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倾宋-第8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爱卿请起。”叶应武伸手虚扶一下。

    陈宗礼直起腰杆,让开道路,朗声说道:“还请陛下登山祭天。”

    叶应武顺着他手的方向看向钟山。叶应武虽然不是第一次来钟山,甚至不是第一次在钟山祭天,不过实际上并没有上山几次。大明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宣传渲染,将钟山塑造成一座神山,不只是大明的社稷坛在上面,象征大明军魂的英烈祠也在上面。

    所以除非是国之重典,否则一切祭祀都在钟山脚下进行,面向钟山祭祀,而不是站在钟山顶端祭祀。包括春耕大典,也是在钟山脚下进行的。

    相比于叶应武登基大典的时候,现在的钟山经过后来的不断基建,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伫立在钟山顶端的大明天坛,沿着钟山山体,英烈祠、祖庙以及无数大大小小的英烈墓碑依次排列。再加上钟山周围青山环绕,浩浩大江在青山下奔流东去。

    这里是钟山,是大明南京城的象征,也是整个日月大明王朝的象征。

    所有的墓碑整齐排列,有如沿着山体展开的队列,他们生前曾经为了大明浴血厮杀、死不旋踵,牺牲之后也享尽哀荣,葬于此山之上,眺望大江、眺望南京城,也眺望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

    因为这里大多数的墓碑都是衣冠冢,有的甚至只是埋下来将士战死处的一抔黄土,但是当人看到那墓碑上红色勾勒的大字时候,还是会想起这一个个曾经鲜活存在的生命,想起那一道道在血火中拼杀的身影。

    叶应武拾阶而上,身后禁卫将士和官员们都保持缄默。

    英烈祠和大明祖庙分列左右,寓意为大明拼杀的将士英烈,身份地位等同于大明列祖列宗。而在这两座庙宇中间夹着的道路,便是直通山顶天坛的道路。站在英烈祠前的礼部官员将手中香递给叶应武。

    叶应武接过来,先行左转,走到英烈祠前。

    英烈祠正中间供奉的是前宋岳武穆王,仿照西湖栖霞岭下岳王坟武穆王造像而塑造的武穆王按剑坐像,正在英烈祠中央。武穆王目光炯炯,直对着前方,如果这造像是活人,他能够清晰的看到洞开的大门外面,万里青山大江。

    而在武穆王的头顶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铁钩银划。

    而在这巨大造像两侧,是无数的牌位,包括自秦汉以降青史留名的名臣大将,从秦朝的上将军蒙恬到前宋坚持北伐的韩侘胄,数百文武的牌位,都在此处,与其说他们是群星拱月,倒不如说是和武穆王相映成辉。

    叶应武默默看着武穆王,也看着这周围的所有牌位,轻轻呼了一口气。深深的一躬身,然后将手中香插入香炉当中。

    所有的官员和禁卫都跟着叶应武的身影,深深躬身。

    陈宗礼无声的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叶应武跟着他的脚步走向山顶天坛,而所有的禁卫和官员都在英烈祠前等候。

    祭天用的极品都已经摆好,叶应武伸手按着佩剑,向下俯视。

    钟山下,黑压压的人都面对他这个方向,抬头看着,看着这苍天。

    这一刻,钟山仿佛就是天地支撑,站在钟山上的叶应武,就是大明的天!

    陈宗礼缓缓展开祭文,开口朗读。

    这祭文叶应武之前有所过目,所以并没有怎么在意,更何况她现在更在意的,已经不是祭文说什么,也不是周围的江山风景如何。

    英烈祠的香火在袅袅升起,无数的军民在山下翘首以待。

    叶应武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

    三百年,三百年的等待,三百年的夙愿,三百年的梦想,就在今朝。

    自己来到这个时代这么长时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在北方阴云笼罩下生活了三百年的华夏,也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再也不会有本来应该发生在十年之后的崖山十万军民蹈海,再也不会等到百年之后才有淮上布衣揭竿而起重开两宋天,再也不用等到汉人第一次被异族征服才知道屈辱的滋味!

    三百年来,山河万里,多少遗民泪尽胡尘里,以至于看到有南方使者前来都会忍不住上前问询“王师几日能归”。

    三百年来,大江南北,多少将士前赴后继,只为了不再受屈辱和压迫。只为了保护身后这一方最后的华夏净土,只为了保护父老乡亲和自己的妻儿老少!

    三百年来,多少文武忠贞之士为了这个宏愿,和敌人拼搏厮杀、和对手斗智斗勇,最终就算是化为一掊黄土都要守望这一方天地,将自己彻底融入万里山河当中!、

    原本晴朗的天空,已经被云朵遮挡了太阳,大风呼啸,早就没有了春风应该的温柔细腻。仿佛成千上万战死的英灵在天空上舞动、咆哮;仿佛三百年来所有壮志未酬之士都在那九霄之上看着钟山;仿佛千年来所有华夏文武豪杰,都在冥冥之中默默凝视,凝视着这三百年来华夏民族的再一次浴火重生,再一次崛起!

    日月大明,普照世间。

    虽然陈宗礼已经年迈,但是从老人口中发出的声音依旧洪亮,声振林樾。一字一句,重重敲打着每一个人的心。整个钟山上下,只有陈宗礼的声音回荡。或许是因为山势的缘故,或许是因为有如神助,即使是站在山脚下,甚至都能隐隐约约听见这来自山顶的声音。

    “······故大明吾皇陛下辞曰: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华夏,还燕碣!”

    (作者按:化用《西南联大校歌》下阕)

    风中,声音洪亮,字字如雷霆,敲打心田。

    隐隐的,有人在低低哭泣。

    陈宗礼缓缓收起来祭文诏书,放在供桌上,然后冲着叶应武一拱手,缓缓退下。叶应武猛地一把抽出腰间佩剑。就在此时,一直被云朵遮挡的太阳突兀显露出来,点点如流水倾洒在剑锋上,转瞬间就变为光芒万丈。

    叶应武面向北方,面向滚滚长江,面向万里山河,朗声喝道:

    “北伐!”

    “北伐!”英烈祠外,无数的官员和将士同时高声喝道。

    “北伐!”整个钟山,整个南京城,都被这震天动地的呼喊声淹没。

    大明永乐二年三月廿六日,大明皇帝叶应武于南京城外钟山祭天北伐。

    ————————————————————

    “轰轰轰!”轰响的炮声将整个天地都淹没。

    站在大河南岸已经听不到除了这炮声之外任何的声响。大河对岸滚滚烟尘升腾翻滚,蒙古人经营许久的各处营寨都被这烟尘彻底笼罩。蒙古人显然也已经知道对岸进攻在即,所以在明军炮兵出现的时候,营寨中驻扎的军队就陆续拉出营寨,向北侧迂回躲避。

    明军炮兵并没有因为蒙古鞑子只有少量人留守在营寨就手下留情,因为蒙古鞑子打得算盘显然是等着明军渡河开始,再依托这些营寨固守,所以炮兵们绝对不介意将这些营寨全部从地面上抹去。

    这已经是炮击的第二天,对面的营寨几乎快看不出来曾经存在过的痕迹,而在对岸两侧山上蒙古人修建的堡垒也都已经坍塌。

    站在山坡上举起千里眼看向对岸,江镐抿着嘴一言不发。而站在他旁边的尹玉握着刀柄,这位一向以沉稳冷静著称的大明将领,现在显然也有些焦急,手微微颤抖,眼眸之中散发着滚滚杀意。

    “朝廷的旨意还没有下来么?”江镐放下千里眼看向身边。

    尹玉摇了摇头。

    明军炮击了两天,一来是为渡河做准备,二来也是想等到朝廷的旨意。毕竟北地前锋送来的情报,天武军早就已经收到了,所以江镐和尹玉都很清楚,现在不能再等下去了,如果天武军一直在河南虚张声势的话,不啻于反而将两淮军和山东的侧翼暴露给了逐渐收缩防线的蒙古鞑子,而且也意味着将会留给蒙古鞑子充足的准备时间坚壁清野。

    “这一次到底是怎么了。”江镐狠狠一挥拳。

    “朝廷也有自己的苦衷和考量。”尹玉低声说道,冲着江镐使了一个眼色,周围将士众多,江镐这样抱怨的话,未免会扰乱军心。

    江镐点了点头,当下里只是站着看向大河对岸。自从上一次叶应武视察天武军排练并且大发雷霆之后,江镐仿佛就像变了一个人,不再急功近利,总是想着怎样铤而走险取得胜利,而是开始认真学习兵法、研究练兵方略,同时加强对于天武军的操练,终于使得原本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