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8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刻,雪岳山的神兴寺里,方丈大人送走了几名非富即贵的香客,回到了后院一间禅房里。

    里面,小沙弥打开了机关,让方丈大人缓缓步入了另一个隔间里。

    里面,一行人早早等候。

    “教主!”

    “教主!”

    “教主!”

    ……

    一行人恭恭敬敬地行礼,台下,一名大汉颤颤巍巍,跪拜在地上,显得颇为惊慌。如果是熟悉摩尼山山寨的人见了此人,定然会惊愕不已。

    以为,此人赫然就是举起大小喽上千的摩尼寨大当家的九龙眼。

    只是,看这九龙眼的位次以及举止,显然可以得出,此人在这房间里地位低下,更是显得颇为惊慌。

    一切都透露着说不尽的诡异。

    毕竟,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千年古寺已经变换了主人,成了天理教教主的巢穴。如果不知道天理教,那么只要明白方丈曾经在大明的身份那就清楚了。此人,赫然就是曾经大明山东白莲教的坛主,只因当年在大明教内争权失败,这才隐性瞒名,到了朝鲜。

    却不料,在这里如鱼得水,只不过十数年,就从当年一个连幼女都养不活的落魄书生,成了神兴寺的方丈,以及天理教的教主!

第七十九章:明军威仪

    景福宫里,朱慈起了个大早。一边笑着与众人打着招呼,一边去了勤政殿。里面,吴与高名衡等官员已然齐聚了。

    朱慈拱手朝着众人赔了个不是:“让诸位爱卿担心了,是朕的不是,朕过意不去,一早就过来赔礼啦。”

    一干大臣们见此,哪里敢大刺刺地接下来,纷纷起身道:“陛下言重了……”

    “臣等一片赤诚之心,陛下知晓,臣等就心满意足了……”

    “都是臣等应该做的……”

    ……

    吴与高名衡等大臣们见朱慈这般,面上当然不敢接话,但见朱慈这个态度,心中都是纷纷熨贴的。

    至少,这说明朱慈不是正德皇帝那种完全沟通不了的人。

    一念于此,场内气氛一派欢畅。

    众人在勤政殿里汇合,享用了朱慈御厨班子里提供的早膳,随后便都开始拿起了行程单子开始看接下来的行程安排。

    说起这个安排,其实也是愁白了众人的头发。

    不管是大明的官员们还是朝鲜的博学鸿儒门,听见国事访问几个字都是满头包,迷茫又茫然,不知道如何是好。

    毕竟,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先例的事情。

    甚至,要仔细说起来,上一次来自中国的皇帝抵达朝鲜半岛的时候,还是当年唐太宗征伐高句丽呢。

    虽然高句丽与而今的朝鲜国不是一个概念,但的确大家都不知道要如何安排。

    对此,朱慈其实也是心中不怎么清楚。但是,好歹后世注意过相似的新闻,总算把思路确定了下来,至于其他细节,自然有两国有司官员自己忙活去。

    至于大明这一边负责的大臣们如吴、高名衡以及陈贞慧等人会不会愁白头发,那就不是朱慈应该关心的范畴了。

    他总归是相信自己大臣能力的。

    而最后,结果也的确是让朱慈颇为满意。于是乎,在东方这片在后世被欧洲人认为愚昧落后的土地里,竟是先一步西方成长出了现代化的外交礼仪。

    国事访问的规范礼仪最主要的就是欢迎仪式。

    欢迎仪式其实是昨天已经完成了一半了,就是昨天国王李亻宗亲自出城迎接。只是,朱慈自己耽搁了时间,众人入城以后,草草见了文武百官道路两旁的百姓就天黑了。也没来及进行下一步的欢迎仪式。

    为此,朝鲜人倒是自己挺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一步是奏国歌并检阅仪仗队。当然,还有奏响礼炮。国歌好办,这么大一个国家,选几个乐手并不难。就是此前大明定下来的国歌都是些让朱慈大为感慨审美的雅乐,古风是有了,观赏性就够呛了。

    至于朝鲜的军力如何,众人自然都是心知肚明。为此,随同凤林大君回来的还有陆军学校的几名资深教官。

    大明直接提出了手把手教仪仗队的意愿。

    虽然大明的善意很明显,表达理解都毫无疑问。

    但显然,小国也是有尊严的。

    军力也许不强,但拿出点场面的面子活还不会么?

    对于这一点,李亻宗好歹是有一些信心的。只是……

    当林庆业上奏,并且带着李亻宗见了一趟明军仪仗队的表现以后,李亻宗自己就打了退堂鼓,寻思着左右练几十个兵也没事,这才迅速应下,并且更加紧张能不能练好仪仗队。

    毕竟,这可决定着朝鲜国的体面。

    事大至诚,自然是要竭尽全力,侍奉周全。要是到时候上了场拉稀,自己丢脸不说,大明也会轻视与不悦。

    眼下多出一天的时间训练,李亻宗还稍稍安心了一些。

    朱慈带着朝臣出发,前往去了昌德宫的广场上。

    一切准备就绪,朱慈步入宫门。一共二十九门礼炮齐齐轰鸣。

    按照历史上的惯例,其实是应该鸣二十一门礼炮的。因为这是个礼仪传统要追溯到英国人身上。十七世纪多数英**舰的火炮就二十一门。在海面上,两艘船只相遇,如果要表示没有恶意,就会轰鸣二十一门礼炮释放善意,表示自己没有攻击的意思。如果要去一个国家加水补给,进入港口的时候,也要鸣炮释放内里弹药。

    朱慈明面上是陆路来的,其实是通过水师先一步抵达朝鲜,担任运输任务的是驻扎在仁川军港里的北洋水师第一舰队旗舰,登州号,登州号可是足足有二十九门火炮的大船。

    自然,这个数字也就定在了二十九门上。

    礼炮轰鸣过后,朱慈开始检阅朝鲜的水陆两军仪仗队。里面,朱慈还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显然,由于缺乏足够多的骨干,李亻宗实在担心出纰漏,干脆就让前来帮忙的明军教官直接编组进入。

    对此,朱慈笑容绽放,挥着手检阅。

    国歌奏鸣,礼炮轰出,朱慈放松地走在昌德宫的广场上,检阅着朝鲜的仪仗队。

    由明军手把手交出来的朝鲜仪仗队迈着正步,走在广场之上,伴随着朱慈的脚步,哗啦啦秀着花活,变换着姿势。

    来自大明的定制型中兴一式步枪在仪仗队的将士们手中,先是枪尖朝上放着,随后缓缓提起,缓缓前倾,又缓缓提起,最终半举高空朝上。

    最让人惊叹的当然不是这些单个的动作,而是一百五十一人的仪仗队动作协调一致,威仪无限。

    “花活不错。”朱慈赞叹。

    “谢大皇帝陛下。”李亻宗陪同着,笑道。

    朱慈点点头,却是在高名衡凑过来的时候,低了一个眼神,道:“要好好嘉奖将士们。”

    李亻宗迷茫地应下:“陛下仁慈。”

    高名衡听懂了意思,也认出了这明显带有大明痕迹的仪仗队,知道里头有明军教官的功劳。

    高名衡是大明传统晋升体系里成长出来的官员。此前,是很难理解赳赳武夫之荣耀的。

    只是后来,跟随到朱慈麾下以后,渐渐改变了看法。

    今日,见仪仗队整肃如此,威武非常,心中骤然升起了荣耀之感,心道:“汉军威仪,千古耀目。明军威仪,也将始于今日,天下侧目了!”

第八十章:关庙立碑

    上午的检阅仪仗队完毕以后,朱慈离开了昌德宫,这处曾经的离宫,现在的正宫别具朝鲜特色,占地四十公顷,亦是严格按照与大明宗藩关系的规制建立。不过眼下,还未等到昌德宫发挥作用的时候。国宴,要到晚上才能开始呢。

    还有大半日的时间当然不会是无聊空候。

    “大皇帝陛下,我们的下一站,是关庙。”李亻宗也赶到了,他朝着朱慈躬身道。并不同于后世的国事访问,更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对于而今的大明与朝鲜而言,从来就没有平等。朝鲜可是中国的藩属国呢。

    “关庙……”朱慈道:“这是供奉关公的地方呀。也是……当年壬辰倭乱的友谊果实。”

    朱慈来之前对壬辰倭乱并不了解,但既然要展开国事访问,自然是过往史料一一翻阅,更有熟知详情的官员专门汇报。

    两人随口说着闲话,启程朝着关庙金发。

    一路上,大家都说着壬辰倭乱的往事。

    半个世纪之前,也就是万历二十年,日本侵略朝鲜,这是朝鲜历史上极其有名的壬辰倭乱。

    伴随着侵朝战争的爆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