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10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这里,史可法知道自己是进退两难了。

    黄道周终究见不得老友落难,帮腔了一句:“史大人终归是一心为公,退休荣养制度,原则是我是赞成,史大人自然也是。”

    “原则上……没有问题。”史可法叹了口气,不少时候,说原则是如何,这是一个转折。但这个场合用起来,只能说是自找台阶:“只盼莫要将此等税金,转嫁到小民之上。”

    “下官省得。”顾炎武躬身回应。

    史可法默然走了。

    陈子龙静静看着这一幕,不知为何,忽然感觉天空掀开了新的一页。

    政治这回事,有时候是不进反退的。史可法一击不成就会受损威信,尤其这个台阶还下得很勉强,那接下来的威望难免就会大大降低。

    等史可法发现不管自己说什么都掀不起风浪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失势。那个时候,提前乞骸骨还能善终。

    但无论如何,一个老顽固的离场,对大明而言,终归是一场幸事。

    “既然如此,诸位卿家,便商量好一个奏陈出来。让朕知道,朝廷打算如何改革盐法。此事,建立一个单独的执行小组。李邦华领组长,保驾护航,顾炎武为副使,余者成员两位爱卿报个名单给朕看。”朱慈说完,这个议题就算结束。

    众人躬身称是。

    经过这么一个冗长的前缀,接下来朝议讨论越南之事的时候,反而显得风平浪静,格外顺畅。

    一个从九品的小官,钻了空子拿了一笔钱去了安南,参合到了莫氏与郑氏的战争里,实在有些反差剧烈。

    不过,既然已经议定各地方衙门有权成立进出口贸易企业,金志达的事情也就算不得什么大事。有功赏,有过罚。至于怎么赏怎么罚,那就是县衙的事情。朝堂只要知道一个合理的结果就行了。

    当然,安南之事也走了个议论的过场。

    莫氏守了下来,靠着金志达的行军干粮与坚固的板甲,犀利的长刀,他们成功挺过了最困难的时候。这时,眼见明国官员卖了兵甲给莫氏,郑柞也就黯然神伤地偃旗息鼓。他损失惨重,也无心作战继续下去了。

    越南重新恢复了平静,大明自然也没有继续插手的必要。

    不过,这给了朝廷启发。显然,很快就会有京师军械工坊等军队所属的工坊组成代表团,来个甲乙丙三方通吃。莫氏、郑氏以及阮氏,都将有机会买到大明官方的制式兵甲。

    一来,大明裁撤九边,出来了极大量的落后军备。二来,眼下国内无战事,不少工坊也是饿绿了眼珠子。

    无论如何,接下来越南三国都会因此被迅速武装起来,互相撕咬。

    而大明则作为棋手,让他们时钟彼此势均力敌,可以不断消耗彼此的血肉。用异族的鲜血浇灌住大明这可苍天大树的成长,朱慈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

    只有越南的独立政权足够衰弱了,人口足够稀少了。那时候移民殖民,纳入直属才能顺理成章,没有压力。

    ……

    几个议题迅速走过,到了第二天,李邦华与顾炎武就联袂到了涵元殿。

    殿内只有张张一人,朱慈走入的时候,还有点吓到了她。看着犹如一个小兔一样的小文员,朱慈莫名地想要设计一下后世都市女白领的服装。

    很快,李邦华与顾炎武就来了。

    盐政是个大问题,恐怕这时候消息就已经传到了两淮。不管是那帮子山西人还是安徽人,都没有一个好相处的。

    所以,李邦华与顾炎武迅速敲定了人员名单,也迅速拿出了解决方案。

    解决的方案颇为简单,因为朱慈既然要动手,当然早有准备。为此,匠作大院已经开发了新一套成熟的“造粒锅制盐法”。朱慈知道,这是一个十九世纪在美国广泛流行的新技术。

    不仅如此,通过这次制盐,朝廷还可以储备另一项让朱慈怦然心动的技术:蒸汽机。

第二十六章:技术储备

    李邦华与顾炎武的方案名单朱慈细看了一下,没有什么大问题。

    这个点子本来就是朱慈一同商议出来的,就是恢复食盐专卖。而且,因为有着技术的提高,朱慈决心将以往贵的让普通百姓吃不起的食盐砸成白菜价。

    是彻底低价的白菜价。

    要知道,这年头的食盐是的确是贵,就算以往太平年间的食盐,也是价格颇为感人。嘉靖时期,朱廷立在《盐政志》上记载湖广、江西、南京一带每盐一斤卖银三分到四分之间。哪怕是经济较为差一些的湖广、江西等地,每盐一斤也要卖银一分五厘。

    因为明末动乱,战争横行,是以盐价也如同粮价一样,迅速飞涨。粮价在战后已经跌落到了京师之地都只有一石米半元左右的价格。但食盐却没有得到管制,于是悄然暴涨到了一斤盐三钱到四钱的价格范围里。换算起来,差不多三百枚铜钱。

    也就是说,一斤盐在后世卖出两百元左右的价格。

    这无疑是一个天价。

    但实际上,食盐的生产成本非常低,不提朱慈依靠机械化大生产能够大幅度降低的成本。就是而今依靠晒盐,其成本依旧是很低。盐商之利,十足的暴利。

    所以,朱慈要让盐回归成民生物资本来应有的地位里。直接将一斤盐的价格打落到只有之前的十分之一,也就是三文钱。

    按照现在朝廷的宝钞细分价格里,就是三分钱。

    这个价格,才能真正让百姓吃得起盐的同时,能够多吃得起饭。毕竟,一石米有六十斤,一斤盐却能换三十斤米。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不合理的。

    此前,朱慈在外折腾没有顾得上这一块。

    现在,既然要正本清源,就绝不能姑息养奸。

    “一斤盐三分钱,却能让我大明百姓真正吃得上盐。哪怕会因此损失些许盐税,也在所不惜。”朱慈决定加码一下两位大臣的信念。

    “臣等决不负陛下所托!”

    “臣等决不负陛下所托!”

    ……

    两人齐声说。

    朱慈颔首,继续看了下去。

    这一回李邦华与顾炎武的方案,实际上就是设立大明盐业总公司,参与进盐业的生产、贩卖之中。通过这一回匠作大院研发出来的新技术,以低成本的生产水平搞大规模的倾销,一举击垮而今高额暴利的盐业价格。将现在一斤盐约莫三毛钱的价格打落到三分钱的水平上。

    就连具体实施方案他们也准备好了。

    首先,盐业总公司会收拢各地的盐业有司衙署,并且联络各乡镇三主官,沉入基层。随后,朝廷会以庆祝大明建立二百八十周年的形式,对全国人民免费发放一斤食盐。

    盐固然是生活必需品,是人不可能离开的食物。但总的而言,在明清年间,一个人一年也吃不了六斤盐。

    大明每人发一斤盐,足够让大部分的百姓在接下来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不用买盐。

    等两个月下去以后,朝廷的盐业总公司自然可以完成分化、拉拢、打击。将盐商这个寄生群体完成一次革命性的清理。

    “全国之局,总揽于顾卿家一身,朕是放心的。况且,由李卿家帮衬,朕并不担忧。只是,盐业之局,首重两淮。两淮之地,顾卿家是如何想的?”朱慈说。

    李邦华作为首相,不可能事无巨细插手。这一回,也只是为了表示对新党同仁的支持,这才露脸。这一回实际上是由顾炎武进行负责。

    顾炎武的本事,李邦华是有数的。

    顾炎武闻言,面露凝重之色。盐业,固然有陕西等地的青盐,还有四川等地的井盐。但主要的,是两淮等靠海之地的盐商。

    至于朝廷控制的几个盐场如长芦盐场之类,左右不过是一纸文书的事情,大家都不担忧。朝廷的掌控能力已经恢复,直属的盐场收入盐业公司并无问题。

    麻烦的,是两淮的盐商。

    他们交结朝中权贵,地方士绅名流,难缠得紧。

    固然,有了新的技术可以完成成本的碾压,朝廷也可以打得起价格战。但破坏一项政策的法子有太多了,让你走歪了,歪的害民了,这政策自然就成了坏的政策。

    但同样,两淮之地搞定,全国也就容易。

    若是收拾不了两淮,那全国搞定了,有两淮坚持,依旧不能算完成。

    至于两淮之中,最重要的显然就是扬州了。

    当然,顾炎武可以亲自出马。

    只是,这样一来朱慈就不情愿了。盐业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