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776-寻找成吉思汗-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人女子送入后宫,长春真人一念及此,就意兴阑珊,觉得沿路多有不便。起初,他谦辞成吉思汗的好意。成吉思汗可不是容易打发的人物。刘仲禄始终不肯放弃,还把女子交给他人护送,以示诚意。1221年2月,长春真人只得展开弟子李志常所谓的“万里长行”。而李志常记录见闻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也成为见证蒙古西征,兵燹过处,残破萧条的重要史料,当时中亚的奇风异俗、大河巨峰,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第一手的资料。当时,包括征服奴役中亚璀璨的强权花剌子模(Khwarazm)。花剌子模是中亚最重要的回教势力,管辖河间地带(Transoxiana)的重要绿洲城市:前苏联的土库曼(Turkmenistan)、吉尔吉斯(Kirghizia)、乌兹别克(Uzbekistan),以及阿富汗、伊朗跟巴基斯坦的北部,国力昌盛,不可一世。    
    道路艰辛,有时骑马,有时乘车,大漠万里,长途漫漫。伴随着长春真人的是李志常等十九名弟子和蒙古随从——一行人迤逦朝现今的内蒙古戈壁前进,此地遍布白骨,是1211年成吉思汗率领部队突进中原的战场。中原部队一败涂地,倾覆于此。不一日,他们抵达了成吉思汗幼弟铁木格·斡悌赤斤的黑车白帐驻节之地,当时湖面都还结着冰。在这草原上,刚巧赶上有人嫁娶,住在附近的王公贵人带着各类的奶子、奶酒,共襄盛举。    
    他们在这里听到一个不怎么好的消息,成吉思汗当时在更西边招讨花剌子模国王沙·摩诃末(Shah Muhammad)之子札兰丁,换句话说,他们还得跋涉三千英里,才能晋见这位“宇宙的统治者”。    
    离开铁木格·斡悌赤斤的营地,蒙古向导领着他们前进的道路,正是七个世纪之后,我跟保罗选择的旅行路线,沿着克鲁伦河与鄂尔浑河的河道,在杭爱山区蜿蜒前进。我们旅行的季节跟他们相近,就连眼前的景色,都依稀相似。长春真人一行人走到这里,只觉寒风刺骨,苦不堪言,夹道“韭茂如芳草”,越爬越高,在翻越山岭的隘口,不但有坟墓,还有“祀神之迹”,看来就是今天所谓的敖包。显然,杭爱山区的景色让他们萦绕胸怀,挥之不去,留下了鲜活的纪录:    
    涧上有松,皆十余丈,西山连延,上有乔松郁然。山行五六日,峰回路转,林峦秀茂,下有溪水注焉,平地皆松桦杂木,若有人烟状,寻登高岭,势若长虹,壁立千仞,俯视海子,渊深恐人。    
    然后,他们转而向南,开始攀登阿尔泰山。一路上,他们看到了成吉思汗大军的强悍:一条补给道路硬是劈开山岭,穿过人烟罕至的崇山峻岭。成吉思汗的西征大军两年前经过此地,除了让人闻之色变的蒙古铁骑之外,还有上万名专门制造攻城器械的中国工匠、技师随行。当时工匠技师开路之险,到了长春真人亲临的时候,还是可以轻易想见,因为长春真人一行人走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必须由“百骑挽绳,县(悬)辕以上,缚轮以下,约行四程,连度五岭”,这样才能翻山越岭,免得马车翻覆。更艰辛的路途却还在前面,“前至白骨甸,地皆黑石,约行二百余里,达沙陀北边”。李志常说,在这里“遇天晴昼行,人马往往困毙”。所以,他们必须要“暮起夜度”,蒙古的向导因为担心“魑魅魍魉为祟”,还建议他们在马头上涂血避邪,一直到了第二天中午,才找到绿洲。之后,又度过了上百个沙丘,“若舟行巨浪然”。原本拉车的牛只推进到这里,已经是筋疲力尽了,这时,这批可怜虫被弃置在道路旁,改用六匹马来拉车。    
    


第二部分血洗边城

    这里已经是花剌子模的国境线了。在这里,他们又看到了蒙古大军锐不可当的强悍。接近赛里木湖(Sairam Lake)时,他们看到了四十八座桥,宽度可容两部满载辎重的车辆并驾驱驰,抛石机、强弓硬弩、石弹火炮等各色攻城器械,就是这么一路络绎西进,助长成吉思汗雷霆万钧之势,攻伐花剌子模。    
    河间地带的绿洲城市的统治者,做梦也没有想到东方的攻城技术精锐凶猛至斯。更糟的是,他们的国王迷信城池坚固,不相信远道来的敌军会有什么作战能力。好大喜功的札兰丁自比为武功盖世的亚历山大大帝,印有他肖像的钱币上,镌上了“伊斯坎达尔”(Iskander)的字样,麾下的部队是蒙古骑兵的三倍。但是,他部署无方,三十万大军多半是讲土耳其语的佣兵,散布在几个绿洲大城中——兀龙格赤(Urgendi)、马鲁(Merv)、不花剌、撒马尔罕、巴尔赫(Balkh) ——然后他们紧闭城门,只守不攻,静待蒙古大军精力耗尽,无功自退。成吉思汗根本不把城池放在眼里,他把大军拆成四个支队,各设定一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花剌子模的边陲重镇——厄塔剌(Otrar),成吉思汗念及旧恨,强攻猛打,手下毫不留情。1218年,厄塔剌的城主伊奈斤(Inalchuq)拦截一支有四百五十人、五百只骆驼的蒙古商队。伊奈斤根本就是假公济私,公然劫掠,不过,他在给摩轲末二世的奏书上,只说他怀疑商队中有蒙古奸细,可能为成吉思汗刺探军情。伊奈斤把商人都杀了——其中竟然还包括了一个蒙古使臣——商队中的财物在市场拍卖,所得当然纳入私囊。摩诃末二世就这么看着他的属下胡作非为,没有制止。    
    摩诃末好像还担心这样的挑衅行为,不足以激怒成吉思汗。三名成吉思汗派到撒马尔罕向摩诃末二世抗议的蒙古使臣,也遭到了羞辱,其中一名被斩首,另外两名被剃掉胡子(对蒙古人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逐回蒙古。    
    眼见蒙古大军的气势高涨,厄塔剌的居民自知难免,蒙古军进城之后,屠戮之惨,可以想见,于是他们冒死抵抗,毫不畏死。蒙古大军起初是由成吉思汗的两个儿子——察合台、窝阔台带队,面对着厄塔剌军民的舍身护城,一时之间,都有些手足无措。部分守军出城投降,恳求蒙古人放他们一马,蒙古人竟然把他们列在城前,全部斩首示众。命在旦夕的伊奈斤率领精锐战士死守卫城,原先预计可以支持五个月,但是在蒙古铁骑的一轮猛攻后,主城陷落,卫城孤掌难鸣,厄塔剌终究易手。城陷之时,伊奈斤倒是没死,根据回教史家纳萨威(Nasawi)的记载,等到成吉思汗赶到,才用融化了的银汁,灌进他的眼耳中,活活整死了这个贪婪的城主。    
    成吉思汗稍泄心中的怒火,接下来把致命的矛头指向中亚的瑰宝重城——撒马尔罕。撒马尔罕堪称是当时中亚最富庶、最讲究的城市,人口超过五十万。摩诃末二世刚刚定都于此,正征调民夫,加厚城墙,以御强敌。他还开征杂税,筹措资金,准备把城墙拉到五十英里长。可是城墙还没完工,蒙古大军倏地掩至,在伊斯兰教世界面前,展现高度协调的攻城谋略。    
    包围战一开打,撒马尔罕的军民,就被蒙古大军的军力吓到了,只觉得四面八方密密麻麻,都是蒙古铁骑。其实,成吉思汗是伙胁俘虏,随军前进,虚张声势而已。他也让俘虏扎营,所以看起来营垒遍地,旌旗蔽天,让敌人见之胆寒。摩诃末这时早就弃城而走,躲在别的地方调兵遣将去了。成吉思汗的后军就是负责拦截从各地调来的援军,同时派出大量斥候,打探城中的防备。可怜的俘虏在攻城的时候,排在最前面充当蒙古军的人肉盾牌,抵挡城墙上砸下来的石头、射出来的羽箭。中国人为蒙古人设计的抛石机,迅捷便利,一下就击溃了撒马尔罕守将负险而守的决心。攻城战开始的第三天,城内的守军就大举出动,准备突围。成吉思汗一见敌军出城,立刻展开蒙古的经典战术——佯退、包围。吸引土耳其佣兵追赶,在他们追得忘形,离城已远,进入蒙古军队布下的口袋的时候,蒙古铁骑迅速回师包抄,展开屠杀。单单在这场战役中,土耳其佣兵就死了五万人,大约是撒马尔罕守军的一半。两天之后,撒马尔罕开城投降,只有两千精锐死守卫城。成吉思汗的将领迅速纳降,大军进城,关紧城门,准备清除余孽。结果,最后的两千人中,有一千人战死,一千人勉力突围,保住性命。从围城开始到战争结束,撒马尔罕战役只花了成吉思汗五天的时间。    
    清查战俘、辎重,并没有花掉他们多少时间。成吉思汗相当瞧不起不战而屈的土耳其佣兵——在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驻扎,竟然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