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红楼-第4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孙亮顶着黑眼圈,点头赞道:“果然是人物出众。”

    一起的北直隶乡试亚元、行情看跌的石赋冷哼一声,道:“谁是状元,还说不定呢。”

    众人都是笑着摇头。石朋友还是欠点火候。

    说着话,很快就是搜检入场。搜检入场后,过了龙门,在文昌槐前,贾环扛着行李,与大师兄、罗君子道别,“大师兄,罗君子,我们就此别过。预祝我们考试顺利。”

    三人的考棚号不在一处。

    罗君子小肚子微凸,背着行李,也道:“子玉,大师兄,我往这边去了。”

    半刻钟后,贾环抵达自己的考房。按照前辈们教授的经验,首先是检查考房的情况,打扫,布置一番。

    等忙完这些后,天色已经大亮。贾环静坐在狭窄的考房中,等待考试开考。忽然见,有些思绪飘飞。

    想当年,他和罗君子一起府试时,何等的意气风发。罗君子要取头名。而今,分别之时,大家都很沉稳。会试的压力,确实非常大。没有乡试解元之才,放豪言,只会让人耻笑。

    但是,既然是一时的人才,尖子生,谁会愿意在这样一场“高考”中陪跑?谁不没有高中之心?

    不说状元,至少要进二甲前十吧?这有资格,参与馆选庶吉士,进入翰林院,成为士林华选,读书人精英中的精英。

    休言少年非英才,夜夜龙泉壁上鸣!

    贾环情绪飘飞时,考场正中的明远楼处响起云板声。考试开始。贾环拆开试卷。第一场,考三天,共7道四书五经题。随即,第一题映入眼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贾环的唿吸骤然一紧。(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七章 破题

    京师贡院中,中央是明远楼,考官俱是云集于此。北面为至公堂。考生位于东西两侧。

    京师贡院最多可容纳2万人考试,国朝文教之盛,可见一般。不过,今科的礼部会试并没有每个考舍都坐满考生。约3千人的举人分布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八个考场区域中。

    贡院内的考舍都是砖瓦结构,构筑成一个个的巷子,巷子里是隔断间。贾环此刻就是位于“地”字号考舍区域中。场中不时的有号兵来回巡弋。

    会试的搜检比乡试要松散,毕竟是一群举人老爷,相当于半个官身,要留几分情面。

    考试开始不久,明远楼中,此处会试的正副主考官:排名第三的大学士刘飞白,礼部尚书,天下文坛领袖方望,并十八房同考官都在楼中闲谈。

    十八房同考官,大部分是由士林华选的翰林充任,科道言官数人,六部官员数人。

    书吏、杂役们在一旁侍奉着。

    居中而坐的主考官刘飞白今年五十多岁,中等身量,圆脸长须,神态温和。他是雍治六年从户部尚书任上,加衔大学士,入值军机处。

    见众人都是三三两两的左右攀谈着,刘大学士抿一口茶,开口道:“老夫奉皇命主持今科会试,听闻这次士子中不乏才俊。在京中有名中便有十几人。待今日之后,希望能有几份可堪入目的卷子。”

    便有人道:“刘枢臣何必担忧?稍晚,必定会有好卷子令我等一睹为快。”

    翰林院编修梅和歌罗列道:“我在翰林院中对一些晚辈名字亦有所耳闻。比如:宜兴周慎行、候官翁宗道、华亭唐道宾、黄冈萧梦祯、永丰范锡爵等人。”

    有人附和的笑道:“正是。”

    众多考官都是在二月初接到朝廷的任命,就住到贡院中,这是为了避嫌。不过,大部分人都还是听说刘大学士赞赏候官士子翁宗道的事情。

    明远楼中气氛轻松。考试来都是学生辛苦、紧张,从来没有监考官和阅卷官紧张的道理。

    翰林院侍讲蔡宜道:“贾环此子亦是不错的。”他是林如海的至交,虽然贾环还没有来拜访他,但金陵的事传到京城中,他对贾环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若论名气,贾环无疑是这一科士子中最大的。但是论经义水平,没有人会认为他是顶尖的。一干考官都是笑着看向方望。

    刘飞白捻须一笑,问道:“望溪以为如何?”

    古人,平辈相交,多称唿表字。而若是有号,则称号,不称字。方望,字凤九,号望溪。他是贾环的乡试座师,同时也是他一力推举贾环,打破国朝压制神童的惯例。

    方望五十多岁,容貌清瘦,衣着简素,坦然的道:“国家科举取士,是以经义来取,务求公平、无私。我对我那弟子能否通过会试都拿不准。更遑论其他?”

    方望这是表明态度,他并不会为贾环争取什么。能否通过会试,全看贾环自己的水平。

    当然,方宗师这话是费而不惠。因为,会试是煳名制。他想争取,也没什么好争取的。也因为如此,众考官才敢在这里公开讨论士子水平的优劣,名气,而不用担心给别人指责舞弊、不公。

    众人都是笑着恭维了方宗师几句。心中,倒是认可方望的说法。那位天下闻名的神童、诗词名家,能不能通过会试还在两可之间,名次就先别想了。

    科举考试,有小三关,大三关的说法。小三关,便是童生试的三次考试:县试、府试、院试。通过之后,便是生员。

    大三关指的是:乡试、会试、殿试。会试一般都在二月,谓之春闱大比。录取比率比乡试三十比一要高一些,约为十比一。举人们只有通过会试之后,才有资格参与殿试。

    但由于自宋朝以后,殿试便不再往下刷人,因而成为排名考试。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就是在殿试上决定。

    这样一来,会试,实际上成为读书人在科举路上的最后一道淘汰的关卡。一过,便是鱼跃龙门。

    熟悉贾环文章、经义水平的人,如张安博、叶鸿云等人,都不会担心他的会试是否能通过。不熟悉的人,才会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山长等人担心的是贾环名次。会试的头名称会元,其余的排名,似乎不重要。因为,殿试还要再考一次。

    但是,熟悉科场潜规则的读书人都明白,绝对没有掉在会试末尾的士子能在殿试中进入前十。

    会试的成绩,于殿试而言,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京城贡院中答题开始,士子们笔走龙蛇。

    会试,一共三场,每一场考三天。第一场考四书五经,共有三道四书题,四道五经题,一共七篇八股文。

    在看到第一道题目之后,贾环并没有立即作答。而是,将目光看向第二道题目: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这是出自大学的一句。后面是: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这是一道小题。

    贾环接着看第三题。

    是的,科举考试,非常的看重第一场第一题。基本上这一道题就拿下太多的分数。

    贾环之所以,不先写第一题,不是考试习惯什么的,喜欢把所有的题目都看完再做答。而是,因为,他胸有成竹!

    路过贾环考舍的一名军士,打量了气定神闲的贾环两眼,以他阅人无数的经验来判断:小贾老爷多半很有把握。

    贾环的名声、年纪,很容易将他与其他考生区分开。这名军士,也知道贾环。

    在科举考场之中,最装逼的办法,是吃好、喝好、睡好,最后才是考好。这其实有点浪了。真正的监考过的人都明白:气定神闲的考生,才是最有把握的,多半会拿高分。看他们答题,那种游刃有余的节奏,都是一种享受。

    贾环落笔。从第二道题目开始答起。

    …

    雍治十三年二月十八日下午,贾府的园林沐浴在和熙的春光中。鸟语花香。

    贾母上房中,三春、黛玉陪着贾母顽笑。鸳鸯、琥珀、司棋、紫鹃、侍书等人侍候着。

    至于宝玉,自是苦逼在族学中读书。

    不知道说一个什么话题,贾府的众位姑娘都是言笑晏晏,一时间屋内如同姹紫嫣红的花圃。黛玉拿着团扇,掩嘴而笑,神情妩媚动人,别有韵味。

    看着娇花似玉般的外孙女,贾母禁不住叹口气,偏偏玉儿自江南回来后和宝玉不亲近了,因问道:“玉儿,环哥儿是今天考试吧?”

    黛玉点头,细声答道:“是的,老祖宗。”她这两天心里很焦虑。环哥越早高中,成为进士,她和环哥的事才越早有着落呢。

    贾母点点头,沉吟着。不知道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