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10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黄宗羲为何突然歪楼。

    黄宗羲不为所动,继续说:“顺天府作为京畿所在,也会在梳理完人口以后,定下下一个季度的施政目标。至于大体期望,不外乎是安居乐业而已。安居乐业,核心就是就业。在外来人口不断冲击的现状之下,不少本乡百姓报官反抗,也定然很快会借助这一轮人口统计被承报上去。这时,我希望各位同仁们能够下令:各自工坊将招募最低不少于一半人数的顺天府工人,随后联名上书朝廷,申明所有顺天府籍贯工人,即将享受最低不低于每月一银元一月的工资。”

    沈万重目光放亮,黄福文念念有词,马武看着黄宗羲,无限感慨。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战乱之后,无数人才齐齐涌现。这黄宗羲思路之敏锐,手段之高决,真是让人不服不行。

    很简单,这是工坊主们在向朝堂示好。朝着工人服软,资本家们拉不下这个脸,也不敢开这个先河。但给朝堂下跪,对于商人而言实在是太驾轻就熟了。许多商人自己根本就没有经商的本事,之所以能赚钱,完全就是因为靠了官府的关系,拿到了一些特权与便利。

    总而言之,朝着官府卖好,商人们十分接受。

    而且,这也的确是缓解了大多数工人们的愤慨。虽然,不管是最低招募京户人口还是一块一银元的最低工资都能让他们打土豪,分元宝,但这是一个保障。保障了本土居民的权益。

    “有了这样一个由头,不管是顺天府还是县衙,都会大大倾斜向我们。”沈万重说着,又道:“他们一定会倾斜向我们!有我们这等公忠体国的商人在,如何不比那些只会低买高卖的奸商要好?倒了我们,到时候吃亏的还是顺天府。一万多个就业机会啊,一万户百姓安居乐业的希望啊。如果我们倒了,整个京师不知道有多少工坊会破产,连锁倒闭之后,汪乔年未来三年的政绩都不要再指望!”

    “没错,这才是找关系的真正精髓啊!”欧平感慨:“我等上书此事之后,再要请托,可就方便太多了……”

    “只不过,报官之事要如何解决?”一直以来不太开口的张才贵忧心忡忡:“毕竟,那么多人……京师舆论定然会压下来。听说,旧党已经插手进去了。”

    “我与新党大佬有旧,说不定……”魏忠银说着,期期艾艾地看向沈万重。

    显然,他们是想找新东林党的路子。

    只是,沈万重缓缓摇头:“不可。绝不能用党争的法子去做,哪怕陛下不出手,试想,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谁扛得住那等损失?这法子不行。”

    魏忠银叹了口气。大家的目光又落在了黄宗羲的身上。

    见识了黄宗羲刚刚的办法以后,大家潜意识里都觉得,不管现状再如何艰难,黄宗羲都能有办法破局解决。

    黄宗羲捋了捋头发,坐正了身子。众人见此,都是有些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衣冠与坐姿。

    “放心吧,上百家工坊上万工人鸣冤报案,这不是大兴县衙能审理的。也不是顺天府,不是刑部,甚至不是内阁能处理的。他们一定会层层上奏,最终落到陛下的案头上。”黄宗羲看着大家恐惧的眼神,心中不屑,还是耐着性子说:“到最后,定性成一个劳资纠纷即可。只要不是商比工反……你们的家业,就不会有问题。”

第十一章:工业强国论

    下午的四海阁只有侍女们倒茶的声音,场上一时间十分安静,众人看着黄宗羲,一脸的震撼。

    他们的确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对于一直以来困顿于无法破解困局的工坊主们而言,不啻为是一场久旱甘霖,让他们干枯的内心焕发了生机。

    只是,看着几乎毫无希望的局面就这样出现了转机,大家都有点不敢置信。

    事实上,黄宗羲表现得也太过于轻描淡写罢了。

    “劳资纠纷……?”沈万重当然清楚不是这么简单的,毕竟,工人们是在他自己的矿上们造反的。

    “黄社长的思路,果然高妙,有黄社长运筹帷幄,我等终于可以安歇稍许了。如此,如何定成劳资纠纷,其中妙法,还请黄社长吩咐,我等但有能用得上的地方,谁敢磨洋工不出力,就是我等在场所有人的公敌!”黄福文这话说得非常漂亮,更是十分有内涵。

    虽然这是拍着胸脯表忠心,但实际上是在拐弯抹角地问黄宗羲到底要怎么做。

    “要想定性成普通的劳资纠纷,很简单,一者,让朝堂愿意这么认定。二者,让那些工人同意。”黄宗羲耐心很好,细细地说了起来。

    “朝廷之上,便是我刚刚提的两点。各自回去以后,立刻执行雇工标准,工资不防定的高一些招收新人进来。让朝廷明白,工坊业不是普通的商业,不是普通的低买高卖的商业。这是工业!不仅是手工业,更是代表着帝国飞速发展核心的机械工业。”黄宗羲研究了这么久的社会,自然不是瞎的。

    他十分佩服朱慈当初的卓绝目光,从当初的太子殿下出宫时就想到寻找工人,打造了手摇计算机,解决了算账的问题,完成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完成的任务。

    同样,当这样的不可能扩张到平灭内寇,扩张到灭国建奴,扩张到中华复兴的时候。曾经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一点一点地飞速改变,有些变成了已经完成,有些变成了正在完成的事情。

    这里头,除了皇帝陛下的本能才干与一干将士们众志成城以外,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在大明内外如雨后春笋出现的工坊。

    尤其是恒信系崛起的工坊,更是在大明的复兴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比如启明市,曾经只是一个普通的城镇,现在一跃而起成了俨然帝国中都的新兴城市。而缘由,便是当初朱慈灾后重建的手笔。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黄宗羲不愧是后世流传大明的思想家,他早已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外行看热闹,觉得朱慈当初在中原大战李自成,获胜之后声势震天。但内里,黄宗羲却查阅文档,实地调查之后,感觉到了许多默然无声的惊心动魄。

    战争固然可以解决一部分人,杀掉死了埋了就行了。

    但战后的救灾才是更核心大头的问题,要不然,当初张献忠投降以后又造反就是例子。

    事实上,中原的那些俘虏战后并没有再作乱。

    这些人口都得到了一个较为妥善的解决,比如启明市的蓬勃建设就需要大量人员修筑屋舍,修筑道路,平整路面,疏浚河道,运输粮米等等。

    当基础建设完毕以后,已经初成规模的恒信商行便大规模参股投资工坊。启明市不仅有大量军工订单,也同样带动了无数轻工业工坊的发展。而这些,都是远比土地更能吸纳人口的存在。

    战后击破李自成带来的巨量斩获为朱慈提供了工坊发展的原始资金。有了资金大量开办工坊以后,朱慈才能依靠着工坊的利润,源源不断支撑着农村的恢复。等到来年秋收,农村恢复,原本困顿于战乱的中原两淮自然渐渐平定。

    如果依靠着此前朝堂那等免税安农,分田分地的法子治理灾后重建,必然是需要朝堂投入海量的救灾物资,却无法在来年得到补血。

    因为,而今的中原两淮、河北陕西、山东、辽东辽西以及湖广一部分受到战乱影响的地区,如果要按照旧式的法子救灾,是定然要免税与民生息。

    只是,免了这么一大块的税收来源,朝堂的财政是决计无法平衡,必然走向破产。

    但按照朱慈的法子,却将原本被农业社会视若累赘的难民变成了廉价的人力资源,从而让工坊迅速发展,生产出了让朱慈迅速完成火器化的军械,更是让恒信商行由此飞速发展,成了而今国内最大的资本集团。

    这些工坊不仅提供了就业,解决了民生问题,同样也产生了大量税收,为朱慈带来了大量利润。税收进国库,利润进内库,这些都让朝廷在短短五年里实现了在农业社会看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郑氏基于这样的基础,黄宗羲才敢断定只要这些工坊主自己乖巧一些,朝廷最终会站在他们一边。

    至于旧党如何努力,如何想……那重要吗?

    黄宗羲既不是旧党的,也不是新党的。他是忠诚于皇帝陛下的,他很幸运地明白,也只有在陛下这里,他才能继续做自己无忧无虑的思想研究,才能在中华社海量的信息,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