太原、济南等几个大城丰有流传,刊行量大都很小。

    不过所谓“1小只是相对南方的“大,来说的,事实上除四书五经这样的教科书,它已经跨越任何一种出版物的普及水平了。尤其是士大夫云集的北京城中,足有五种报纸在刊行。南石斋印社发刊行的“时事报”是五种报纸中刊行量最小的,但对士大夫的影响力却是最大的,因为它刊载的是各种时事评论和政论,有“1卜邸报,之称。却由于其非官方的立场,而更加辛辣火爆。

    尔瞻和梦白,正是一对写政论的高手,他们的文章在小邸报上颁发,思想激进又不乏深刻,深得年轻官员的拥戴,这才年纪轻轻,就俨然成了新锐派的代表。

    现在两人散给众人看的报纸上,便有那“尔瞻兄,部元标,所作的“乞恩守制疏,,一看就是针对张居正来的。

    只见他辛辣的讽刺道:“居正父子异地分睽,音容不接者十有九年。一旦长弃数千里外,正常人城市匍匐星奔,凭棺一恸。,然而居正的奏疏中,却言语含糊,不舍官位之意昭然若揭,还振振有词的自称“很是人,。这种对自己的亲人,生时不照顾,死时不奔丧的家伙,果然是不在三纲、灭绝五常的很是人”他还讽刺道,幸亏张居正只是父(母)丧,尚可挽留:要是不幸因公捐躯,陛下之学将终不成、志将终不定耶?其实,居正一人不足惜,关键是后世若有揽权恋位者,势必引居正故事,甚至窥窃神器,那遗祸可就深远了,一言不成以尽!@

第八八七章 夺情风波(中)

    看了部元标的文章,众人纷繁击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