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6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怎么说,科举这个对大臣的冲击不小,不仅仅是年龄问题,还有考试内容也改了。八股作为开国以来最公平的科举项目,如今也改了。怎么改的?今后考试,有三个主要内容,各占三成的比例,还有一个附加内容,占一成的比例。什么内容呢?第一,八股文,还得做,但是只要做一篇就够了,不用写太多。第二,数学,连数都不识,你也好意思当官?这不是祸害百姓么?第三,格物学,这个格物学的涵盖就光了,不单单是农学了,还设计工商、水利、交通、航海等等学问。想当官,你就得去学这些东西,不要求你都精通,至少要能及格。附加的一门学科,叫做时事政治。就是对过去的三年,国家发生的大事情,进行一些简单的问答。如果连这个你都考不及格,赶紧洗洗睡吧。

    科举的事情还不算完,考成法补充办法才是割肉的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里面出现了一个新生事物,统计局。六科之道吧?这是皇帝的助手,现在这六科变成了七科,多了一个统计局,干啥呢?县以上的官府,每年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吏部在考察一个官员的时候,必须要看他在任期间的这些统计数字,作为恒定一个官员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

    什么意思?生产总值知道吧?就是这个玩意,被陈燮引进了大明。没个县年度的生产总值进行统计,降低的,主官们就回去歇息吧,连续三年都没进步,回去抱孩子吧,别出来丢人现眼。大明的官员,不能改善百姓的生活,你做这个官你也有脸?连续三年以上,保持不变的,呵呵呵,升官的梦就停止了吧,你能维持现状,真是难为你了。在这个级别干到退休吧。连续三年都有进步,保持一个进步的水准的,可以作为一个升官最基础的依据。别跟皇帝说什么教化之功,什么百姓安分守己之类的话,那没用。出来当官,没有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能耐,你就别想升官,甚至连官都没得做。

    这个统计局,就是皇帝的耳目,直接对皇帝负责。

    朱慈烺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群臣真是措手不及了。科举的问题好说,死道友不死贫道,但是这个统计局就不对了,这是皇帝的耳目啊。官员调整升迁,最后是需要皇帝用印的。好嘛,你这边名单上去,那边皇帝给吏部打了回票,这货在任上对地方民生毫无作为,不行。

    这是什么东西?这是皇帝手里的核武器!一个文臣,最大的成就就是入阁并成为首辅,现在的廷推制度,你仔细一琢磨就完全不好了。你得有基层经验,最少是在知府做过三年,这都是最低要求了。你得有中层经验,巡抚三年。你还得有京官的经验,六部、六科、御史台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京官还好一点,在基层那真是要命了,地方的经济指数不行,你就别想升官。这帮读书人让他写文章,一点问题都没有,让他去发展经济,那要命了。

    关键是这个统计数字的标准,是皇帝来制定的,特殊部门来执行的。你向作弊都很难啊。

    但是在今天这个场合,前面喊了圣君在朝,后面你敢说皇帝昏庸?或者说被小人蒙蔽?不敢,不敢就得捏着鼻子承认!

    晕乎乎的群臣,在这三把火上面,被烤的一个外焦里嫩。根本就没有还手的余地,朱慈烺成功的烧了三把火,主导了今天的大朝会。这三把火烧下来,大家都意识到,这不是出自朱慈烺的手笔,就那小身板,哪里想的出这么一个节奏,如此的浑然老辣。

    众人把视线对准了陈燮,这货此刻正站在那里打瞌睡,昨晚上折腾的有点晚,朱媺娖说一个孩子太少,还得再生几个,不然偌大的家业,都便宜外面的狐狸精了。

    就这样,在众人恨不得咬死他的目光中,陈燮很失礼的在争吵声中打瞌睡。

    三个新举措,无一例外都在朝会上通过了,没法反驳啊。当今朝堂,可没有刘宗周黄道周那种铁骨铮铮的大臣,就算顾炎武这样勉强七品,有资格站在尾巴上的臣子,他是支持这三个举动的。认为是大明开国以来,唯有之壮举。(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三章公正、意外

    第六百五十三章公正、意外

    朝会结束,消息以邸报的形式发布天下,朝堂上是达成一致了,民间的大争吵却拉开了序幕。关键还是科举这个事情,年龄一刀下来,多少人断了前程。怎么办,没法子,这事情在朝廷上已经过了,成为了正式的法律,谁也扳动不得。

    接着取消司礼监批红权的一事,拿住了内阁和群臣,快速的通过了这个法令。事情定下来,民间的读书人自然是要闹腾的,怎么闹?写文章,指桑骂槐,说是什么有权奸在朝,蛊惑圣心,出此恶政。看起来被骂的人,只能是一个,那就是陈燮。

    但是这些骂声对陈燮来说,一点都不起作用,反倒是陈燮利用手里的报纸,开始了铺天盖地的宣传。宣传什么?当然是宣传他的理念。大明这个时代,人过四十就可以称老夫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国家的官员,拿着俸禄,享受特权,却不能为国家做多少年的事情。难道这样就合理么?再说了,35岁停止科举,你是秀才,可以做乡镇的官,举人可以从八品做起,成绩优异者,照样可以继续升迁,不是断了大家前进的道路嘛。

    报纸这个东西的威力太大了,对民间的三言两语,根本就是碾压之势。关键是现在的民间不比以前了,随着咨议局的出现,民间的本来是一伙的势力,现在被分割了。科举不成的去做买卖的人,也有了一个参政的余地,不像以前那样,要接官员的嘴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朝廷改革科举,毫无疑问是得到工商阶级支持的,随着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大明现在到处都在缺人。缺什么人?办工商你得要人吧,这个人得有文化吧?干企业的,你得有人吧?这个人你好歹要有技术吧?陈燮从一个小小的华亭开始,拉开了江南工商业快速发展的序幕,进而引发了整个沿海省份的效仿。这些效仿,不是官方的。全是民间自发,然后推动官方。

    说到底还是利益,一个是经济利益,一个是政治利益,在这两大利益的推动下,任何保守势力,都将被碾压成渣渣。工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大明有市场么?毫无疑问,人口摆在那里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内需巨大的市场,其次是海外的市场,欧洲的贸易,南洋的贸易,现在又多了一个印度的市场。说句不好听的,都在忙着挣银子的,谁有闲心听你唠叨。

    整个国家的气候变了,自上而下的在变化。这个时候任何阻挡的行为,都是在浩浩汤汤的历史潮流面前螳臂挡车之举。皇帝有改革的决心。朝中有力主改革的大臣,民间有改革的呼声,三位一体之下,谁能挡的住?

    就在民间打嘴巴仗的时候,内阁成员魏藻德在三次请辞之后,得到了准许。回家养老去了。这时候,新的成员补充,正式提到台面上。各省督抚、三司的官员,都接到了一份名单,一张选票。还有一份公函。为啥这么复杂,廷推制度再次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变化,增加了一个新的举措,不记名投票。名单的人,都是有资格进入内阁的名字,从中选三个,填上之后交给京中来使,快马送回。这一举措,看起来是找麻烦,实际上得到了各省督抚、三司、各道的大力支持。这是咱的权利,谁抢都跟他急。

    说起来官员之间互相有勾结什么的,那也得看你的本事。如果天下泰半的官员都支持你,那就说明有资格做这个内阁大臣。

    这个变化真是太厉害了,直接把很多人小心肝都捅坏了,你嘴巴再利索,没用,人家不给你表现的机会。赶紧的去拉票吧,在京的七品以上官员,都有资格投票。

    名单上有两个人,一个本没有资格,这个人是姜逢源,他是新君指定的参选人。这是皇帝的特权,再计较的人都不敢在这个上面说闲话。另外一个是陈燮,他是先帝定下来的辅政大臣,是个官员都知道,这两位是必须要选的。不然在陛下哪里,你把全部的票都拿下了,这次廷推都过不去。陛下手握否决权,就是要用在这里的。皇帝想在内阁里放一个人,你们居然敢不选?你们到底想干啥?

    官员们唯一欣慰的是,姜逢源和陈燮不对付,两人在政见上是不和的。进了内阁,这俩也未必能勾结起来,不互相在陛下面前上眼药就不错了。还有就是,这个廷推的制度,大大的约束了新君对朝臣的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