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在奥匈帝国-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刺杀不单单只有袁世凯在使用,日本人同样不甘心丢掉东北开始对外籍军团指挥官连同北洋政府东北实际掌控者张作霖动手,可惜同样未成功。同前世不同,这一次张作霖并非选择沉默而是命令超过10万的东北军队压迫高丽半岛。

    这个时候实际上袁世凯是不希望多生事端,可是面对张作霖被刺杀的事情他这位“英雄”怎么可能选择坐视不理?咬着牙袁世凯同意张作霖压迫日本的行为,但是这个时候他已经决定一旦战争结束一定要撤去张作霖的职位。

    同其他军阀不同,对于东北的掌控袁世凯还是最强的,毕竟这里十余万军队都是他的嫡系,而即便对张作霖的军队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事情总是多变的,战役结束时这些十余万嫡系早就成为张作霖的私军。

    这些嫡系对袁世凯并不忠诚?并非如此而如果不忠诚也算不上什么嫡系,真正的原因是6月份时袁世凯在忧虑中病故,这才导致十余万嫡系军队全部成为张作霖的私军,当然袁世凯的病故不要说对亚洲地区就是全世界都颇有影响。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英国也不安稳,首先是爱尔兰的起义让英国政府很是繁忙,而就在事情还没有解决的时候日德兰战役爆发,德国和英国首次进行正式的海战。

    袁世凯的死亡让同盟国丢掉自己的东方盟友,因为新任大总统黎元洪并非亲德一系,值得安慰的是外籍军团在东北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张作霖第一时间就对外籍军团表现出友善的态度并划拨几个地盘任由外籍军团走动。

    张作霖的友善也并非毫无由来,他渴望获得捷克公国的支持,太多的想法不敢有他最大的要求就是东北三省能够掌控在他的手中。对于这样简单的要求捷克公国自然不会拒绝,毕竟外籍军团还需要张作霖的支持。

    这个时候俄罗斯同捷克公国的战争正当**,外籍军团想要回到西伯利亚地区是不可能的,前往捷克公国更是不现实他们唯一能待的地方仿佛就是东北三省,张作霖肯容纳他们倒是省去捷克公国很多的麻烦。

    黎元洪在这片土地上的影响力甚至还不如袁世凯,因此他虽然获得大总统的职务,可是多方的妥协让这片土地重新到军阀割据的状态,蒙古的扎尔格朗图和东北的张作霖就是典型的例子。

    实际上支持张作霖和扎尔格朗图对捷克公国也有利,扎尔格朗图抗拒俄罗斯、张作霖抗拒日本,有他们在多多少少能够拖住俄罗斯和日本的一些军力不让他们有机会登陆欧洲。

    对于远东的事情恩斯特并没有太多的心思,虽然边境稳如泰山但是德国方面的确不是很妙,先不说凡尔登的攻守情况,这个时候英法企图以攻代守进攻德国的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上。

    这一次的战役被称之为索姆河战役,他也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死在这里的士兵数量达到130余万。同时这里也是坦克彻底被重视的地方,毫无疑问它帮助提高坦克在军队中的地位。

    英法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以便转入运动战,同时也能够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当时战线由南向北,在亚眠以东50多公里的地方穿过索姆河。德军在该地区构筑了号称“最坚固的”防线,包括三道阵地和一些中间阵地。主要阵地有坑道工事,阵地前面有多层铁丝网。

    最坚固的”防线守军为德军第2集团军,防御正面宽58公里,其第一线为9个师,预备队4个师。随后兵力增加到67个师。英、法方面原计划以法军担任主攻,但因凡尔登战役动用了法军大量兵力,改以英军为主。最初投入兵力为39个师(战役过程中陆陆续续增加到86个师),其中英军25个师,以第4集团军为主、第3集团军为辅,在索姆河北岸卡尔诺以北地区进攻,正面25公里;法军第6集团军14个师,跨索姆河在英军右侧进攻,正面15公里。英、法军炮兵和空军都占优势。采取对有限目标逐次攻击战法,企图通过消耗德军兵力达到突破的目的。为协调两军行动,规定每次进攻到达线不能自行超越。

第一百六十七章 索姆河战役

    自6月24日起,英、法军进行了7天的炮火准备,7月1日晨7时半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进攻。当天法军和主攻方向上的英军都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则毫无进展。

    英军以密集队形前进,遭到德军机枪和炮兵火力的严重杀伤,第一天即伤亡近6万人。英军右翼和法军占领了德军第二道阵地,德军利用对方进攻的间歇迅速调集兵力,加强纵深防御并在一些地段上实施反击。

    英、法军于7月中、下旬再度发起进攻,南岸法军占领了第三道阵地,但未能发展为战役突破。英军32个师、法军26个师第三次发起进攻,截至12日向德军纵深只推进了2~4公里。英军在进攻中首次大规模使用坦克,共出动69辆,可实际参加战斗的只有38辆(被德军击毁31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随后在9月下旬和11月的进攻中,英军又两次大规模使用坦克,但数量相对较少,收效不大。

    这场战役是协约国在1916年总战略进攻计划的一部分。计划拟定的内容是:在福煦将军的统一指挥下,法国法约勒将军的第6集团军和英国罗林森将军的第4集团军,负责突破囤驻在富科库尔、埃比泰讷(40公里)地区的德国冯·贝洛将军之第2集团军的防御阵地;并运用骑兵兵团向法军负责的佩罗讷、莫伯日和英军负责的巴波姆、康布雷等地打开突破口。

    英、法联军共有32个步兵师和6个骑兵师,2189门火炮,1160门迫击炮,约300架飞机;德国第2集团军则有8个步兵师,672门火炮,300门迫击炮和114架飞机。德军防御由3道阵地组成,全纵深为7~8公里。双方准备了5个多月,首先进行7天的炮击,虽然几乎完全摧毁德军第一阵地,部分摧毁第二阵地,但失去了进攻作战在战术上应保持的主动性。

    英国第4集团军从马里库尔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英国第3集团军第7军在其左翼掩护;法国第6集团军从罗西耶尔以北索姆河两岸向佩罗讷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当日,法军和英军右翼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为德军壕沟阵地所阻。

    英军采用密集队形突击,遭德军马克沁机枪的强大火力杀伤,损失近6万人。7月2~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此后数日,由于德军投入预备部队以及英、法联军本身在突破战术和指挥调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缺点(主要是对各地区的突击规定繁琐,限制了军队的主动性等),以致推进缓慢。

    这样环境中德军指挥部又投入新一波预备部队,为便于指挥,特意将第2集团军分编为由贝洛将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加尔维茨将军指挥的第2集团军。并在防御上加长纵深,构筑了补充防御地区。

    7月中旬,英、法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达成作战的预期目标。

    7月底至8月中旬,英、法联军将其部队增强至51个师、飞机增加至500架;而德军增加到31个师、飞机增到300架,由于作战的迟缓、胶著,遂转变成为消耗战。

    9月3日起,法国米舍莱将军的第10集团军、英国加夫将军的第5集团军分别投入战斗,战场正面范围扩大到50公里宽的战线。德军增强至40个师,又不停加强阵地的防御工事。因此英、法军队的推进速度平均每昼夜仅有150~200米。

    大规模的坦克进攻对守备方的德国步兵产生了心理震撼,使他们放弃阵地不战自退。但由于坦克的技术与装备尚未完善,加上战线宽广,仍然没有达成打开突破口的作战目标。战术层级的运用成功并未能引导作战胜利。虽然英军后来又使用了两次坦克,但同样收效不大,不过这让德军开始学习如何对付敌方这个庞然巨物。

    这场战役的结果非常明显,因为进入秋季后气候开始恶化,由于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战斗渐渐平息,到了11月完全停止,英、法两国的作战计划宣告失败。但不可否认索姆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约134万人,其中英军45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53。8万人。英、法军未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但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