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2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刻,角落里,赵雄终于忍不住了,桶了捅和度,低声哀求了几句。

    和度一开始格外不耐烦,但当听到了火器几个字的时候,微微皱眉了一下。

    只见和度犹疑了一会儿,终究还是上前一步拦在阿巴泰的身前。凑到了阿巴泰的耳边,道:“阿玛!此人毕竟是大明时节,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咱们能纵横明国,却未必一定要死战不休。毕竟,的确有使节已经往盛京去了。而且,我一路押送他过来的时候,见他对火器知晓颇多,不如招降一下吧!”

    阿巴泰听到前头几句话的时候就已经有些意动。当他听到火器二字,顿时便站定,嘴里头虽然用满语嘟哝了几句火铳之器有甚么用处。但阿巴泰却很清楚皇太极格外喜好这个,于是直视着杨若桥道:“听我儿说。你懂火器?”

    “那又如何?”杨若桥心道,莫不是还得拿火器换议和?

    杨若桥举荐汤若望督造泰西火器,的确对火器有些了解。只是这般军国重器要是让蛮夷知晓。那于大明而言却是大大不妙了啊。

    虽然如此,杨若桥还是知晓万一建奴真的这么说。周延儒肯定是忙不迭答应的。毕竟,登州叛将孔有德等人已经带着成熟的火炮铸造技术进了清国。而下受封为三顺王,已经让清国有了一定水平的火炮铸造能力。

    此刻,和度直截了当对着杨若桥道:“你若是愿意归顺大清,将你知晓的火器本事涌出来,我阿玛愿意向圣上举荐你的前程!”

    “要我投降尔等建奴?”杨若桥冷笑一声:“还不如一刀杀了我来得痛快!”

    “给脸不要脸!”和度顿时大怒了起来。

    只不过,阿巴泰见此,反而有了几分兴趣,摆摆手,道:“杀了这么个手无寸铁的南蛮子只会脏了我的手。丢出去看管着,看我等打破明国北疆,看他还硬不硬气!”

    “是!”几个兵丁闻言,顿时拖着颓然丧气的杨若桥走了下去。

    这一刻,杨若桥反而没了骂人的脾气。

    毕竟,对于时节而言,他已经是失败得不能再失败了。

    ……

    “他们似乎觉得我已经认输了。”朱慈烺一步一步在安定门上走着,骑着马,身量笔挺,朝着位于崇教坊的国子监走去。

    这个熟悉的地方,今日再度为他开放。

    路上,人来人往的儒生士子们议论纷纷,进入了国子监。

    这一次,他们到达的是一处新建的建筑。六艺居,这是朱慈烺进入国子监象征性地以监生毕业后,作为回礼赠送给国子监修筑起来的新建筑。名字含义却也简单,取得是《周礼。保氏》中:“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的寓意。

    朱慈烺进了六艺居的内堂,那里,国子监新任祭酒曲芳笑呵呵地迎接着。一旁,傅如圭丢给了朱慈烺一个安心的表情。

    一番客套,朱慈烺站在幕后,看到了堂上那一张椅子。

    此刻堂下。

    李邦华偷偷溜进了六艺居里,穿着一身寻常的儒衫,带着一顶方巾,左顾右探地找到了一处偏僻又恰好听得清台上人声的角落,急忙冲过去,悄然落座了下来。

    只是,刚一坐定,便见前头一个士子眼珠子时不时往后看,待看了几次,这才确定正是新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

    “总宪大人?”那士子好歹还算机灵,见李邦华不愿意示人真面目,死死压低了声音。

    李邦华还未说话,却忽然见右手边一人惊得转过身来。

    结果,这一转不要紧,又把李邦华吓了一跳:“倪汝玉?”

    倪元璐见被认了出来,顿时抚着连,低声道:“总宪法眼,还望莫要声张。这位小友,还望体谅。”

    李邦华闻言,也忙不迭朝着那士子说话。

    还好,无论是李邦华还是倪元璐,都是士林之中名望甚高,风评不错的大臣。这士子一见两人不愿意声张,结合知晓的信息,顿时也格外激动地体谅了起来。士子之中,谁能得两位高官如此相求?

    当下,那士子便激动地道:“两位大人放心,学生齐远,心中明白的!”

    倪元璐顿时又客套了几句,总算让那士子压抑住心中激动回去了。(未完待续。)

    ps:  感谢月票~魔云星神ii 投了 1 票

第十七章:天生骄傲

    李邦华虽然是东林党人,却是个一步一步坚实爬上去的能臣干吏,前文提到过李邦华清理京营后就是京营最后振作过的时候。此人不仅心性坚毅,亦是一个能做事,有手段,心术正的人才。

    只不过,有时候党同伐异就是这般。不管你是不是人才,只管你站在哪一边。于是,东林得势的时候李邦华上任做事。东林失势的时候,李邦华便被赶出朝廷,人去政消。

    在李邦华身上,按照原定历史,李邦华虽然此刻接任刘宗周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但当时左良玉兵败之后大掠长江,用以弥补军心军需。当时南京上下面对左良玉这么一副兵痞境况,竟是措手不及,无一人能处理。

    为此,刘宗周挺身而出,亲自上前安抚。

    只不过,现在左良玉被李自成追着一路打,李自成又被孙传庭一路追着打。这么一副境况下,左良玉倒也没心思更没时间去抢劫百姓弥补军心。李自成一肚子火没地发泄,还得找左良玉泄火呢。

    故而,得知中原几番大胜,李邦华竟是提前进京,赶上了国子监六艺居此处。

    至于倪元璐,崇祯虽然在九月下诏起用为兵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但倪元璐也是等到明年才进京。而今,因为朱慈烺在中原几番大胜,一时间国势一振,路面平靖,倪元璐为此也是提前进京。

    就这样,趁着这个空档,两人既无公务。又无私事,便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国子监六艺居。赶上了此次朱慈烺的讲学。

    “光明正大,以太子身份讲学。殿下还是真不怕这京师蜂拥而起的非议啊……”前头。那个士子齐远见到了两个大佬在身后以后,话一下子多了起来:“愚兄以为,殿下此刻应该深居东宫,修补君父情谊才是。何至于如此唐突呢?”

    “齐兄,你怕是还不知道吧。首辅大人已经上书奏请督师京畿防务,已应对此次建奴入寇。朝堂此次一心对外,太子殿下自然就没有发挥之处。为此,若是再不活跃一下,怕是很快就无人知晓太子的名头了。只不过。这一番私心昭然,真是唯恐天下不知啊。一会儿,我徐闻定不让人后,痛斥其勃勃野心!”另外一名士子徐闻接话,说话却是比这位齐姓士子更加肆无忌惮。

    “那太子此次讲学,莫不是要引动清议不成?若说石斋先生(黄道周),蕺山先生登高一呼,那自然是从者无数,可太子来做……未免有些太过小区天下士林了吧?”齐姓士子不住地道。

    后方。倪元璐与李邦华对视一眼,都有些感觉惊异。

    在朱慈烺的名声问题上显然有些两极分化。在民间,在地方,对朱慈烺赞叹者多。但到了京师。这样的情况却倒了个个儿。

    这里头,除了一开始黄道周的斥责以外,却也是有其中缘由的。

    毕竟。对于京师而言,地方的做大与独立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征兆。自然无人喜欢。无论是官员们,还是自命为未来找家人的士子们。都不会喜欢这样一个试图另立一副新世界的朱慈烺。

    只不过,也未必是所有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屁股坐在哪里就为谁思考。

    对于倪元璐与李邦华这两个后世为大明殉葬的忠贞之臣而言,考虑的问题自然更加全面一些,更加真正为这个国家想,为公心想。至少,他们真切明白,而今能够抵挡建奴的,只余下朱慈烺这一支大军了。

    至于东林党而今的代表人物周延儒,他们却也明白,这是与朱慈烺公私都恨上了。

    与公,朱慈烺是要争这未来大明主要的政治力量。作为朱由检的首辅,周延儒就难以与朱慈烺共舟共济。

    与私,朱慈烺从刘泽清一路干到侯恂,可以说是将周延儒的里子面子都给削去了。

    只不过,他们两个却是没有要给周延儒张目的意思。

    虽然同是东林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一定会为了这位东林首辅同进退,共荣辱。这方面来看,东林党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政党。作为明末名噪一时的政治力量,他们并不具备现代政党所含有的各类意义。

    与其说东林党人蠢货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