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三帝国-第11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贝利亚已经找到了其中的诀窍。

    “我们可以躲在地下工事里,那些冲击波只会影响到表面,一旦到了地下就无法发挥作用了,哪怕是市民们的地下室,也能躲避,但是千万要做好密封的工作,一旦火苗蹿进来,就会造成伤害。”

    “但是那怎么呼吸?”顿时就有人问道。

    “提前准备好氧气。”贝利亚说道:“一旦炸弹爆炸,会把周围的空气中的氧气全部消耗掉,所以,我们只能提前准备,比如医院里使用的氧气瓶,给一个地下室准备一个氧气瓶,就能够持续供半个小时的使用,等到半个小时之后,由于空气的流动,我们莫斯科这片区域里面的空气肯定会重新恢复过来,就能重新呼吸了。”

    “但是,氧气瓶的数量肯定不够啊。”

    必须要让每一名市民都从轰炸中都幸存过来,那样才可以,就能够粉碎德国人的阴谋了。

    “是啊,氧气瓶的数量是不够,但是,我们有别的气瓶啊。”贝利亚说道:“我们有空余的煤气罐,我们有卡车上的气瓶,甚至我们还有空的油罐车的油罐,我们还可以在厂子里面因地制宜,自己焊接,只要把所有能搜罗的都搜罗起来,每户都能分到的。”

    “但是我们没有那么多氧气啊。”

    氧气那是需要专门的工厂来取制的,现在可赶不及造那么多的氧气。

    “当然不用氧气,我们只要有气泵,把我们这普通的空气灌进去就行啊。”贝利亚说道。

    吸氧会让人产生误解,认为人可以吸纯氧,事实当然不是如此的,人呼吸的空气中只有百分之三十的氧气,大部分是氮气,生命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环境,如果呼吸纯氧,很快就会氧中毒的。

    只要把空气用气泵加到气瓶中,在德国人轰炸机轰炸的时候,就能有足够的空气呼吸了,到时候,还怕躲不过?

    德国人的轰炸,最可怕的就是城市变成废墟,所有人全部惨死,躲在地下工事都不能幸免,现在既然知道了原理,那就可以针锋相对,找到对抗的措施了。

    “对,现在立刻准备。”斯大林兴致勃勃:“哪怕莫斯科变成废墟,我们也要从废墟上出来,继续战斗!”

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下塔吉尔

    乌拉尔山,属于苏维埃的中部,北起北冰洋喀拉海的拜达拉茨湾,南至哈萨克草原地带,绵延2000多千米,介于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平原之间。

    山势一般不高,平均海拔500米1200米;亚极地1894米的人民峰是乌拉尔的最高峰。

    这里是亚欧大陆的分界线,对苏维埃来说,一向都是重视欧洲的工业建设,乌拉尔山地区在以前,简直就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但是,乌拉尔山脉却是苏联一个矿藏宝库,它的东坡蕴藏着磁铁、铜、铝、铂、石棉等矿产;西坡则储有钾盐、石油和天然气。

    还有大量的林业资源,西坡的分布着大片阔叶林和针叶林,林中生长着椴树、橡树、枫树、白桦等树种;东坡大多是落叶松,阔叶林很少见。

    这样的矿产资源,对苏维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沿着乌拉尔山的山脉,分布着一些城市,比如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里雅宾斯克、彼尔姆、乌法、伊热夫斯克、奥连布尔格、下塔吉尔、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和库尔甘等。

    而现在,这些城市的工业,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因为,整个苏维埃西部的工业,几乎都搬迁过来了。

    叶卡特琳娜堡是重要的机械生产基地,车里雅宾斯克是著名的坦克和汽车基地以及炼钢基地,以及最重要的铁路枢纽,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下塔吉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乌法等地是乌拉尔炼钢工业区的组成部分,是大型的炼钢、炼铁、煤炭炼焦、采煤和铁矿工业基地。

    下塔吉尔,一八三厂。

    苏联也经常以数字编号来命名工厂,在后世流传更多的是他们的地名命名的名字,乌拉尔山机车厂。

    这里原来是i。v。斯大林乌拉尔铁道车辆制造厂,之后,随着乌克兰局势的恶化,哈尔科夫蒸汽机车厂整体搬迁了过来,他们合成了最新的更大的乌拉尔山机车厂。

    现在,机车厂里面正在日夜不停地生产t…34坦克,虽然这款坦克在德国人的面前没有太大的技术优势,但是它的设计简单,产量很大,满足苏维埃的需求。

    用庞大的数量战胜对手!

    现在的石油是在短缺,但是苏维埃同时也在想尽办法努力,争取提高石油产量,被炸的第二巴库也在恢复产油,这些和他们无关。

    他们只要生产好坦克就行了。

    在苏维埃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下塔吉尔的坦克工厂的工人们也爆发了极大的生产热情,在每天只有几块面包的情况下,他们依旧在日夜不停地生产,现在的月产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700辆!

    这可以和德国对比一下,虽然德国已经整合了欧洲的工业,由克虏伯进行统筹分配,德国最重要的虎式坦克,月产量也没有超过400辆,这已经是所有工厂的总产量了。

    而下塔吉尔一个坦克工厂,一个月就能生产700辆坦克!

    此时,在工厂的外面的空地上,已经停满了大量的坦克,这些新造出来的坦克,都在等待着铁路运输。

    当年德国人为了从乌拉尔山运输铁矿石,还专门修建了一条铁路,现在,这条铁路发挥出来了作用,可以让他们的运输更加便捷。

    即使如此,因为各个地方都需要运输,所以他们也要等待物资调度。

    同时,就在坦克厂的旁边,还有相应的坦克设计局,代号kb…520。

    这个设计局,来历悠久,他们就是曾经由科什金带队,研制出来大名鼎鼎的t…34坦克的设计团队。

    可惜科什金英年早逝,让人唏嘘,之后,设计局就由科什金的挚友,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带领。

    在现在这样的时期里,他们是相当的紧张的,虽然这里有工业基础,但是他们面临的依旧是个烂摊子。

    橡胶短缺、钢材短缺、电气设备短缺,几乎所有的需要的材料都缺。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局必须要改进坦克的生产,尽最大的努力节省每一吨橡胶、钢材、装甲钢、电线和一切珍贵的生产物资。

    所以,原型的t…34坦克的几乎所有部件都被做了修改以适应这种战时的艰苦环境。比如用铸铁件代替了铜部件、用焊接代替了铆钉。生产程序被极大简化,生产速度加快、成本降低。这对t…34坦克在战时条件的大规模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至于产品质量低劣?那当然不用他操心,反正坦克上战场,平均活不过十个小时,只要能开上去就行。

    相比德国的精益求精,坦克炮塔内部都有皮质的内饰来让士兵不磕头,苏联的坦克,那就是劳斯莱斯和三马子的区别。

    但是,莫洛佐夫知道,仅仅生产这些纯粹用来消耗的t…34,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我们什么都缺,能完成上级制定的生产任务就已经不错了,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来进行坦克的改进。”在简陋的会议室里,莫洛托夫的助手,n…a…库切连科说道。

    简直是新一轮的争执,这样的争执,几乎自从这里投产之后就开始了。

    莫洛托夫要改进t…34。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t…34,纯粹就是消耗德国人的炮弹的角色,我们甚至无法从后面击毁德国人的虎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旧生产落后的t…34,其实就是在犯罪,我们必须要改进,迫不及待。”莫洛托夫再次强调。

    先不说因为离去的科什金的关系,不忍心看着t…34今天的这个下场,仅仅就是珍惜前线战士的生命,也必须要改进好现有的坦克才行。

    “怎么改?”另一名助手,a…v…科列斯尼科夫问道。

    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莫洛托夫的话语改变了,前几天,一直都在喊研制新坦克,但是今天,突然变成了改进现有坦克了,也许这样难度更小?

    “我们的火力严重不足,必须要改进坦克炮,就现有的火炮来选择,用85毫米的高炮改进是最合适的,同时,扩大我们的底部座圈,增加炮塔空间,改成三人制炮塔。”莫洛托夫说道。

    (也有说法这85毫米炮是加农炮出身?)

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 传单

    前几天,莫洛托夫还在坚持使用122或者100毫米炮,但是经过论证,这些炮都太大了,在t…34的车体上根本就扛不上,必须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