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倾宋-第7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是他想要把天倾下来,恐怕也会有一群人嗷嗷叫着找梯子。

    更何况这位主儿,早就把大宋的天倾下来了,也把蒙古的天倾下来了!

    这根本就不是在询问他们的意见,而是在看他们对于大明的忠诚、对于明王殿下的拥戴之情。

    不等文天祥和苏刘义站回去,后面脑筋快的官员就已经麻溜的站出来了,一个个声音洪亮,胸脯拍得咣咣响。有一个就有两个,很快整个大殿上,一片表忠心、誓为陛下效死的声音。

    坐在雕刻九龙的鎏金龙椅上,叶应武的嘴角边掠过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而他的手指正无意识的轻轻敲打着椅子扶手。了解叶应武的人都清楚,殿下的这个手势,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说明殿下正在紧张地思考,而还有一种,是说明殿下此时已然智珠在握。

    等到声音渐渐平息,叶应武方才不紧不慢的淡淡说道:“百姓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咱们先说民政,民政主要就是三件大事,第一,修通直道、恢复运河;第二,移民南洋、开发南洋;第三,恢复河洛、山东、关中等等刚刚收复之土地的元气!”

    下面众多官员心中顿时呼了一口气。这三件大事绝对不是什么简单轻松的事情,但是至少明王殿下还没有打算动摇现在官职制度的意思。

    至于自户部以降关乎民政的官员们,此时却已经是哭丧着脸。他们仿佛看见几场大战下来本来就不丰盈的国库,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水。不过明王殿下所说的三件事,样样关乎到民政甚至军政,绝对不是可以拖一拖或者应付之责任,而且以户部尚书谢枋得直二愣子的性格,这样对民生、对军事都有好处的大事,就算是再苦再累他也毫不含糊。

    随着大明收复山东,已经堵塞多年的北地运河终于可以重新疏浚,一来可以方便贸易往来和粮草转运,二来也能够在大战爆发之时,迅速调集水师北上支援,使得大明的水师终于不用在大江、淮水干瞪眼看着。

    而直道的作用也与此类似,当然了,相比于运河,直道的军事作用较少,更多的还是商贸民生作用,至少这从朝廷宣布修建直道以来,各地商贾倾尽家产也要解囊相助就可以看得出来。

    对于这些商贾们来说,一旦直道和作为补充的驰道修通,他们的商队就能够以远远超过现在的速度来往于各大城镇,从而也使得他们的利润拼了命的翻涨。

    直道一通,黄金万两!今天荡尽家产帮助朝廷修筑直道,一旦直道通了,别说一副身家了,就是七八副,很快也能够到手!

    至于其余两项,就更不用说了,自从碧瑶金矿发现和南洋物产大量贸易以来,朝野之中对于南洋政策已经听不到一点儿反对的声音;而恢复中原民生元气的事,更不用说。

    这是南渡之人等候百年的夙愿,这是华夏儿女期盼百年的血泪。

    当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刻,多少人欢呼雀跃,多少人热泪盈眶。

    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一代一代的华夏人在渡过浩浩大江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的回望,回望那淮上田田,回望那已经沦落在铁蹄战火中的锦绣山河,终究这无限的愁苦和悲愤,只能化作诗词当中的愤懑之意和街坊中幽幽哀伤。

    而正是明王殿下,正是那吹卷在风中的赤色龙旗,正是那滚滚浩荡的铁甲洪流,迎着朔风、迎着大雪,向北挺进。大明实现了百年南渡人的宏愿,让从南到北一统中原的悖论成为事实。

    北还,北还,谁敢说一个“不”字,朝野的愤怒可以把他生吞活剥。

    “此事交由文丞相并户部、工部、吏部落实。”叶应武淡淡说道,下面文天祥他们也急忙站出来领命。

    顿了一下,叶应武的眉毛一挑:“民政已了,便是军政。民政之事,在于为民造福祉,而军政之事,在于锻造可护国之强军,在于重组收复燕云、收复河西、收复西域之强师劲旅!”

    苏刘义当即带着一众武官出列,朗声拱手:“大明将士,敢为陛下效死!”

    ——————————————————

    大明咸淳四年廿一日,南京大朝会。

    会后朝廷颁布旨意,民政、军政同时着手,民政之重点在于发展,军政之重点在于改革。民政包括的便是运河疏浚、直道修建和民众的南北迁徙安置。而真正引人瞩目的还是军政的改革。

    自大战结束之后,大明诸军,在关中有神策军,在河洛有天武军,在淮北有两淮军,在山东有镇海军,在胶州有神卫军和胶州水师,在川蜀有天雄军、大理军和静江军,在襄樊有荆湖军,在南洋有宣武军、邕州军和南洋水师,另外在两淮还有两淮水师,在荆湖有荆湖水师。除了这些主力战军和水师之外,还有各地的厢军和乡兵,军号繁多不算,而且各军当中因为几次大战下来,也是人数参差不齐,再加上各地厢军征发的壮丁,甚至就连相邻州府的厢兵,虽是同级编制,人数却可能差距千人。

    如此乱象,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从南宋末期就开始,前线各地屯驻大兵的编制,就已经将规整的军队编制等级人数变得混乱不堪,有的时候就连南宋朝廷自己都弄不清楚到底一处屯驻大军到底有多少人。

    只不过一场接一场的大战下来,不但南宋朝廷,就连叶应武接手乱作一团的朝政之后,对此也甚是头疼,不过北方蒙古一直在虎视眈眈,使得前线诸军不得不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根本没有功夫整顿军制,所以也就这么一直往下拖。

    现在大明已经占据上风,而且这一次大进军当中体现出来的诸多弊端也让叶应武意识到,仿照后世现代化军制的改革可以刻不容缓。而且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各军兵力不整、混乱的现状。

    按照颁布天下的旨意,军队改革的核心,就在于编制的规范化和对于人数固定化。

    前线主力战军,以天武军为例,保留天武军军号不变,下面左右前后四个厢缩编成两支队伍,取军旅之“军”字,分别命名为第一军和第二军,每一军统领人数两万人,统帅命名为“军长”,而每一军又下设两支队伍各一万人,取“雄师”之“师”字,命名为第一师和第二师,统帅命名为“师长”。每一师下设两支队伍各五千人,取“劲旅”之“旅”字,命名为第一旅和第二旅,统帅命名为“旅长”。自旅长以降,还有两千人之“指挥”、百人之“都”、十人之“十将”,全部沿用旧制。而原天武军这等主力战军,人数都在五到六万人,全部从后方厢军、乡兵并征发之壮丁中补齐,另外除第一军和第二军之外的原中军人马,另外编制一个师,作为节制天武军之“天武将军”的亲卫军,负责保卫主力战军之统帅核心。

    一个主力战军之统帅在“将军”二字之前冠以军号,表明身份,也使得将军不再是一个笼统的代称和虚衔。而都虞候原本就和低等级的虞侯名字上有冲突,重新命名为“督导”,同样冠以军号,如“天武督导”。其主要职责也从之前的指挥使副手,变成负责属下军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节制将军之行为,和将军互为敌体,大事临头同时决断。

    可以说这样的改革方式一出,自然是引起一片哗然。因为这等于颠覆了人们平时对于主力战军、对于都指挥使、对于都虞候甚至对于屯驻大兵等延承唐制几百年的职务和词汇的认识,当即很多大儒和养老归乡的前朝将领,就纷纷以私人的名义去信兵部、翰林院等处,表示抗议。

    毕竟这么直接的将祖制全部推翻,对于他们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

    只不过朝廷对此却是没有任何的反应和回答,而各地主力战军也对这样的改革全力支持,自前去南京的指挥使或者都虞候回来之后,就开始一层一层的落实中央朝廷下达的改革政策,有条不紊。

    直到这一刻,朝野才看清楚,叶应武对于整个大明军队有着怎样的统帅能力和领导能力。这位马上征战天下的皇帝,虽然已经逐步退入深宫,但是只要他开口,依旧是千军万马甘为效劳!

    因为是他亲手锻造了大明军队的灵魂,因为是他亲自为大明将士带来了奋斗的目标和荣誉感,因为是他为所有浴血奋战的将士找到了钟山英烈祠这样最好的归宿。

    多少将士大吼着“大明”“钟山”与敌人浴血拼杀,多少将士高唱着“龙起卷,马长嘶”冲入刀光剑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