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6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回他挣了大把的钱,心里就痒痒了,惦记着挣更多的银子。陈燮很冷静的告诉他,这些事情不是你该做的,你该做的是引导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制定和完善制度。

    “这个,不是你说过么,银子要流通了才叫银子,收仓库里就是一堆死物。朕见这一次送回来的金子,心里琢磨着是不是做点事情才好。以前朕是穷怕了,总想着多挣一点银子在手,心里才踏实。”朱由检说的就是心里话了,以前是真穷,苦日子算是过够了。

    朱由检还是想做点什么。但是他又拿不定主意,办学什么的,说实话可以走户部的账,他这点积蓄叫做内库。陈燮真是哭笑不得,朱家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奇葩,一个比一个抠门不舍财。真是有传统的。

    “陛下,谁说办学就要赔钱的?你得看什么学校不是?这又不是下面的官府学堂,培养的都是做官的人才。商人的地位可以提高,但终究无法取代官,他们只能作为一种监督权力的形式存在。做官终究是读书人的主流。明白这个道理,事情就好办了。您不是有银子么?不是想花一些么?好办啊,办学!就办一个皇家格物学堂,下面设各种学科,为了区别于各地的官学。您这里就收学费。想学航海啊,缴费,想学炼钢,缴费。就这事情,您不好出面收费,可以交给宗室来做啊。找一个老实的,在外面做做样子,实际上什么事情都不管。挂他的名字办学就是了。实在不信宗室,就找个外人。挂个名而已,谁还敢动陛下银子的歪念头?你还可以办一家医院,这个臣拿手,手下也有人才,御医也可以出来坐镇。看病收费,咱也不说什么钱都收。咱换个花样,有钱有地位的,你来看病,得收贵一点的费用,没钱穷苦人。能免就给免了。再说了,您是陛下啊,怎么能一门心思在怎么挣钱上头,大明的要紧事还多得是呢。”陈燮一番话,最后又给兜回来了。

    朱由检讪笑两声,心里不好意思,却决定了要格物学堂和医院的事情,至于人才,管陈燮要,不怕他不给。“好好,你说的对,既然如此,那就好好说说,大明还有什么要紧事没办?还要朕来操心费神的?”

    听到这话,陈燮陡然把脸色一沉道:“陛下,您这样可不行,关乎大明的江山社稷,任何事情都不能马虎对待。”朱由检很明显的一愣,立刻回到了皇帝的本质,站起拱手道:“朕谢过思华提醒,还请继续指教。”

    陈燮这才松了脸色,继续道:“指教谈不上,就说臣的一点浅见。以臣看来,眼下最要紧的事情,还是完善各级咨议局的监督机制。次要的才是官府制度的完善,太祖当初草创的官府制度和科举制度,说句不敬的话,是有缺失的。”

    朱由检越发的严肃了,这是提到了朱元璋了,陈燮敢当着他说这个话,就是很忠心的表现。不然谁会跟他说,太祖办的不好,您不能学太祖。事实证明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个特例,他的精力及其旺盛,一个人能干好多人的活。他创立的集权制度,说到底还是建立在个人的能力之上,后来他的子孙们,就没这个能耐了,内阁制度出现,司礼监的制度出现,实际上就是一种皇帝权力无法照顾太全面而衍生的制度。朱元璋那样的皇帝,爽是爽了,任何权力都在手里,但是太累。其他皇帝,多数都做不到他的样子。

    “你大胆说,朕仔细听。”朱由检的态度出来了,陈燮这才道:“陛下,臣以前说过,现有官府对基层的控制力度是很差的。大明的官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现象加剧,现有官府存在的弊端,不用十年就会体现出来。所以现在就必须未雨绸缪,对现有管制进行完善和改进。首先说基层权利,这点必须改进,不然到了乡下,什么事情官府都插不上手,全是士绅、宗族、小吏说了算。这些人是没拿工钱的,他们也是要养家糊口的,时间长了,哪有不伸手往兜里装的。养成习惯了,这些人就理所当然了。这是对普通百姓一层扒皮。所以呢,今后应该增加乡镇一级的权利机构。”陈燮说着在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结构图。

    “陛下请看,这是县,下面是乡、镇,别小看这些乡镇机构,他们能最大限度的把权利掌握在官府的手里。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县令管一个县,人口少则七八万,多则十余万,说的不好听一点,根本就顾不过来。百姓之间有点矛盾纠纷,更多的是依靠宗族和士绅来调解。这些人掌握了基层权利,确实解决了官府很多麻烦。反过来看呢?掌握了权利,他们对普通百姓如何呢?大明的基础,不是这些士绅和小吏,而是普通的百姓,因为他们是最底层的。远的不说,五年前,大明是个什么情况?陛下能不清楚么?那么在那个时候,这些掌握基层权利的人都在做啥呢?不排除有个别士绅在赈济,他们的善举值得肯定。但是更多的士绅和恶霸,则在趁机囤积粮食卖高价,兼并土地。他们的行为,加剧了民变的滋生。他们首先是权利的收益者,但却没有去维护给于他们权利的朝廷。对于这样的人,陛下该怎么处置呢?以前没法子,因为很难管的到那一层,今后呢?放任么?”

    一个问题抛出来,朱由检陷入了沉思,久久不语。没有经历十多年的民变,朱由检是不会正视这个问题的,以前大明动不动就说官员多了,现在看来官员不是多了,是少了。当然这是陈燮的说法,朱由检还需要思考才能认同。

    “思华,总不能让举人、进士,去做这些小官吧?以前都是小吏的活,他们能做的来?拉不下那个脸啊。增加了官员,朝廷的开销也大了嘛。”朱由检还是很犹豫,下不了决心。

    陈燮继续道:“你说的没错,但是相比于官员的增加,朝廷收入的增加速度呢?对比一下,您会发现朝廷收入的速度会远远高于支出的速度。还有一点,这些基层权利机构的确立后,在税收环节,能为朝廷多收多少税,您又想过没有?”

    朱由检还是不能认同,嘀咕了一句:“那谁来干这些小官?”

    陈燮早有准备,笑道:“这就涉及到一个制度改革了,首先得从科举说起。”

    朱由检啊了一声,又要折腾科举啊,之前已经折腾的够呛了。可是看看陈燮坚定的眼神,朱由检只好苦笑道:“好,你说。”陈燮笑道:“陛下,首先臣要说一个现象,京师会试大比的时候,您有没有见过那些胡子花白的考生?臣在乡试的时候见过,一问啊,六十了,还在考举人。那么臣请问陛下,就算让他中了举人,又中了进士,还有多少年能为朝廷效力?”

    “啊……,啊?”朱由检发出语气的感叹声,真的被陈燮问住了,是这个道理啊。一时间脑子都乱了,有心说什么不是每个举人进士都老的,可是一想啊,现在的科举制度下,能中进士的多数在四十岁以上,很多官员在任上干不了几年,就得告老还乡了。各地的官员,都是一群老头,说的不好听一点,办事能力肯定不如年轻人啊。稳重是稳重了。

    朱由检的脑子里开始兜圈子,他想搞清楚陈燮到底想说啥,但就是从这个圈子里出不来。科举为官,这是自隋唐开始的,目的是为了打击门阀大户对官员的垄断,给普通人一个上进的阶梯。这个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平。从隋朝开始,到唐朝的基本完善,可以说这个制度凝聚了历代封建地位的聪明才智。(未完待续……)

第六百二十八章争论又起

    第六百二十八章争论又起

    这一次朱由检不找陈燮要法子了,自己回去琢磨去,反正这个官职和科举必须结合起来,如何平衡其中的利弊,这是皇帝该做的事情。这点事情都要问,他觉得挺丢人的。你还真别说,朱由检回去一趟,在皇宫了跟着魔似得,弄张大白纸,自己在上面画来画去的。

    谁都不知道他要干啥,就是这么从下午一直折腾到半夜,王承恩都劝了七八回,这才不甘心的去睡觉。第二天一早起来,早朝也没上,继续琢磨这个事情,也不找内阁大臣们商量,就自己琢磨。又折腾了一天,总算是有个准谱了,朱由检这才让在一早给陈燮叫进宫来。

    见了面礼都没来得急行,朱由检就递过来一张画了表格和写满字的纸,急道:“你看看,这么搞如何?”陈燮仔细的看了起来,你还真别说,老朱家的人玩别的可能不行,玩人心绝对都不差。朱由检这个东西,就把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