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启风云-第1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亏。在每个村头都建一个水车,邓玉函他们正准备设计一个水动水车,把水堵高后用水冲动水车自己提水灌塘,可以省很多人力。水塘满了还可以建水磨用水磨米磨面,这些都可以在建造过程中不断增添。”

    天启想了想问:“那田呢?你们是如何平整田的?还有人住什么地方?”

    徐光启说:“皇上请看,我们把一个村子看作一个‘口’字,这四边就是绕村的河流和路,挨着路的是池塘,池塘后面就是人的住房,池塘间和住房后面广栽竹、木,既固土又遮阴。住房之后就是田,田与田之间用水沟接通蓄水的池塘保证灌溉。原来的地肯定是什么形状的都有,不过可以根据需要重新规整,尽量保证足够多的田能够浇到水。实在因为地形的原因成不了水田,也可以做成旱田种玉米、土豆、甘薯等耐旱作物。”

    天启说:“两条沟之间一村,这沟与沟之间有宽有窄,是不是要重新挖沟?”

    徐光启摇头说:“因地制宜就好,沟与沟间隔宽的就建成大村,间隔窄的就建成小村。当然太宽了就需要重新挖沟,太窄了就要合并。这样一来也控制了一个村的人数,小村三到五百人,大村不超过一千人,以最后平整出来的田亩数为准,每人三亩左右为宜不低于两亩。”

    天启想了想说:“如果增添了人口又怎么办?把多余的人强行迁走?”

    徐光启说:“真多了的话可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去开荒,到时候允许开荒户几年不交税粮就行。”

    天启说:“既然如此就再多想一下看还有什么缺漏,没有的话就立即写个奏表,朕到时候知会政务院,让信王命当地官府配合。这次朕要以公司的名义来搞这个新型农庄,听说你这最近来了不少人,替朕问问有没有人愿意到朕的公司里做事的。”

    徐光启听了面露难色道:“来的都是原来国子监的学生,觉得科举没什么指望了就想来博学院中学点新东西,再加上听说皇上每月要投入三万两,所以来的人才显得有些多。不过他们对农活不怎么熟悉,估计也不会愿意去做。”

    天启笑了笑说:“徐大人误会了,朕不需要干农活的人,需要的是能理解你们这个规划的人。赵率教那里有两万人,修房挖沟那是拿手好戏,耕田种地等事更是不在话下。他们连家属可能有好几万,几年后说不准能发到十万,朕准备把他们分一半出来沿着运河两岸安置,就按你们设想的这个新型农庄营造定型。一旦有效果且比老模式好,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徐光启想了想说:“原来是动嘴啊,那要问一问,估计想要多的人也很难,因为他们迟早都是要去参加科举做官的,没名没份的恐怕没人愿意。就算现在皇上强行要他们去,但也相当于绝了他们的仕途,想得通的应该不多。”

    听徐光启这样一说天启觉得这是个问提,大明现在读书人的出路好像只有当官这一条,不当官就没待遇,要想解决好这问题估计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办好的,因为学而优则仕这一观点已经深深刻在人心里。

    天启想了想说:“徐大人可以这样跟他们说,就说推广新型农庄是为国为民的大事,同时也是在为朕做事。愿意参加进来的监生朕给他报酬不说还给他们时间读书,并允许他们几年后参加科考,一旦考上了在任用上朕会优先推荐。做这事的人既是忠君也是爱国爱民,无论是任免官员的都察院还是使用官员的政务院,都会考虑这一点的。”

    徐光启听了说:“既然如此,那肯定有人愿意去,这相当于一边读书就一边挣俸禄了。”

184 泰西文明

    见天启肯定了博学院这几天做的事。徐光启感到很欣慰。派人四处征求意见也还罢了,一大群中外友人连日商议,最后商议出这样一个方案出来,得到皇帝的首肯也算没有白费精力。假如真能通过对新型农庄的推广使百姓不受饥挨饿,那就是功德无量之举。同时还让不远万里而来的邓玉函等耶酥会人士有了希望,也算是对他们有了交代。徐光启本身是大明官员,同时又是受了洗加入了天主教的信徒,两面都有交代比两面不讨好要好得多。

    天启这时候突然问徐光启:“徐大人,你开始介绍这几位都来自泰西,这泰西是个国家还是一个地方?”

    徐光启微笑着说:“这个说法很多,有的说古书上就有记载极西之国为泰西,还有种说法是泰西一词是二十年前才有的,具体谁对有待考证。”接着就原原本本给天启讲了他所知道的泰西由来。

    从徐光启的话中天启知道最早一批来大明的传教士并不是邓玉函他们,而好像是郭居静和利玛窦等人。利玛窦初来大明传教时被官府发现,后来据说万历皇帝都知道了,于是就问他是哪里来的来大明想干什么等话。利玛窦很谦卑地给万历皇帝上书,说自己是来自大西洋边的臣属之国,在万里之外就感受到大明皇帝的威严气势,特前来聆听教诲并希望今后能与大明长期互通往来。

    其实利玛窦这话是相当不要脸的一句话,因为他的国家并没有给大明献过臣服的国书,他私自就替自己国家的国王作主,把自己的国家变成了大明的臣属国,这确实有些不像话。不过他的不要脸又做得不彻底,居然在臣属之帮前面加了个大西洋边的定语,这就犯了中国人的忌讳。

    中国人要尊敬某人就要在前面加个大字,比如说会耕田的大舜,会治水的大禹,除暴安良的大侠,能罩着自己不受欺负的大哥等等。一个臣属之国门边的水池子,其名字前面居然加个大字,这分明就是对大明的尊敬之意不够,有分庭抗礼之嫌疑。

    这就像一个人希望上进于是苦练拍马屁献殷勤的基本功,既想有唾面自干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还想有拍起马屁来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深厚功力,这想法能不能实现要因人而异。如果不是有绝佳的天赋或者有高人在一旁冷眼指点,就不要想也不要轻易去尝试,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例子多了去了。还不如保持清高孤傲的姿态,还能给自己人不求人一般高的自我安慰。

    利玛窦有理想有抱负不是清高孤傲的人,而且他还是有急智之人,听到有人对自己的话鸡蛋里挑骨头,连忙说是自己的笔误把“太”字写成了“大”字,不是大西洋边而是太西洋边。于是从那以后大家都把欧洲人称为太西人,久而久之就成了泰西,当然这话是否真实还有待考证。

    天启这边正与徐光启讨论泰西的来历,真正的泰西人已经忍不住了,邓玉函首先问道:“尊敬的皇帝陛下,你开始说满足几个条件就允许我们建教堂,不知道有哪些条件呢?”

    天启看着邓玉函说:“邓先生迫切想传教的心情朕理解,不过朕更看重大明与泰西的彼此交流。你说你学了那么些专业还懂很多语言,朕就选几样你能做的事免得你认为大明为难你们。先把有关泰西的各种书都呈上来让圣学院选择,选上的你们要负责翻译,选不上的会还给你们。如果有你们懂的东西而书上又没有的,你们要自己写下来,朕最后根据你们所写的内容和翻译的书来确定能允许你们在多大范围内传教。”

    邓玉函听了天启的话皱着眉头说:“尊敬的皇帝陛下,泰西是有着高度文明的地方,我们带的书和写的知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知道皇帝陛下具体需要什么,否则的话我们就算写到死也写不完的。”

    天启想了想说:“佛教传到中土最后被认可也是陆陆续续经过了很多年,要你们一次性介绍完泰西的所有知识也让你们为难。这样吧,先把你学的专业知识仔细写成书介绍一下,比如说医学、机械、哲学、数学等,还要负责把大明的人教会教懂,当然你们可以夹带点私货把翻译过的《圣经》呈给大家看。当你们完成了这些事,朕允许你们在每个省城建大教堂,还允许你们在新型农庄里建小教堂,当然得在驻军或其他人监视下进行。”

    邓玉函听了有喜有忧,对天启说:“皇帝陛下允许我们在全国传教是好事,主会保佑您长命百岁,保佑大明江山永固的。不过要把所有人都教会教懂就不敢保证,这需要很多很多人,而且皇帝陛下说我们修教堂传教必须在他人监视下进行,这样做会让我们担心的。”

    天启不悦地看了邓玉函一眼说:“监视你们一是保护你们的安全,二是看你们是不是只顾着传教忘了提要百姓对朕忠诚之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