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烈明-第4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孝义巷中便留有一座万历年间朝中显贵的祖宅,如今却是成了郑芝龙在湖广的行辕。

    七月二十五一大早,郑鸿逵却是着急忙慌的登门拜访。这些日子以来,郑鸿逵忙的脚不沾地,作为郑芝龙麾下的文臣之首,又是隆武朝廷的定虏侯,北征大军的粮草供给便全部压在了他的身上。数十万人的大军,每日里吃喝用度便是一个天文数字,以郑家富可敌国的财富,也是有些吃消不起,郑鸿逵不得不和各部势力每日里争执、商议,为的便是搜刮一点一滴的财富,汇流成河,保障北征大军的使用。

    原以为郑鸿逵只是来哭诉银钱、粮草的消耗,郑芝龙却是有些不耐烦,但郑鸿逵一进后院,却是罕见的反客为主的打发走了一应郑芝龙的姬妾和下人,又吩咐亲卫等人严加看管宅院。一系列的反常行为却是让郑芝龙吃惊不小。

    “曰渐!出征在即,有什么事情这般大惊小怪?”郑芝龙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虞。

    “兄长!北面来人了?”虽然整个院中除了几名心腹亲卫看守再无他人,书房中更是只有他们两兄弟,但郑鸿逵还是极力压低了声音回答道。

    “是流贼的什么官员?够分量吗?”郑芝龙一时之间没有弄清楚郑鸿逵话中的意思。

    “不是流贼,是……,是东虏!”郑鸿逵不得不挑明说道。

    “什么?”郑芝龙却是吓了一跳。“他们派人来做什么?”

    “来人直接找到了小弟的府上,小弟不敢做主,只能将其带了过来,兄长您看,见还是不见呢?”

    郑芝龙却是犹豫起来,郑鸿逵紧接着说道:“来者只有寥寥数人,为首的与小弟当年在京师中有过数面之缘,乃是崇祯朝时的翰林院检讨,还做过流寇的兵部侍郎,如今是东虏朝中的礼部侍郎,名叫杨士聪的!”

    “来意呢?”对于这个名字,郑芝龙并不熟悉,但一听郑鸿逵关于其人的介绍,便足矣证明此人无非是个墙头草而已。此次代表清军前来黄州府,看来是有大事要谈。

    经过了郑彩兄弟的事情,郑鸿逵已经变得谨小慎微了许多,面对着这位手段高明、心狠手辣的兄长,郑鸿逵却是绝对不敢和杨士聪有太多的交谈,这样的事情,知道的越多,对自己却是没有好处。

    看着郑鸿逵果断的摇摇头,郑芝龙只能是点点头。这段日子以来,郑家也派遣了不少人手潜入北地,将各种各样的消息传回江南,为的便是为日后的战事做准备,李自成是丧家之犬,不足为惧,但已经占据了北方巨大部分区域的满清却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庞然大物。既然人家主动派人前来接触,但总要见一面,了解一下原委才好。

    出乎意料的,见到的杨士聪并没有破家毁国之后的悲戚神色,相反,其人却是一副志得意满的小人嘴脸,这第一面,便让郑芝龙对其有些鄙夷。

    一番客套之后,杨士聪便迫不及待的进入了主题,“敢问侯爷,如今大军云集湖广,剿灭流寇之后,下一步贵方是如何打算呢?”

    郑芝龙自顾自的喝茶,却是没有理会杨士聪的提问。其实,在她的心里,也确实并没有下一步的打算。如今隆武朝廷看似新朝甫立,生机勃勃,其实甘苦自知,整个朝廷的运转和兵马的整备,全是郑家在一手操持。剿灭李自成之后,是继续北上还是见好就收,到现在,郑芝龙也没有下定决心。

    继续北伐,收复失地,无疑对郑芝龙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但背负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清军不是流寇,战力不可相提并论,一旦战事遇到挫折,受到实际损失的可是郑家,与朝廷没有一点干系。郑芝龙是海商出身,赔本的买卖,他可是绝对不愿意去做的。(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七章 祸水东移

    对于郑芝龙来说,如今的朝堂军政要务,和海上的生意并没有什么区别,所求的便是一个“利”字。

    石井郑氏能够走到今天这样的局面,郑芝龙功不可没。更因为如此,他也想将手中的荣耀和权势保持的更久一点,他还有儿子、 孙子,郑家的煊赫应该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就如同当年的英国公府一般,世代尊荣,与国同休。

    其他的东西,倒显得不是那么紧要了。无非是郑家前进过程中的筹码,一切都是有得谈的。

    “身为大明臣子,收复失地,还都北阙,确是朝廷的第一要务!流贼危害社稷十余载,如今已经到了该平复的时机了!”该有的态度还是要有的,从获得官身的那一刻起,郑芝龙便知道,做官的人,说话和做事是要区别对待的。

    杨士聪也未着恼,淡淡的一笑。相比较而言,杨士聪当年曾经追随的周延儒等大佬,郑芝龙还还远远未能企及他们的水准,仅是那一瞬间,杨士聪便已经捕捉到了他眼中的闪烁不定。

    “侯爷说得极是!”杨士聪点头称是,“摄政睿王爷也是这个意思,当初李自成攻陷京师之后,祸乱中原,吴三桂将军等人心怀大义,向我满洲求援,睿王心忧天下,这才统军入关,一路披荆斩棘,如今将流贼赶至荆襄。临来时,睿王曾经千叮万嘱,便是吩咐下官一定要将他的意思准确无误的告知侯爷,明清之前的那些恩恩怨怨,便让它随风散去。如今要向前看才是啊!”

    “不知睿王爷说的‘向前看’是怎样一个意思呢?”郑芝龙问道。

    “我大清入关以来,连克京畿、河北、山陕之地,如今就连甘肃宁夏也望风而降。为追剿流寇,我大清八旗精锐倾巢而出。连年的征战死伤无数。如果侯爷轻飘飘的一句话说出来,便要让我八旗大军退回到关外去,那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别说满朝亲贵文武不答应,就连八旗军中普通士卒也会顿生不满。”

    郑鸿逵冷哼一声,“难道这便是大清占据我祖宗陵寝之地的理由吗?我朝隆武皇帝刚刚继位。任用贤良、励精图治,如今大军云集湖广、南直隶,剿灭流贼只是朝夕之间,大清如果执意不肯退出我大明疆域,那我大明也不惜一战!”

    杨士聪连忙摆摆手,“侯爷却是误会了下官的意思,我大清是认为,连年征战,贵我双方都是精疲力竭。百姓也需要休养生息。目下最紧要的是将流贼连根拔起,不能再给他们以死灰复燃的机会,相信这一点便是贵我两架的共识所在,其余的大可以慢慢相谈嘛!”

    郑芝龙和郑鸿逵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面容同时放松下来。杨士聪接着说道:“但有一点,下官却是与两位侯爷说清楚。明清今后如何相处、疆域如何划分,自有双方中枢朝臣商议谈判。但现在双方之间却是有一阻碍,不得不交代清楚。”

    “杨大人请讲!”

    “贵方睿王朱平安秣马厉兵。屡次进犯河北之地,挑起战端。据下官所知。他却是并未奉大明诏旨,私自用兵。我方也清楚,因为立储一事,贵方朝廷曾经起过波澜。现如今,朱平安一意孤行,却是与我大清势不两立。长此下去,岂不是要迁延我们双方之间的和谈。因此,大清希望,大明朝廷和侯爷能向山东睿王施加压力,不再妄动刀兵!”

    郑芝龙呵呵一笑。“这个,本侯却是无能为力了!众所周知,睿王是陛下长子,崛起于草莽之间,如今坐拥雄兵十万,日思夜想便是收复失地,光复河山,朝中群臣和百姓也多有响应,本侯总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异议,那样一来,岂不是自惹祸端吗?”

    听郑芝龙这样一说,杨士聪的脸色渐渐变得冷厉起来,“如果王爷这样说,那下官也要将丑话说在前边。睿王殿下屡次与我大清为难,巨鹿一战,先皇七子阿巴泰王爷便是死在他的手中,这些年,睿王殿下手中沾染了我大清难以计数的将士鲜血,说得难听些,我大清上至贵族文武、下至寻常兵卒,都对其彻骨仇恨,欲杀之而后快。如果睿王一意孤行,继续挑起事端,对我大清用兵,那我大清将倾尽全力予以反击,依照我大清如今的兵力,攻入山东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

    听着杨士聪这样一番话,郑芝龙的心中却是开心的几乎要笑出声来,但脸上却是依然保持着云淡风轻的神色。

    简直是笑话,满清和朱平安之间狗咬狗,关我郑家何事!如今的朝廷,方略是已经定下来的。剿灭流贼是当下最紧要的事情,一颗李自成的首级便可以让郑家成为大明的中兴名臣,什么事情都不如这件事情来得要紧。出师北伐,与清军决战,却是之后才要考虑的,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