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6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燮笑着摆摆手,下了马,活动活动差不多冻僵的手脚,大家都是一人双马,不少人一停下来,就从马背上掉了下来,摔的结结实实。一行人赶紧互相帮忙,拿出酒壶来一口,暖和一下。等了不到半个时辰,城门打来了,屁股着火似得的吴直从里面出来,边走边喊:“我的活祖宗,都什么时候了,您还惦记着门禁呢。”

    看见陈燮,吴直二话不说,立刻给跪下道:“公爷,陛下就盼着您回来,赶紧地,奴婢已经派人进去报信了,您先上车歇一会。”吴直把陈燮的马车也给弄来了,看这意思,一直就在附近候命来着。陈燮也不矫情,上了马车,交代人招呼好近卫,跟着吴直就往宫里去。

    马车一到,宫门就开了,直接进去,陈燮不敢过分,进门就招呼停车,下车步行往里走。没多一会,便见着了王承恩,直接就到了朱由检的病榻之前。陈燮二话不说,跪在病榻之前,看着一双眼睛盯着自己的朱由检,低声道:“陛下,臣回来了,您有啥要臣做的,只管吩咐。”

    朱由检含混的说了一句,王承恩立刻道:“都在,都在,奴婢这就去叫。”

    看见陈燮,回光返照的朱由检,不知道哪来的力气,死死的抓着陈燮的手,含混不清的说着什么,陈燮仔细的听,大概是说“万世一系”,还是这个梦想没有事先的遗憾么?陈燮立刻很肯定道:“陛下,臣虽不及武侯,但是愿做大明的武侯。”

    听到这话,朱由检笑了,虽然不明显,但却是真的在笑。很快周皇后进来了,值班的内阁大臣周延儒、洪承畴也进来了,相互之间飞快的交换了一下眼神,大家心里都很明白,最后的时刻到了。看看朱由检紧紧抓着的手,众人心里各自滋味。

    王承恩在一边道:“各位大人,奴才已经派人去请太子殿下和其他阁臣,陛下的意思,今天就在这里,把事情都交代清楚。”朱由检含混的说了一句,王承恩立刻道:“陛下问陈大人,还有什么要说的。”

    陈燮想了想道:“臣可以在京十年,之后,不论大明如何,臣都要离开京师。臣在外也好,在内也罢,大明的制度形成了,都不会乱。只有一个好的制度,才是大明朝万世一系的根本。陛下,臣定当竭力辅佐太子,完善陛下未竟之事。将来臣百年之后,去见陛下,臣一定能很自豪的告知陛下,大明朝万世一系的道统,是陛下奠基,后人不断完善。”

    陈燮这个话,算是说到朱由检的心里去了,紧握的手力气更大,呼吸更加急促,含混的说了一句话,这一次陈燮听懂了“君臣一场,朕要先走了。”即便是陈燮,听到这里也知道这是最后的时刻,忍不住的热泪流下。在大明朝,陈燮是朱由检唯一毫无保留信任的臣子。

    临别之际,陈燮也只能强忍内心的酸楚,看着鬓角发白的朱由检那张扭曲的脸,使劲的点头,哽咽道:“陛下,臣定当竭力打造一个完善的制度,为大明千秋万代不余遗力。”

    这个时候陈燮也不说什么虚的,朱由检似乎累了,闭上眼睛不说话,眼泪却是不断的溢出来,依旧紧紧的抓着陈燮的手。内阁大臣们先后来到,朱慈烺也到了,跪了一地的人。王承恩这才拿出一份圣旨道:“陛下有旨……。”(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章庙号

    第六百五十章庙号

    “十九年,冬,腊月初三,京师大雪,圣宗薨。”这段文字摒弃了传统的天干地支的记录方式,也是朱由检圣旨中的一个要求。传统记录方式太过复杂,百姓很难搞懂。

    一个皇帝的庙号,里头有个“圣”,可谓最高评价。有史学家在翻查前人笔记时,找到一段文字记录,大概意思是,因为这个“圣”字,朝廷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还是陈燮站出来说,“先帝登基之始,内有阉党横行,外有建奴逞凶。先帝扫平阉党,荡涤乾坤,正欲一展宏图之际,西北灾祸连年,辽东兵乱不断。中原民变之汹汹,大明二百年未有之难局也。值此为难之秋,先帝励精图治,定辽东,平民变,改制度,方得大明焕然一新,生机勃勃之态也,……。”大致上就是这个意思,高度肯定了朱由检,从他的个人生活之简朴,到他遇见的苦难,最后战胜一切,痛感大明制度不善,大力改良。由此,奠定了大明江山永固之基。

    那么实际上呢?这个事情的争论非常的激烈,传统文人对这个看的比天还大,如何给先帝定庙号,这个问题吵翻了天。朱由检在的时候,很多人是不怎么说话的,现在没了,一群人冒出来,各种言论都有,但是都心里藏着四个字“刻薄寡恩!”只是没人敢说出来而已。

    那么朱由检真的刻薄寡恩么?得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了。

    新帝登基这一天,首先讨论的问题是年号的问题,这个本是礼部的舞台。这一天是腊月初四,坐上龙椅的朱慈烺,看着群臣中的陈燮,站在那里很安静。心里的不安和忐忑全然消失。正如先帝所言,燮者,大明之定海神针也。

    礼部尚书洪承畴站出来,提出要定先帝庙号和新君年号的事情。新君登基,这是一等一的大事,谁来都不好使。这个事情。必须尽快顶多。在这个年代,一个国家是否安定,新君的年号都是一个信号。出来的快,说明朝廷君臣一心,出来的慢,那原因就很多了。

    朱慈烺的教育班子,可以说是新制度的最大受害者了。姜逢源之辈,本该在新君登基自后,先在内阁行走。然后慢慢的掌握领导权。大明历朝差不多都是这个节奏,但是现在这个节奏,被朱由检打断了。这一届内阁成员,如果没有大错,你就得等到他们到期为止。朱由检改制的时间是三年前,也就是十六年,通过大告确定下来的东西。这一届东宫班子,怎么也得熬上两年。就这还不算,你得有群臣的支持。内阁班子原来是五个人。朱由检立下的诏书说的很清楚,增至七人,陈燮作为前内阁大臣,毫无疑问占了一个位子,另外一个位置,不出意外就在东宫现有班子里产生。

    任何一个大臣。在这个问题上都不敢去反对,首先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其次是一个众怒难犯的问题。先帝临死的交代,你敢不从?这叫政治正确。内阁从五个变成了七个,这是给大家的机会。你敢抹杀?

    毫无疑问,顺利通过。陈燮站在了内阁大臣中间,也就是第一排的最后一个位置上。

    满朝都是饱学之士,这个时候洪承畴提了个头,自然是跃跃欲试,给先帝定庙号、新君年号,得到新君和群臣的认可,那也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资本来的。大臣们一个一个的站出来,提出自己的建议,出现不同意见肯定要开吵,这是必然的。这个时候,绝对不是让步的时候。

    于是,在一个先帝庙号的问题上,读了一肚子书的臣子吵的不可开交,内阁六位大臣却平静的很。周延儒是想静观其变,他已经是首辅了。没必要去出这个风头,这个时候最要紧的就是稳定。杨廷麟和卢象升是不屑去争,洪承畴则是打算等一个合适的机会。至于魏藻德嘛,丧家之犬了,袖筒里装了辞呈的,准备请祈骸骨,努力争取还能有个善终。至于陈燮,根本就不在乎他们吵什么,觉得没意义。

    朱慈烺听着群臣吵架,头晕脑胀的。有人指出,先帝在朝勤政,服劳无怨日勤。可以取一个“勤”字。也有人指出,先帝坚忍不拔,平定乱局外患,彰义掩过日坚,可以取一个“坚”字。这两个是主流,反正没人提更好的字了。然后就是两边争吵,不干寂寞的姜逢源也站出来道:“先帝开拓海疆万里,创大明前所未有之疆域,德行可扬日景,致至大图日景,法义而齐日景,何不取一个‘景’字?”

    你还真别说,他这么站出来说了一句,所有人都平静的看着他,毕竟他是东宫的班底,现在换了皇帝,他的话还是很有分量的。而且他提的这些,也都很有道理。

    眼看先帝的庙号要取一个“景”字似乎成为了定局,朱慈烺却看了一眼陈燮道:“思华,先生,您的意思呢?”当着满朝文武这么干,所有人为之变色的同时,内心更是一片哀嚎。这还怎么玩啊?这货已经权势滔天了,还没进京就调集军队,,堵着山海关,舰队堵在大沽口,南京更干脆,直接就派兵去接管防务。这要换成别的大臣,早就被“谋逆”的罪名淹死了,陈燮一点事情都没有,站在前面一句话没有,陛下主动问他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