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午崛起-第1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轩建章笑道:“如果有炮营,你说日本人还会不会傻到我们到了跟前,他们才发现?”

    “那倒也是。”师参谋长不好意思的挠挠头。

    战斗持续了5个多小时,有西乡隆盛本人在的情况下,武士大军的战斗力提升了不少,无奈华军并不和他们白刃战,中远距离的放枪,加上华军第一野战师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那枪法叫一个准,打的日本人格外的难受。

    “撤,撤出道本村,往人吉方向撤退。”西乡隆盛无奈的下令道,这是要往回撤退,想撤回他自己的番内了。

    但是华军有轩建章的命令在哪里会给这种机会?

    步枪对武士刀,本来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华军又是你退一步,我就紧紧的跟上,在日本人撤退的过程中,死的更快,都是用背对着华军,想躲都躲不了。

    西乡隆盛一看不行了,“停止撤退,就守在村子里面,等待援兵!”

    “迫击炮!”轩建章看见日本人都龟缩在村子中,笑了,他就希望他们这样,这个无险可守的小村子,上哪里躲?

    砰砰砰!砰砰砰!

    华军的两个连,虽然带的迫击炮都是正常配置的,总共就二十多门而已,关键是日本人现在还有三四千人,村子又太小,太过密集,想躲在小村子里面也不行啊。

    西乡隆盛看着身边一片片被炸死,被炸的满天飞的勇猛武士们,后悔的肠子都青了,为什么要跟华军作战?就算是作战,也绝不能在开阔的地带硬碰硬啊!

    这才300多华军,硬是能把5000多武士军打的只有挨打的份儿。

    但是后悔已经晚了,战斗到夜里,西乡隆盛眼看村子要被围住了,再次下达了全线冲锋,跟华军拼了的命令。

    本来夜间作战,是有利于防御的一方,不利于进攻的一方的,但是华军最擅长的就是晚上作战,战士们一个个打的精准,步枪上面还配置了红外线,这种领先了日本人近半个世纪的武器用来打一帮拿刀的农民,实在是有点残忍。

    日本武士,也就是他们自己给自己的脸上贴金,其实很多都是不脱产的农民而已。

    武士打仗并非完全不用盾牌,但却不容易见到武士用的原因有很多。

    大盾使用过于局限,很多场合弊大于利;比如骑马用大盾,根本不可能。

    中小盾的防护不如盔甲,原因多样,日本的制盾工艺没有发展传承;配合武士刀进行持盾攻击时很容易产生死角,而日本匮乏这方面的传承。包括香取神道流等多种传承在内,都没有长久有效的见载。所以到了后期,盾更多作为一种赏赐存在。

    武士的攻击主要依赖于刀,技能以劈斩为主,所以放弃使用盾牌可以保证更加犀利的双手攻击。

    大铠很重,并且很不灵活。某种意义上很近似欧洲的骑士盔甲。

    盾牌是拿来格挡用的,但在进攻过程中会被乱石弓矢射中,增加更多重量和障碍。仅以武士刀长度而言,和弓箭的长度是极为相似的,这很容易妨碍到旁边一共进攻的人。

    在火铳出现后,粗陋的盾牌已经毫无意义。

    但制铁工艺和材料又折磨着日本的工匠。所以这很难让他们制作一面铁盾出来。

    断档的日本史,关于青铜器铸造工艺,日本似乎并未彻底掌握过大型铸造,仅限于刀剑枪矛和青铜镜等小型铸造。

    所以如果铜盾没有被发展,那么金属盾就必然不会被发展。

    最后只能局限在其他材料上,而这些材料,很难防得住投矛标枪或者大型石弹,反而可能增加暴露可能。

    作战方式上,日本不存在太多野战经验,包括战国时期,足轻更多时间内像是打酱油,虽然并不是没有大规模作战的经验,但仔细追溯却不难发现更像是小范围内的战团捉对。

    所以冲阵厮杀更多的依赖于那些可靠的直属部下,这类似于我国明代的家兵。其他时间更依赖于营寨的攻守易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竹束(竹把)作为遮挡物,远比盾牌更为有效。简单理解就是几个足轻举着面墙。

    对于骑兵的防御上,枪林的作用要好于盾牌。

    就战国时期的弓箭密度和批次来说,日本那种大斗笠已经很够用了。

    而且盾牌主要是用来对抗弓箭的。

    中世纪日本弓一直受制于生产技术和制作原料,造成日本弓箭“射短而箭重”的特点。

    射箭是一门技术活,需要长期的训练。只有少量军事贵族或者职业士兵有机会长时间训练。

    中世纪日本军队主要采用征召农民从军,而非职业士兵缺乏长时间的专业弓箭训练。

    日本缺乏优质的铁矿和焦炭,导致有限的军用铁制品集中在少数的军事贵族手中,征召农民只能使用用铁量极少的长枪。

    中世纪日本步兵主要以双手持超长枪为主要武器结阵作战。

    由此,一来弓箭射程短而导致威胁大打折扣,二来缺少足够数量的弓箭手制造足够的威慑,三来征召农民缺乏单手铁制武器。

    所以中世纪日本鲜见步兵于运动战中使用手持盾,更多的是设立营帐、据点等非移动单位用来防御用的大盾/塔盾。至于什么拿盾龟缩的是懦夫之类,那也是在客观物质限制之后追加的溢美之词。

    在武器装备完全不对等的情况下,在华军是有备而来,日本人是仓皇一战的前提下,西乡隆盛的军队彻底被华军的两个连钉死在了道本村中。

【1146 抓住了西乡隆盛】

    日本的武士和欧洲的骑士是类似的感觉,属于有阶级的精锐部队了。

    武士是世袭制,家中男丁自幼接受训练,文武两全,装备精良,所以武士的战力必然比一般士兵强的多。

    而如果说的是一般步兵,则比清末的清军士兵要更强一些。

    足轻就是平时务农,战时成兵的这么一种基层士兵,武器为刀枪与弓箭,防具也很简单甚至没有防具,训练程度也不高,战力较弱。

    先撇开冶炼工艺不谈刀枪的强度,日本的弓受日本人身高的限制,构造有缺陷,射程和杀伤力都不出色。

    再说防具,足轻的防具能有铁片扎甲(多为称作腹卷的防具)就算很不错的,而且基本不持盾,防御力不强。

    不持盾的原因是因为弓箭不强,靠铠甲可抵挡,且武器多为双手持握。

    日本骑兵非常少,而且因为日本马身材也不高大,所以也不怎么强。

    华国从商晚期就开始使用复合材料制弓弩,防具的工艺也很出色,到宋时,重的有步人甲,用铁甲叶制成,重约三十公斤,轻的甚至有纸甲,到明仍有使用,新唐书有记载“襞纸为铠,劲矢不能透”,纸随手可得,民兵也能基本人手一件,此甲的防御力更是经过流言终结者的测试,不仅弓箭,对刀剑防御也很强力,甚至可抵挡燧发枪。

    其实我国古代装备纸甲的比例还是不小的,而且纸甲外用皮或布包起来稍加修饰,外形也很华丽,不生锈,浸油的话也能提升防水能力,丝毫不逊色于铁甲,唯一的缺陷就是耐用度稍差,不过修理成本也更低廉。

    倘若是步兵对步兵,人数相当,不考虑指挥和士气等诸多因素,华国的古代士兵相比较于日本,肯定是占优势的。

    战争毕竟是经济的附庸,清末经济貌似强大,总量世界前列,但是国家没有钱,国家指的是政府。

    华国就不同了,华国的政府是有钱的,只是现在被解决全民温饱,提高全民识字率,发展工业,这几项基础的项目建设给拖住了而已。

    萌总裁虽然致力于加强国防,却是将国防摆在发展经济后面的,没有经济,没有工业基础,谈什么国防?

    萌总裁并不是一个穷兵黩武的人。

    单纯论冷兵器,华国是非常厉害的,日本人只敢在沿海扰,真的惹得华国起火的话,其实哪个朝代都能虐日本人。

    就中日历史来看,冷兵器时代两国交锋应该就是明朝的倭乱和朝鲜的壬辰战争了。

    在明朝抗倭作战中,无论武器也好格斗也罢,倭寇的个人能力无疑是十分突出的。

    戚继光依靠鸳鸯阵多兵种配合战胜倭寇。

    可见武士作也并非就有多厉害。

    武士是中下层军官,位于家臣和平民之间,战时一般担任骑兵或者足轻大将。

    由于武士是职业军人,从小习武,且日本本身尚武,日本自战国末期开始剑术和刀的锻造技术有了长足改进,模仿西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