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9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然,朱慈也就不会排斥儒学。更不会搞什么打倒孔家店。

    总而言之,祭孔仪式顺利举行。

    一番礼节过后,时间也到了饭点,推杯换盏之间,朱慈离开了酒席,在林罗山的带领之下进了林氏私塾。

    私塾里已经清空,桌椅之上,随处可见《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教材。

    林罗山打量着朱慈的目光,果不其然,朱慈看了以后,露出了微笑。

    “果然,传言之中这位皇帝陛下酷爱四海一言尽汉文,当真是不假呀……”林罗山心道。

    朱慈自然明白这是林罗山的示好,而这里,也即将是两人密会之所。

    “日本国诚不如中华上国,虽然学生竭力教导,却依旧只能眼下规模,童子五十,少者三十,不能更进。而这,还是许多乃是家学缘故。学生虽然不收束,却依旧架不住学子家贫。相比之下,反而武学道场更受欢迎。”林罗山感叹着道。

    日本官办教育发展缓慢,还要在等个几十年才能出来昌平坂学问所。反倒是武学道场十分兴盛,由井正雪办下规模已经不小,但比起柳生家的剑禅道场却是远远不如。柳生宗矩不仅培养出了德川家光这个弟子,更是在全国各地教出来了一万三千名武士。

    用通俗一点的说法,其实说到底就是就业趋向。

    若非德川赖宣这等大名带头兴盛文教,又加上江户时代渐渐和平,这才让读书有了出路。要不然,读书的人会更少,大家还是觉得去道场学武艺来得实际。纵然不能进入大名的军队之中,有一身武艺,想要寻一个出路总归希望更多一些。

    毕竟,德川幕府的体制之下,是武士当权。

    当然,伴随着和平渐渐稳固,越来越多的武士也开始学习朱子理学,用以巩固幕府统治。

    朱慈知晓这一点,也明白朱子学终究会在日本兴盛起来。

    但对于朱子学,朱慈却是不喜的。他虽然知晓朱子学可以巩固封建统治,但其束缚思想,阻碍中华对外扩张的负面效用也是实打实的。

    眼下日本的儒学发展还在起步阶段,朱慈心念于此,倒是起了个歪念头。

    “林先生久居日本,可能对国内之事不太了解。虽然才过去三五年的光景,但我大明文教昌盛,已然日新月异,发展万千呀。”朱慈心中一动,说道。

    林罗山对此自然没有异议:“大明文教昌盛,更有完善的县府国学,科举之制,实乃学生敬仰向往之处。”

    朱慈听出了林罗山的画外音。

    显然,林罗山只是觉得大明有科举,又有完善的国家教育体系,自然文教昌盛远胜日本。要拿日本与大明比,大明这却是有点自降身价。同样,林罗山也觉得没啥好比的。日本毫无争胜之心,大明一样胜之不武。

    “要的就是你有反应……”朱慈心道。

    他装作听不出林罗山的画外音一样,骄傲地道:“自朕执掌权柄以来,就大兴文教,推广初级小学。至今日,五年来累计新修初级小学一共八千三百零九个。幼童入学一共四百六十七万人。扫盲人数过千万。而科举之制,更是大改。大明学成之辈,渐渐不再以科举为唯一通道。要想兴盛文教,光靠科举拿官位诱惑是不够的。关键的呀,还是要将正道钻研好。这才能如大明一样,入学幼童四百万,识字扫盲过千万!”

    林罗山一听朱慈报出来的数字,顿时浑身一震。

    这个数字,实在是太震惊了。

    也许,大明人多,才能有这么多的幼童。

    只是……要论人口比例,却实在不该这样。大明约莫一万万人,日本约莫两千万。算下来,日本应该有将近一百万就学的幼童。

    但……百万就学幼童?

    全日本,能有百分之一,也就是一万名幼童能够找到地方读书那就可以说得上日本文教蓬勃发展了。

    更别提扫盲千万人这样的丰功伟绩。

    朱慈说大明文教兴盛,还真不是林罗山原本想的那样兴盛。

    而是……比林罗山想象的,还要兴盛百倍。

    听到这里,林罗山当真是心悦诚服,一点怪话都没有了:“真乃圣人之治矣。”

第四十九章:日本人用大明的教科书

    “圣人之治,还远远不够。”朱慈脑海里回旋着义务教育四个大字。

    只有经过义务教育的国民,才可以说是真正能够计算到综合国力里的国民。没有经过教育,脑海里不知晓家国概念,如果再被豪族束缚到田亩之上,那就更像是累赘与负担。

    不过,教育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不说修筑学堂的费用多少,光是补贴官定教科书的费用就是一笔天文数字。更别提每年两京十三省各地师范学校一毕业就被抢光的新增教师。这些都是要吃财政饭,占一个皇粮编制的。

    朱慈能新修八千小学,还是用了税收优惠,合并村学私塾等等穷尽办法搞出来的局面。尤其是几次大战都有斩获,奠定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战乱之后,许多土地在战乱之中早已失去主人,金银珠宝更是数之不尽。虽然土地财务人人争抢嚷着归还,但想确定原主人难度太大,朝堂也不愿意。

    于是,朱慈大笔一挥,就都将这些权属不明有点麻烦的战利品统统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之中。

    搞教育,哪怕是再顽固的朝臣都没有异议。

    这才磕磕绊绊,有了而今的教育局面。

    话归正题,现实虽然困难,但理想总要有的。义务教育会继续推行下去,学校与学生都会越来越多。

    如果朱慈没有提四百万幼童的数据,林罗山只会当朱慈在发宏愿,吹吹牛,谈谈梦想。

    但而今大明既然已经有了这么璀璨的成绩,这个时候说远远不够,反而就是志向高远,值得景仰了。

    “上国教化之功,实在让人艳羡不已呀。”林罗山说这话,可真是心甘情愿了:“若有生能学得一二真传,这一辈子也就不辜负了。”

    朱慈心中一动:就怕你不动心!

    自古以来,没有哪个教育家不渴望让教育更加扩大。尤其是在古代,这个教育成本高昂的时候。

    “自古先圣有云:有教无类。而今朕来了日本,也想日本国民,一样可以教化文明呀。”朱慈笑着看向林罗山。

    林罗山目光一亮,他是何等聪慧的人,当即就明白了朱慈的心思:“陛下……愿意资助日本教育事业?”

    “当然。”朱慈大笑:“我知晓办学有多困难,一曰屋舍,二曰膳食,三曰书本。屋舍膳食这些暂且还顾及不上。但是,书本之事,朕却可以先允诺下了。只要罗山先生有意用我大明的教科书,朕现在就可以下令,从国内运入语文、数学两门基础学科一共一百万册教科书!”

    “一百万册!”林罗山的呼吸一下子沉重了起来。

    他这一辈子恐怕都没有见过这么多书啊。

    要知道,这年头,藏书万册就是一个顶级私家图书馆毕生追求的规模,再想扩大,那是难上加难。在印刷成本高昂的当下,哪怕有了活字印刷术,一本书的价格依旧经常高达一两银子。

    百万册教科书,对于林罗山而言,就是百万两巨款。

    而且,就算以整个日本一年所有的印刷能力,恐怕也无法印刷出这么多的书本。

    如果有这么多书,那教育成本的确可以大大降低。原本只能教导八十个学子的林氏私塾一下子就能扩张十倍的教学能力,更别提对整个日本教育的推进。

    “这个礼……太重了……”林罗山不等朱慈继续手滑,声音几乎颤抖地说着。

    的确是太重了,把林罗山卖了,他都拿不出一百万两银子啊。

    “朕难道是那等贪财的俗人吗?”朱慈板起了脸。

    “学生……不是这个意思……”林罗山脑袋摇得拨浪鼓一样:“实在是太重了。百万册书啊,就算是臣将听说过的藏书库都翻出来,恐怕也见不到这么多书。若是抽调这一批书进来,恐怕上国也要耽误文教事业了。再者,都道是无功不受禄,学生不能做这等损人利己之事。”

    “我还当时什么担忧的缘由。”朱慈笑道:“原来是你觉得这一点点书册,会影响我大明的教育事业。哈哈哈哈哈……”

    而今大明各处印刷工坊千万,成本已经大大降低。尤其教科书更有专项补贴,一本全套的三国演义精装版也许开价一两银子,但一本语文课本印刷下来,价格却会低廉到二十文的价格。

    尤其是全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