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776-寻找成吉思汗-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    
    反观世界上一些航海、探险发达的国家,探险的范围广、产生探险家多的民族,无不有其深远的传统和迫切的需要。例如,古代地中海沿岸国家无不以对外贸易为致富手段,以对外殖民和扩张为立国之本,其前提是这些国家的本土一般幅员不广、资源匮乏、耕地有限,甚至连水源都不足。而穿越地中海的航行并不困难,海外的土地、资源和人口自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以后,阿拉伯、西欧、北欧一些国家致力于航海和外贸,大批航海家、探险家不顾艰险寻找环球航路,发现新大陆,也无一不是出于国内的生存压力和扩张需求,无不以夺取土地、奴隶、黄金、木材、矿产、市场、要塞、殖民地为目的。连早期的南极考察也是如此,甚至是为了猎杀企鹅获取制皂的油脂,出售海豹的皮肉牟利。但是正是这样卑鄙邪恶的目的,促成了新大陆和南极的真正“发现”,造就了不少杰出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也在一些国家和民族中形成了探险的传统。在这样的条件下,职业探险家,包括一些纯粹出于人文和科学目的的真正的探险家应运而生,有的不惜为之献身,成为人类的骄傲,他们的记录和著作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拥有优势或长处,也不可能始终先进,所以都必须向其他国家或民族学习。应该承认,直到今天,中国的探险事业还比较落后,中国人在世界范围的探险还很有限。2000年我参加中国第十七次南极考察队去长城站期间,就受到很大的震动。当然,中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在地球的两极、全球所有的高峰、五大洲、七大洋都已留下了当代中国人的足迹,在中国出现世界一流的探险家指日可待。但历史无法重复,了解人类以往的探险经历和经验不可或缺。而且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迁,以往探险家记录的现象有的已永久消失,只能从他们的书中领略了。    
    重庆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旅游与探险经典文丛”,其着眼点显然正在于此。该文丛融探险、考古、文学、文化人类学于一体,既勾勒探险家们多姿多彩的极限生涯,也凸现积极向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更重绘人类文明不为人所知的曲折发展图景。该文丛预计推出三辑,首辑推出的十本新书中,有20世纪最为激动人心的探险经典海尔达尔的《孤筏重洋》、《太阳号草船远征记》、《复活节岛的秘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冷战时期的涉险名作《俄罗斯纪行》,有勘探成吉思汗古老帝国秘密的冒险旅行《寻找成吉思汗——骑马横越蒙古大草原》,有复原名著《白鲸记》惊险氛围的《寻找白鲸记》,有追溯著名探险家维迪亚生平足迹的《维迪亚爵士的影子》等等。稍后即将推出的二、三辑,预计会在继续关注名家名著的基础上,更注重地域性、民族性以及探险方式的独特性,在提炼个人探险经验的前提下,将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彩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多种多样,更真切全面的描绘出来。    
    至于这些探险记涉及范围之广泛,记载内容之丰富,情节之生动惊险,描述之细致传神,只有读过的人才有体会。无论是为了科学研究,积累知识,还是为了陶冶性情,欣赏休闲,都会开卷有益。与一般读者相比,我的游踪或许较广,但我自知对这套书中涉及的地方,大多是这辈子都到不了的。2001年从南极返回途经智利时曾想去复活节岛,因多种原因未去成,不知今后是否再有机会?好在第一辑中就有《复活节岛的秘密》一书,多少能够弥补我的遗憾。


第一部分致谢词

    多亏了以下朋友的帮忙,这趟蒙古之行才能顺利开展。首先,我要感谢蒙古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欧尔沙福易(H。Olzvoi,现任蒙古驻北京大使)的协助。他当时兼任丝路计划委员会主席,我们有任何需求,只要找上他,他一定全力支持,使我们这趟旅行得以顺畅成行。蒙古驻英国大使欧祺尔巴尔(Ishetsogian Ochirbal)与馆内人员寄给我们正确的路线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巴黎总部的戴安尼(Doudou Diene)、哈特罗(Eiji Hattori)以及丝路整合办公室(Integral Study of the Silk Roads)的支持,称得上热情积极,让我们感激不已。    
    非洲东方研究学院(School of African and Oriental Studies)的阿肯纳(Sirin Akiner)提供我们中亚地区的联络人名单。密德兰银行国际部(International Department of Midland Bank)顾问伍尔佛(Nicolas Wolfers),替我跟苏赫迪尼(Dugersurengiin Sukherdene)接上头,再联系上蒙古国家银行(Mongolian State Bank),让我顺利在乌兰巴托进行初期安排。他的妹妹额儿仑(HO誩lun)充当我的翻译,也提供不少便利。水牛城(Buffalo)的汉密尔顿(Hamish Hamilton)提供我御寒的服装与睡袋,适合在蒙古5月时使用,我脚下的靴子与外套,则是由Timberland公司热心赞助。    
    蒙古驻莫斯科大使馆也帮了我们不少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笑容满面的文化参事波尔浑都易(Buandelgereen Borhondoi),不过少了芭琪曼诺娃(Tanya Rachmanova)的翻译,我终究还是会一事无成。    
    其他在蒙古提供我们各种协助的人还包括毕拉(Bira)院士、友谊协会(Friendship Societies)的奇密多尔扎(Chimidorj)先生、刚巴(Ganbat)先生以及外交部的刚苏赫(Gansukh)先生、刚巴巴托(Bumbyn Ganbaatar)、杨丹多尔扎(Damdinsuren Yundendorj)、音效师泽伦德扎夫(Tserendjav),以及协助我们拍摄纪录片的蒙古电视电影厂的伊斯坎德(Ishkand)。还有带我们漫游的十多位牧民向导,他们是我们的原野导师,我真的要特别感谢他们,让我们分享他们的“黄金遗产”(golden heritage)。    
    我还要特别提到“大夫”博希吉特(Boshigit)一家人的友善好客,让我和保罗·哈里斯(Paul Harris)在乌兰巴托如沐春风。洋基通运(DHL)的艾伦(David Allen)也是我们格外感激的人士,他的想像力与慷慨的捐赠是我们这趟行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DHL遍布全球的服务点,更是空前的成就,足以媲美蒙古中古时代的驿站。    
    两位蒙古帝国史权威——杰克森(Peter Jackson)博士与摩根(David Morgan)博士花费心思与时间审阅我的初稿,提醒我书中几个明显与史实有出入之处。当然,书中的所有错误还是应该由作者负责。    
    


第一部分秘 史

    在乌兰巴托,我跟阿乌博德第一次见面,正当我们两个吞吞吐吐,互相猜测对方的话意时,他的哥儿们葛瑞尔,就这么冲进我们的房间。葛瑞尔是典型的蒙古骑兵后裔,身高大约六英尺,跟一般蒙古人相比,他算是高的,全身紧绷,桀傲不驯,凶恶的脸庞上是一头狂放的深黑头发,长长的、油腻腻的,又留了个傅满州(Fu Manchu)式的胡子,怎么看,都觉得他有几分邪气。他讲话的口气跟吵架一个味儿,满腔怒气好像无法遏抑,随时会爆发出来似的。    
    葛瑞尔是职业雕刻家,纤细的手指,秀气的手掌,跟他粗野的相貌完全不搭调。他是个粗豪的汉子,绝不扭捏作态。他很迷打猎,雕刻的尽是些鹿、熊或是大角羊之类的动物,惯用的材料是骨头或是鹿角,完工的作品随意放置在石头、毛皮与羽毛之间。他射杀过十几只熊,其中一只的皮就铺在他小小的公寓地板上,猎枪则斜倚在沙发的背后,有人来,葛瑞尔就拿出他最得意的相簿炫耀,里面是看来有些粗糙的黑白照片,一张张记录着他的野营营地、猎友,少不了他踩在动物身上的骄傲时刻。    
    葛瑞尔与阿乌博德两人都是浪漫派。阿乌博德的梦想受困在办公室内,葛瑞尔则是一个职业向导,能用营火烧一桌好菜、在马背上打盹、轻易地缚好马鞍。他走起路来,总带着股神气劲儿,看得出来,他是个活力充沛、不知该怎么发泄的人。他的表情看起来让人不寒而栗,事实上,他很乐观,喜欢帮助别人,一心一意想走完这趟艰苦卓绝的旅程。只是启程前,他一直是愁眉苦脸的模样,话很少,神色严峻,眉毛始终纠在一起。    
    阿乌博德和我都觉得该把我们最新的计划方向,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一声;趁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